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03:08:08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1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2

路 書

朗梓村距離陽朔縣城大約14公裡,是一個免費開放的景區,進村公路是水泥路,路況良好,手機導航“朗梓村”即可,建議自駕前往。(記者胡曉詩 整理)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3

說到陽朔,首先想到的是其山水之美,但風景的盛名,常常讓人忽視了這裡的古民居之美。位于陽朔縣高田鎮的朗梓村,正是一個建築精巧,古韻猶存的中國傳統村落,走入其中,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陽朔之美。

初見朗梓村古建築,記者的第一印象便是一座規模宏大,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桂北漢族民居,沒想到這竟是一個以壯族人為主體的村落,“但其宅院完全有别于桂北壯家幹欄木樓,有陝西喬家大院的氣勢,有浙江諸葛村的規模,比漁村趙家院更雄偉、更壯觀,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我國南北民居的特點。”《桂林古民居》一書中這樣評價道。由此可見,朗梓村是桂林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

原來,朗梓村的村民多為覃姓,壯族。村落始建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據《覃氏族譜》記載,先祖覃正堯原為廣西慶遠(今宜州)人,是明末李自成部下将領,因與清軍作戰失敗落荒至此,見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因此定居。

村民告訴記者,朗梓村原名榄子村,覃姓祖先見村頭有三棵繁茂多籽的榄子樹,因此就以樹來命名。後來子孫發達,文人輩出,則改名為“朗梓”,意在激勵後人勤奮讀書謀求富貴。

到了道光、鹹豐年間,覃氏家族人丁興旺,家境漸豐,于是雇請名匠大興土木,耗時四十年,建成了現在看到的朗梓古民居群。據了解,朗梓古民居群分兩處,相距約15米,占地超7000平方米,現存傳統民居60餘座,磚木結構,青磚牆體,馬頭牆式防火山牆,牆基與進門台階均用青條石砌築,小青瓦硬山頂,雕梁畫棟,十分精美,村中街巷則用青石闆或青石塊間鵝卵石鋪砌。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4

錯落有緻的古民居屋頂

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當屬覃氏世三公祠堂——瑞枝公祠。這座建于同治年間(1862—1874)的祠堂,由門樓、正殿、後殿、天井、廂房組成,占地約2000平方米,高大的體量,雄偉的氣勢,顯露出這個家族深厚的底蘊。站在祠堂門口,目光很快就會被屋檐下的七幅彩色壁畫吸引,壁畫描繪有烏鴉戲水、春燕銜泥、漁翁釣鯉等内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青石柱礎,雕飾細膩。步入大門,位于正堂兩側的圓木柱子,如各盡天職的衛士,讓人肅然起敬。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5

氣勢雄偉的瑞枝公祠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6

祠堂屋檐下的春燕銜泥壁畫

在祠堂的右側,有一座陽朔縣唯一保存完好的碉樓,高30米,共7層,用大小不等的卵石拌灰漿構築而成,牆體上開有小窗和射擊孔。碉樓目前仍是朗梓村最高的建築物。登臨其上,鱗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盡收眼底,散發着古色古香的氣息,這時你就會明白建築為何被稱為“凝固的音符”,它就像音樂一般,充滿了線條美、結構美、節奏美和旋律美——飛檐翹角的馬頭牆,昂首長嘶,笑傲蒼穹;青磚黛瓦的硬山式屋頂,參差錯落,飄逸靈動;樣式繁多的花窗石礎,雕工娴熟,線條優美,這些元素就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把古民居譜寫成了一首看得見、摸得着的樂曲,叫人流連忘返,注目靜聽。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7

30米高的碉樓目前仍是郎梓村最高的建築

朗梓村曆史上人才輩出。在瑞枝公祠的左側,有一處約3000平方米的古宅,當地人稱之為“狀元寶”,這就是光緒初年舉人覃孟昌的故居,“一門四進士,同堂兩縣官”的故事就源于此。清朝時期,該宅登科及第6人,走出了二十多位五品騎尉和六品奉遷大戶,其中覃兆昉曾于同治十二年拜翰林院大學士。如今,朗梓村的後人們傳承“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先後有學子考入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等學府。

在位于山嶺頂上的覃氏宗祠,同時還是朗梓村史館裡,記者見到了三塊寫有“進士”“副魁”的牌匾,它們被高懸在屋頂,靜靜訴說着朗梓村過去的榮耀。村民告訴記者,覃氏家族共有進士七位,由于曆史原因以及近年偷盜的問題,丢失了多塊牌匾。

漫步在朗梓村,會發現這裡的古民居正面外牆除了高大的正門外,少有開窗,牆體各個方向均布設内寬外窄的槍眼和監視孔,一般以整塊石料雕刻而成,再加上條石牆基和挺拔厚重的青磚牆體,雖經百年卻不損,仍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就在這樣的深宅大院裡,還藏着一段教書育人,保家衛國的往事。

1944年9月,日軍逼近陽朔,陽朔國立中學遷到朗梓村,用瑞枝公祠作為教室堅持上課,直到1945年7月陽朔全縣光複。

日軍駐紮在高田鎮時,曾多次圍剿朗梓村,村裡的自衛隊以古屋為據點,用土槍土炮與日軍鬥智鬥勇,最後以擊斃一名日軍,其餘人落荒而逃,而我方無一人傷亡的戰績結束。如今依然能在牆上看到當年槍彈的痕迹。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朗梓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并堅持“修舊如舊,老樹新芽”的思路,讓古村落重新煥發生機。目前,大約有10戶人家仍居住在古民居中,記者随機走進了一戶人家中,了解到老宅的居住條件也在當地的保護建設中得以改善,屋裡被老人收拾得幹幹淨淨,門上紅紅的對聯,院内碼放整齊的柴火,百年民居内仍延續着濃厚的生活氛圍。

祖先創業,後代繼之,一代代朗梓人靠勤勞的雙手,建起了美好幸福的家園,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古村落文化。逢年過節,朗梓村村民們經常會相聚在瑞枝公祠院内,舉辦百家宴、長桌宴,款待四方賓客,同時在村頭廣場舞獅慶賀。哭喪哭嫁、吹唢呐、民間刺繡等古老習俗也流傳至今,富有地方特色。

楊二|說說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8

足以慰老懷

朗梓村這地方不錯。

據陽朔縣志記載,朗梓村建村的最早時間在1644年,這是明朝滅亡的那一年,也是清軍打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那一年,也就是順治元年。李自成死于1645年,作為李自成手下的将領,朗梓村的覃家先祖覃正堯眼見大勢已去,偏又氣節尚存,不願向清兵投降,回老家隻能是必然之選。李自成死在湖北,如果之前覃正堯還跟随左右,那麼從湖北回廣西,走衡陽、零陵到全州,之後自然要經過桂林。

進入廣西後,覃正堯面臨兩個人生選擇:一是繼續尋路回老家慶遠府(也就是今天的河池、百色一帶地區)。葉落歸根是常理,但對于覃正堯來說,這個選擇的弊處也是明顯的,身為敗軍之将,無顔見慶遠府父老啊:出去追随闖王時意氣風發,旨在打出一片天地,歸來時又豈能如喪家之犬?第二個選擇就是,帶領身邊的子弟兵們就地安家。舊時打仗,為将的身邊基本上鄉中親朋子弟居多,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高低都有些血緣關系,說白了算是一家人。而陽朔高田一帶山清水秀,适合居住,更何況此地又遠離當時的戰場,對于跑累了的覃正堯來說,兵疲馬乏、前途迷茫之際,做出不回老家的決定顯然更在情理之中。于是覃正堯索性就在高田定居了下來。然後就有了朗梓村。

覃正堯的這段思想鬥争曆程,當然隻是二哥的推測,不過,從時間和情理上來講,是銜接得上的,與《覃氏族譜》中的記載也基本吻合:……先祖覃正堯原為廣西慶遠(今宜州)人,是明末李自成部下将領,因與清軍作戰失敗落荒至此,見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因此定居。

二哥的第二個推測是,久經沙場的覃正堯經曆了太多的血雨腥風、生離死别,不願再過刀口上舔血的生活,因此就有了耕讀傳家的想法。人生态度上,“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取代了“功名隻向馬上取”,成為覃家的家訓,這也應該是覃家後代能夠演繹出一曲“一門四進士,同堂兩縣官”好戲的源動力了。

二哥的第三個推測是,跟着李自成打了那麼些年的仗,覃正堯當時口袋裡還是有點錢的。現在朗梓村裡那棟最顯貴的瑞枝祠堂,雖然是由後輩所建,但從朗梓村最早的建築格局和用料以及工藝上來看,那些青磚碧瓦,雕梁畫棟,其精緻度和規模,包括一個個的細節,一看就不是窮人家的手筆。現在村裡面還流傳着一個傳說,說村子的後山上有覃正堯的藏寶處,但至今未被發現。在二哥看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寶藏可能是有的,不過,朗梓村建成現在的規模,前前後後據說花了四十年,有寶藏,估計也被前輩們用得差不多了。

厭倦了征戰的覃正堯不願回老家,有他自己的考慮,不過,覃正堯的老家慶遠府,古時可是個大地方。一是宋朝的兩位皇帝在登基前都在這裡當過一把手;二是在明朝時,這裡出産廣西最有戰鬥力、連倭寇都聞風喪膽的狼兵。史書記載:“廣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東蘭、那地、丹州之狼兵,能以少擊衆,十出而九勝。”被譽為明代《山海經》的《赤雅》上也曾記載:“狼兵鸷悍,天下稱最。”當年抗倭總督張經為了加大勝算,極力主張征調廣西狼兵,因為張經曾總督兩廣軍務,深知當地狼兵的骁勇善戰。據說張經征調的是名氣最大的田州岑氏兵,岑氏兵的首領是已故土官岑猛的妾,史稱瓦氏夫人。瓦氏夫人在丈夫去世後,獨力處理州事,“躬為規劃,内外凜然”。這個瓦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朝的另一個女将:崇祯年間的秦良玉。兩個都是少數民族首領之妻;兩人都英勇善戰,并擁有一支戰鬥力很強的私人武裝,甚至在年至六旬攜幼孫出征這一幕上也驚人的相似。

從時間上來看,覃正堯出生晚了一百多年,肯定沒在瓦氏手下效過力,不過,在有習武用兵傳統的慶遠府耳濡目染,二哥私下推測,覃正堯和他率領的子弟兵武略應該不差,這從朗梓村保存完好的炮樓和寨牆上也可大緻看出一些端倪,畢竟這是陽朔五大古村中防衛措施做得最好的一個古村,也是二哥所見過的桂林古村中在防禦能力方面的翹楚。

本是行伍出身,最終卻定居陽朔,教後人耕讀持家,徹底将之前的人生道路格式化,覃正堯當時的心态想必也是十分複雜。不過,前塵往事成雲煙,覃正堯雖未能赢得多少生前身後名,但覃家子孫、那些跟他一起出來打天下的覃家後輩能在遠離故鄉的地方開枝散葉,覃正堯如果地下有知,心裡面應該還是安慰的,也許還會為自己當年做出的選擇感到慶幸。

雖不能了卻君王天下事,也赢不了生前身後名,白發叢生又如何?至少覃家還在。足以慰懷。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9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10

信息來源:桂林日報記者胡曉詩

盤點那些保家衛國的人(如此精巧竟百年而不損)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