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開卷有益?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從甲骨金石到竹簡絹帛再到紙質書本,知識載體、閱讀媒介在向着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方向不斷演進而進入數字時代,人們享受着“一屏萬卷”的全新閱讀體驗從随身攜帶的電子屏幕上讀書成為獲取新知的重要途徑,這催生出一款全新産品:電紙書,或者叫電子閱讀器不少品牌争先恐後,像漢王、翰林等硬件廠商,掌閱、當當、微信讀書等數字閱讀平台,還有小米、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家的電子閱讀器搶占市場這些産品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功能各有千秋,讓人挑花了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整本書開卷有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甲骨金石到竹簡絹帛再到紙質書本,知識載體、閱讀媒介在向着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方向不斷演進。而進入數字時代,人們享受着“一屏萬卷”的全新閱讀體驗。從随身攜帶的電子屏幕上讀書成為獲取新知的重要途徑,這催生出一款全新産品:電紙書,或者叫電子閱讀器。不少品牌争先恐後,像漢王、翰林等硬件廠商,掌閱、當當、微信讀書等數字閱讀平台,還有小米、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家的電子閱讀器搶占市場。這些産品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功能各有千秋,讓人挑花了眼。
可看似熱鬧的市場,也面臨“成長的煩惱”。有不少人疑惑:手機和平闆也能閱讀,為什麼還要買電紙書?其價值何在?一組數據也反映出電子閱讀器品類的困境:2020年中國成年人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79.4%,其中有76.7%的人進行過手機閱讀,隻有27.2%的人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從時長來看,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超100分鐘,而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僅為11分鐘左右。
可見,數字閱讀的普及,并不意味着電紙書的成功。盡管人們已經習慣于數字閱讀,但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遠高于電子閱讀器。這種差距,固然由産品屬性本身決定,卻也反映出電子閱讀器這個品類尚未形成足夠用戶黏性,換言之,還不夠有吸引力。
同樣是電子産品市場,有過一個相似的問題:手機能娛樂,電腦可以辦公,為什麼還要買平闆?但人們很快發現,即便在手機屏幕越做越大、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輕便的時代,平闆電腦仍然有可觀的市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平闆出貨量獲得極大增長。而電子閱讀器在衆多網友眼中卻是“蓋泡面神器”,難逃閑置“吃灰”的命運。
使用率上不去,用戶就沒動力換新,産品銷路窄不說,新用戶下單前也會參考前人經驗,仔細掂量這筆錢是不是值得花。要想說服更多人埋單,還得從打磨産品入手。在手機和電腦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平闆,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看視頻比手機屏幕大,論便攜性又比電腦強,觸屏、手寫筆等功能又讓它具備了更多便利,對使用場景的深入挖掘拓展和由此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讓平闆市場越來越大。
電紙書不需要也變不成另一個“平闆”。相較而言,電紙書功能單一,不過對于想讀書的人而言,這也正是其優勢,關鍵在于能不能讓用戶得到優質閱讀體驗。翻頁能不能更快?屏幕如何不傷眼?内容檢索能不能更精準?批注集納是否方便?……紙質書無法破解的難題,如果在電紙書上依然存在,讀者自然不願買賬。市面上一些産品飽受诟病,并非因為硬件“堆料”不足,而是對于電子化閱讀場景挖掘不夠深入,産品優化不夠細緻。
作為數字閱讀行業的一環,電紙書的能量還遠未發揮出來。從書籍出版到文獻收集再到終端閱讀,數字化對書本的重塑還在路上,但已是誰也擋不住的浪潮。電紙書廠商想在這一浪潮中脫穎而出、屹立不倒,比拼的就是誰能立足産品特性,既模拟“紙”的特征,又發揮“電”的威力,給用戶帶來更優質體驗,讓用戶充分享受“書”的樂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