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校時學習過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嗎?”
“你認為什麼樣的創業教育才是适合和有效的?”
“你曾經自己創過業嗎?”
“創業過程中,你是否感受到焦慮和抑郁?”
……
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有的人可能有感而發,滔滔不絕,而有的人隻會回一句“沒有,我不了解,謝謝”。究竟,我國的創業教育現狀如何?面臨什麼挑戰?取得了哪些成效?針對種種問題,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滿琳如是說,她是一名有着33年教齡、從事高校創業教育近20年的資深教授。
國民教育的“第三本護照”
什麼是創業教育?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從廣義上把“創業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顯然,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養公司老闆,而是為應對創業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創業教育不是創客教育,而是着重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創新意識、創業思維和創業精神,培養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
吳滿琳在多所高校為大學生上《大學生創業基礎》見面課時,學生普遍有很多質疑與困惑。如:“老師,我畢業就出國、我考研、我就業,不會創業,為什麼要上創業基礎啊?”這讓吳滿琳認識到,在雙創時代的熱潮中,仍有許多學生、甚至老師和領導都誤以為創業教育是教人自主創業。
“要知道,創業教育不是中國政府的突發奇想、别出心裁和解決就業的權宜之計。早在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各國國民要接受創業教育,以積極應對面臨全球化、不确定性的挑戰。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國民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曆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吳滿琳表示,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不是知識、理論教育而是精神、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精神、創業技能等各種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
有觀點認為,創業教育不是單純地培養創業家。那麼,創業教育應該教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做創業教育?這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當代的商業環境已經進入VUCA時代( V-volatility動蕩,U-uncertainty無常,C-complexity複雜,A-ambiguity模糊),各行各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倍增。随着我國人口紅利效應的衰減、國内外發展環境的改變以及經濟新常态的到來,曾經規則明晰、相對穩定的商業經營環境正與VUCA時代一樣變得更加動蕩、無常、複雜以及邊界模糊,客戶和消費者日益成熟,需求趨于多樣化,商業關鍵詞從“秩序、規範、标準化、公司價值”逐漸轉變到“靈活、互聯、快速叠代、客戶價值”。
如今,當你再走進一些國内知名大公司,比如海爾:過去沿用數十年的科層制、林立的事業部被拆散,龐大的企業架構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代之以平台、“小微”等具有創新力的組織架構。以前,公司多按照生産線性流程設置,如采購部、生産部、市場部;如今,變革後的海爾内部隻有三類人——平台主、小微主與創客。傳統企業是先生産,再尋找顧客推銷;“小微”恰恰相反——先有用戶,與用戶充分交互後,再定制生産産品。傳統企業的員工,被海爾雇傭,由企業付薪;“小微”主與海爾的關系是動态合夥人,海爾将經營權、用人權和分配權交由“小微”,海爾占有一定股份,實行“用戶付薪”。員工轉變為崗位創業者,身份變了,因此不得不面臨轉型的痛苦。數十年來,員工被雇傭,由企業付薪,被培訓為強有力的執行者,可如今員工猛然發現,企業最需要他們具備的能力不是執行,而是創業、創造用戶。這就是典型的崗位創業。
“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和目前社會需要的人才有着極大不同。在不久的将來,我國710萬工作崗位将消失,700種職業、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取代。很多學生可能在畢業的時候,他所學專業或所對應的崗位已經消失(國家教育部已在2019年3月撤銷了全國461個專業),這些都是大學生、家長自身不能預知和把控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應對不确定性的良好心态、終身學習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素養。”
吳滿琳表示,傳統教育主要以知識傳授和記憶理解為主,在未來,靠知識記憶和簡單理解為主的工作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整個教育體系的目标必須全面加以調整,由知識記憶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更加注重培養人的思辯能力、創造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更加注重培養人機合作的能力。這就迫切要求高校教育改革,呼喚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創業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強調培育人的首創精神、創新意識、開拓進取的創業思維和強烈的成功意識。創新創業素養是21世紀VUCA時代的大學生必備,它有别于工業化時代必備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确定性思維,而是培養創新創業素養——跨學科知識,領導力,整合資源能力及不确定性思維(創業思維)。“創業教育培養的是能勝任21世紀應對不确定性挑戰的優秀人才。”
“全覆蓋、分層次”的我國創業教育,仍面臨挑戰
從2002年教育部确立9所創業教育試點院校以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目前我國創業教育已初步建構起“全覆蓋、分層次”的創業教育立交橋。“全覆蓋”是指創業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在校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接受創業啟蒙教育(如:大學生創業基礎)并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分層次”是對于有創業意願和需求的學生開展遞進式的創業教育和培訓,有些學校開辦工商管理(創業方向)專業的精英班,比如上海理工大學在2009年底就創辦了工商管理(創業管理方向)專業的試點班,迄今已有4屆畢業生,或創業二專業、輔修班(上海财大匡時班)、大賽項目培訓班等。
“第一課堂創業基礎知識傳授及課堂模拟(角色扮演、讨論互動、交叉答辯)、第二課堂課外實訓、第三課堂真實項目經曆體驗(自主創業、實習、參加創賽)、第四課堂(遊學遊曆企業參訪等),這些都是雙創教育的有機組成闆塊,缺一不可。”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仍存在問題。在吳滿琳看來,最主要問題在于大學教育體制深化改革滞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要求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多方面,與創新創業生态圈良性互動,既提升創新創業生态的品質,又使學生擔當起崇高的社會責任。今天和未來的創新創業,正在并将繼續經曆從主體外生型到主體内生型的轉換,也正在考驗着大學教育體制深入改革的速度和質量。由内生的創業創新人才持續不斷地産生并創造原創性技術和新想法,這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源泉,而内生的創業創新人才主要來自培養創業創新人才的大學。
“目前,中國還沒有公認的能夠被稱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大學,這類大學是創新創業生态圈的标配,二者共同決定創新創業成功率,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大學對這個成功概率有着重要決定性作用。教育體制深入改革關乎中國能否有自己的培養創業創新人才的大學,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基礎上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着中國人力資本和創業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
另外,高校大學生、教師、甚至學校職能部門的領導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誤認為高校的創業教育是讓大學生自主創業,而不是培養創新創業素質以應對不确定環境。高校學生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人不多,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投入亦不足,缺乏全覆蓋、知行合一的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滞後。
吳滿琳直言,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認知被固化,已經不會獨立思考,更缺乏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借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的話——“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扼殺’潛在的傑出人才。”中國的學生習慣“等靠要”,習慣跟随,習慣找父母、他人、學校、單位和社會的問題,缺乏從我做起、改變自己、影響他人以及周邊環境的信念與能力。
創業教育具有四重價值,而非以“創業成功率”衡量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在這樣一個時代,投身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可創業的成功率卻并未提高。在吳滿琳看來,自主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創業的高度不确定性、模糊性、創造性和資源有限性都不斷對創業者提出高難度挑戰。所以,自主創業原本就是少數人的選擇,而創業成功更就是小概率事件。
“創業需要具備領導力、市場機會捕捉能力(好奇心和商業敏感)、機會識别和創造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快速學習能力等。自主創業者通常具有目标明确、意志堅韌、思維活躍、理念新穎、善于學習、知識豐富、樂于實踐、能力突出的特征。他們是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人格的有機結合,較常人擁有更加旺盛的創造欲望和更加出衆的意志品質。”
大學生自主創業率不高于3%,創業成功率不到2.8%,這是事實。然而,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定位原本就不隻是狹義創業的培訓,也不僅僅鎖定為學生在畢業後創建自己的公司。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價值體現不能僅用“創業成功率”來衡量,而是需要觀測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或就業,乃至擇業價值觀、崗位創新創造能力、創新創造創業思維、家國情懷責任等多元角度來評價。
這就為創業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依據。創業教育需要回歸教育本質,育人成才。即需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非狹隘界定“所謂成功人士”的特征标準。創業教育需要進行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傳授,盡可能摒除對現有創業成功的世俗指标,如金錢、社會地位或影響力等。
“我作為高校創業管理專業負責人(已有4屆畢業生,1%的人才培養)和國家精品在線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負責人,對高校雙創教育價值有我的見解。”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吳滿琳提到了4個方面。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價值之一: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受教育者重塑思維與行動方式,進而提升領導力。
上海理工大學2007年創辦了“上理工大學生職業教練營”,先後有上千名學生接受教練營的實訓(普及型創新創業教育);2009年年底開始做上海市教委指定在全校各專業招收工商管理(創業管理方向)專業創業班,至今已辦4期,有近100名在校大學生接受專業級的創業教育。其中就有:59tsore的聯合創始人卯申寶,樊登讀書會聯合創始人郭俊傑,國妝集團總裁穆振興(獲2017年中國30位30歲商界精英),上海纾瑤企業管理公司創始人岑偉平,溫州首家民營金融類産業園副總裁葉小偉,奇怪果園創始人林繪,釘釘CTO段毅均,騰騰錢币社創始人梅騰、陳運義、劉東,胧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蔣公寶,友家别墅派對創始人&CEO顧文君,笃笃學車的史永平、宋勇奇等等,他們中有一畢業就自主創業的,也有畢業幾年後辭職創業的。首期創業班的創業率高達86%,2-3期創業班有30-40%創業率,這些案例和數據足以說明大學生能夠創業,而且大學生接受創業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走多元化成才之路,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和自我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創業教育給學生提供的創業實踐與理論指導,可以幫助受教育者重塑思維與行動方式,進而提升領導力。這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薩拉斯教授曆時四年研究“普通創業者如何成為優秀的創業領導者”的結論相吻合。吳滿琳團隊做了“上理工曆屆創業班及接受創業教育畢業生發展跟蹤研究”,分析研究畢業生們的成長軌迹和行為思維邏輯,诠釋了從一個普通大學生,如何成為創業者,又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者的成長路徑。研究成果揭示,創業者的思維和行動邏輯,普通人也可以學習。創業者的思維和方法,為我們普通人提升領導力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系統的方法論。因此,雙創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熟、成才的加速器。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價值之二: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受教育者形成主動積極、堅忍不拔的人格品質和有擔當的使命感。
現實中,創業者是沒有上級可以依靠的,經過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洗禮的大學生,普遍比一般同學更具主動性,他們遇到問題,不再是推诿塞責、消極應付,而是敢于承擔責任、大膽決策。同樣,在任何一家企業,老闆都期待自己的核心員工具備這種擔當精神,這也是優秀員工所必備的一種彌足珍貴的“軟實力”。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需要這種“高唱國際歌”、不再“等靠要”的主動精神。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用“從0到1”來形容創業,表明創業者通常是白手起家,在極為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對存在的不确定與不足,秉承主動擁抱的态度,勇于試錯與變革,用實際行動來号召與感召到更多的可用創業資源,進而實現創業夢。而一般就業者通常認為,創業需要所有資源都齊全時才能開始,對未知或不足持消極等待、逃避态度。創業本身動态性很強,且多數行業創業項目自有短期的機會窗口,若反複思慮躊躇,則必然錯過行業切入的最佳時間點,進而不利于創業成功。
創業教育中的創業精神章節所闡述與彰顯的“優秀創業者”,是那些具有充盈的家國情懷、愈挫愈勇的笃定、正派為人、誠實守信等品格的人,他們身上所散發出的優秀品質,會為新一代潛在的“企業家”或創新型人才,埋下一顆創業精神的種子。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價值之三:讓學生嘗試在創業過程中必須繳的費用,能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低成本交付。
創新創業過程本質上是試錯證僞過程。創業教育,一定涉及失敗教育、挫折教育。讓學生在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有條件地嘗試,在試錯證僞過程中知道什麼是錯、該如何做。這好比初學者在遊泳池裡遊泳下水,難免有嗆水、抽筋甚至溺水的插曲,但有教練或救生員在旁邊指導、保護,不會溺水危及生命;好比學開車的新手上路,難免有幾次違規和擦碰事故,這些試錯過程都是必然的,而且有價值,能使新手們學會遵守交通規則,變得有車感,懂得開車上路的“看山水”和“門道”。所以,創業教育能讓大學生理性創業,即使認識到自己不合适自主創業,這也是創業教育的價值。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價值之四:創業教育助推高校教育綜合改革。
從更深層次講,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還将形成一種對傳統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倒逼”機制。創業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紙上談兵”的商業博弈活動,最能體現一個人面對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黑闆上是沒法創業的”。面向商業實戰、極具實操性的創業教育取向,必然與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相悖逆,必将有力地促進、催生全新的“以學生為本”的“實效性大學教育模式”。創業教育能給到學生啟發和激勵并賦能、播種,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理解創業過程及創業要素,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從而獲取未來的選擇權。
如今,我國的雙創教育已走到“4.0育才期”,高校承擔着培養國家急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重任,學生需要具備新人才觀(CAI,創造力Creativity、美善力Aesthetics、誠正力Integrity),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成為民族振興的棟梁之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