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至六年級詩文多少篇

一至六年級詩文多少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07:54:52

一至六年級詩文多少篇(從一到億詩歌裡的數量詞)1

(一)

“一”一直都是一個高頻字/詞,而在詩歌這種高度凝煉、講究遣詞的短文體中,“一”這種信息高度濃縮的字,使用頻率就更高了。雖然排名差不多(甚至略有下降),但出場率較一般文本(比如報紙)為高。

然而“一”不是單純的數量詞,就跟英語中的a/an,是不定冠詞,而非數詞。比如第一句和這一句中的“一個”,并沒有強調“一”的意味,确實隻是一個帽子。“一”字多,穿着數詞的衣服,其實它的真身是冠詞。

現代漢語沒有“冠詞”這定義,我們用“代詞”去替代,比如:“這個”、“有個”、“一個”、“某個”,但這個意味是客觀存在的。冠詞,其實就是特殊的代詞——“這個”、“一個”。

“沒什麼是一頓酒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頓”,這句話有什麼特别嗎?前一個“一頓”本質上是冠詞,後面的“兩頓”,才是數量詞。這就是“一”的特别之處。

“一”是一個語義色彩和義項極其豐富的詞,它可以是“一個”、“第一”,也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全部、整體、統一、純粹、相同……,比如“四海歸一”、“其理一也”、“此其一也”,甚至副詞——“一見楊過誤終身”,對應到現代漢語就是“一…就…”的固定結構,甚至語氣詞——“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就算隻考慮數詞義項,它的地位也是卓然而獨立的。

表示數詞的“一”,天生帶有一種特殊的氣勢或感覺,表示“唯一”,表示“第一”,或者用“一二”表示少。

大概所有數,可以分為兩類:一 / 其它數;或者三類:一 / 千百萬 / 其它數

就像我們記憶中的參數運動員,(一)冠軍、(二)其它選手;或者(一)冠軍、(二)其它獎牌獲得者、(三)其它選手

冠軍就是第一,而“第一”的“一”,在大多時候,是形容詞而非序數詞,是“最X”的意思,跟“頭”、“先”、“首”是近義詞。甚至有沒有“第”字都不重要,比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支開”(原作“數枝開”,“一字師”即典出于此)。

同樣,作為數量詞,“一”抗衡“衆”、“多”,也跟“百”、“千”、“萬”等形成反義詞。“多”可以是“少”的反義詞,也可以是“一”的。一對多,除了一,其他的數都是多。“有其二”一般來說就“有其一”,但不一定有“其五”、“其六”。

“千”、“萬”是描述性的,“一”是總結性的,所以“一”的地位高于“萬”。如:“萬邦來朝,四海歸心”、“香壓南國三千裡,花開東風第一枝”、“衆水會涪萬,瞿塘争一門”。一般來說,多是羅列,是鋪排;少是總結,是提升,是提取核心、框架和脈絡。下聯一般是對上聯的進一步升華,地位高于上聯,所以一般“萬”在上聯,“一”在下聯。

關于“一”字的讀音,還是漢語中一個獨立的知識點。根據需要,它可以是平聲,也可以是仄聲,其它漢字可沒享受這待遇,除了“七”。

此為第一節。


(二)二與半

表示二的詞,除了“二”,還有“兩”和“雙”,還有一個可算反義詞的“半”(其實它也可能是近義詞,一半——就意味着整體是兩個)。就出場頻率來看,“雙”和“兩”比“二”略多,“雙”帶有形容詞色彩,本身帶有美好的祝願(“半”、“單”、“獨”也有其形容詞性)。

上述這些字中,“半”的字頻最高,因為二的意項,被“二”、“兩”和“雙”三者分攤了。好玩的是,“兩”、“雙”、“二”、“共”加起來,字頻差不多正好是“半”的4倍。

上節說到,“第一”更多是形容詞,而“第二”則基本上是序數詞。在我七萬首語料庫裡,含“第一”有321句,“第二”隻有39句(隻有“第二”沒有“第一”的更少,而含“第三”46句,“第四”25句),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很多時候,“第二”隐含着“不能第一”、“不敢第一”、“不是第一”的意思。或者就是某個特殊的場景,比如“第二泉”(由于《二泉映月》,“第二泉”反而比“第一泉”更有名,類似的還有“第四橋”),或如白居易的《想夫憐》。

玉管朱弦莫急催,容聽歌送十分杯。長愛夫憐第二句,請君重唱夕陽開。

還有“又”與“共”,它們不是數量詞,但包含有成對、更多的意思,它們的正牌反義詞是“隻”——“隻影向誰去”。


(三)三到九

看看下面這些詩句:

三春過後諸芳盡、三山半落青天外、三軍過後盡開顔四面邊聲連角起、四面楚歌聲、風光不與四時同五陵年少争纏頭、五嶺逶迤騰細浪、五花連錢旋作冰六軍不發無奈何、恸哭六軍俱缟素、秦王掃六合七月七日長生殿、北鬥七星高、七星在北戶八千裡路雲和月、八駿日行三萬裡、八月蝴蝶來九重城阙煙塵生、九華帳裡夢魂驚、九死南荒吾不恨

它們或是專有名詞,如“五陵”、“七星”、“八駿”,或是相對固定的搭配,如“三春”、“六軍”。“三春”可以改成“春天”,但不能變成“四春”。這些數字大都具有形容詞的色彩(注:數詞本身就是從形容詞獨立出來的詞類,屬于廣義的形容詞),多數充當定語的角色。

以上諸例,除“六軍”或可改成“三軍”,但很少有其他搭配,比如“四軍”、“五軍”(“水淹七軍”是特殊情況)。就整個語料庫而言,三軍vs六軍 = 75vs15,“三軍”占優,但具體到詩篇,選擇各有其理由,可能更多跟平仄有關。

“三”是一個特殊的數,除了“一”一騎絕塵,“三”跟“千”、“萬”同列第二梯隊,不少數字跟“三”關系很密切,比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三”是對偶的好對象,也是組合的好數字,是中國人喜歡的數字,如“三山”、“三島”、“三尺”、“三百”、“三十”、“三春”、“三秋”、“三軍”、“三千越甲可吞吳”。

還有如“三五”、“二八”都是固定的詞語,如:“三五中秋夕”、“記得偏重三五”、“二八女多嬌”、“二八嬌娘體似酥”。十七歲的姑娘好不好?一樣的好,但習慣性還是提十六歲的花季。

三也表示多,如“三人成衆”、“三人成虎”……

“九”是最大的個位數,是數之陽,所以有極(多)、最(多)的意思,所以有“九五至尊”。“八重城阙”意思差遠了,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


(四)幾和數

“幾”和“數”是不實指的若幹,跟“一”是對稱,所以跟“一”的共現概率特别高,均在40%-50%之間。

但它們的分工很明确,“數”更多用于陳述句,“幾”則多用于疑問句、反問句、感歎句。“幾”還常常作為(數量)疑問詞,而“數”承擔不了疑問的使命。所以字頻上,“幾”比“數”多了近一倍。

“牆角數枝梅”、“江月去人隻數尺”、“數聲風笛離亭晚”,這裡的“數”改成“幾”的話,韻味也都大大減弱。雖然都是仄聲,“幾個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總有點口語化,更多帶有民歌性質。

當然了,也有相對固定的搭配,比如“幾度夕陽紅”的“幾度”,用“數度”不是不行,但很少人用,主要是兩字都是去聲,缺少一點音調的變化,感覺不及前者。

注:上表中的“數”,還有作為動詞的shǔ,這裡不做區分,所以它的排名數據會比實際更漂亮一些。


(五)從十到億

百、千、萬、億除了是數詞外,還有單位性質,即作為量詞的特征,例如“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此外,還有作為形容詞的特性,表示多、很多,多是虛數,比如“億萬斯年”、“千百成峰”、“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萬千黃蝶繞樹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千門萬戶曈曈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當然,也包括“三萬裡河”那句。

雖然“千”、“萬”之前有數字,但重心在“千”、“萬”本身,有了“千”、“萬”之後(“百”還不一定),前面的數字就不那麼重要了。把“三萬裡河”改成“八萬裡河”,把“五千仞嶽”變成“九千仞嶽”有問題嗎?“白發四千丈”,“飛流直下五千尺”可以嗎?基本是可以的,意思大緻一樣。要說差别,主要在音韻平仄上。

當然也不全是虛數,比如“坐地日行八萬裡”、“八駿日行三萬裡”,“八萬裡”是地球的周長,而“八駿"和“三萬裡”有典故在裡頭。至于“人民五億不團圓”、“六億神州盡舜堯”、“四百萬人同一哭”,這些都是實指,不能随便更改。

“萬”的詞頻略高于“千”,而二者字頻大概都是“百”的兩倍,千、萬更多用于多的形容,百有寫實的成分,比如“三百六十日”、“生年不滿百”,至于“十”,基本就是寫實的,如“三十功名塵與土”。至于“金樽清酒鬥十千”、“參差十萬人家”,這時候十是千、萬的修飾詞,是對千、萬的強化。

古代的“兆”、“京”都是很大的數,看來“京兆尹”實在不一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