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曆史的女人——第537期)清朝皇帝曆來多奇聞秘事,一方面跟清朝皇帝的民族傳統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清朝多位皇帝身上都有那麼一些奇怪的事發生,比如順治皇帝鬧着要出家,再比如雍正皇帝的死因,以及乾隆皇帝的身世,都是繞不過去的謎團。今天我們着重來看看康熙皇帝的死因,就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康熙帝的死因有2種:一種為民間野史記載,一種為清朝正史記載,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清朝官方的正史記載疑點太多,導緻野史記載反倒很有道理。
我們根據相關資料回到曆史現場來看一下發生了什麼。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康熙帝去世的具體時間:公元1722年的12月20日夜裡,康熙帝忽然駕崩,結束了自己長達61年10個月的帝王生涯,活了69歲。
在史載中,康熙帝跟其他那些渴求長生不老的皇帝不同,他能夠正确看待生死,至少他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壓根就不奢求長生不老。不過他認為人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是卻可以通過養生把身體盡量調理得好一點,健康一點。為此,在康熙帝的個人生活方面,他非常注重合理的飲食、以及适度的飲酒和運動,甚至連房間的衛生也比較注重,他喜歡在幹淨整潔的房間裡辦公和休息。除了養身體,他還注重養心,每日抽時間來進行靜心訓練,已達到心胸豁達的狀态。正如他在《庭訓格言》中所說:“惟寬坦從容,以自頤養而已。”
因此,從這些情況來看,康熙帝是一個注重休養身心皇帝,而且他也沒有任何重疾。老年時期不過是小病纏身,怎麼會導緻忽然駕崩呢?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康熙帝兩種死因的不同說法:
第一種死因乃是清史《聖祖實錄》的記載,認為康熙帝之死因乃是病逝。其中有這樣的描述,說康熙帝生病後身體發生的變化——“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或“心跳之時,容顔頓改”等。相信康熙帝死于病逝的後世專家根據這些記載推測出了康熙帝所患之病為老年心髒病,抑或是血液循環方面問題,所以康熙帝雖然沒有重疾,但也有突然失去的可能。
第二種死因為野史、以及民間記載等資料。在部分史學家認可康熙帝死于病逝的同時,這個記載又遭到了另一部分史學家的質疑,質疑的根據有兩點:
第一點原因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所謂正史《清聖祖實錄》,是經過康熙之子雍正皇帝删改過的。也就是說,這《聖祖實錄》文本本身的真實性已經出現了問題,那麼它記載的資料是不完全可靠的。根據以往的曆史經驗,在古代經常發生繼位皇帝為了粉飾自己的合法性而對前面的曆史進行修改,比如李世民修史等。
第二點原因就要說說這雍正皇帝為何要删改《聖祖實錄》等史料了。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如果康熙帝在臨終之際,若真像雍正帝後來給出的史料所說,那麼康熙帝臨終指派的接班人就是雍正,這樣的話,雍正是根本犯不着去删改史料的。因此,在所謂的野史或民間,都認為康熙帝并非自然病逝,那是另有它因,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們可以看一點資料。
在康熙帝突然駕崩的那天夜裡,在暢春園還有一個旁觀者,他叫馬國賢。這個人是意大利傳教士,但同時也是一個宮廷畫家和雕刻家。他在1710年先來到澳門,然後再從澳門來到北京,到清朝的皇宮中供職,他的才華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此後,他在宮中編印了《禦制避暑山莊圖泳三十六景》以及《皇輿全覽圖》等,尤其是康熙帝的一再懇請下,最後這位意大利傳教士還把雕刻銅版技術傳給了中國人。
馬國賢記錄了康熙帝忽然去世那夜發生的事:“駕崩之夕,号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康熙帝駕崩之夜很不平靜。其中所謂的“鸩毒之事”乃是指,康熙帝在臨終前,皇四子雍正曾經給康熙帝喝了一碗參湯,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康熙帝喝了後就忽然去世了。這事在《聖祖實錄》中也記載了下來。當然在《聖祖實錄》中不會說這參湯有問題,可是這個事情卻引起了後人或旁觀者的不同看法,多數人都懷疑雍正給康熙帝喝的參湯中是下了毒的,也就是說康熙帝乃是被雍正毒死的。
除了馬國賢這個記錄之外,還有一種野史說法,馬國賢是真人記錄,野史說法則出處不好查找,但是既然存在,那麼就羅列在此,以供各位看官自行判斷。野史中的說法更為驚悚,說康熙病危之夜,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急召大臣囑托後事,可是過了很長時間,沒有一個大臣出現。終于等到來人,卻發現是四皇子雍正。康熙帝頓悟,大怒,以玉佛珠砸雍正,不久病逝,雍正拿着玉佛珠和篡改後的遺诏,宣告天下,登基稱帝。
關于康熙帝并非死于自然死亡這個猜疑并不是沒有根據的,有兩點佐證:其一是被雍正删改後的《聖祖實錄》存在問題,同時雍正後來在解釋自己登基為帝一事時也多有自相矛盾之處,比如雍正登基的理由在原本删改的官方史載記錄中為“八人受谕”,但在《大義覺迷錄》雍正的一些說辭,又與“八人受谕”矛盾重重。這就不得不讓人生疑,其中的變故之複雜了。
其二佐證為康熙帝的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原因是康熙生前有三個太子人選:第一個就是早先立了太子的皇次子胤礽,不過胤礽後來因各種政治争端導緻失去了康熙帝的寵信,最終被廢。第二個是太子的第一候選人十四子湚禵,第三個太子候選人是胤禛。
在皇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諸多皇子都紛紛對太子之位産生了觊觎之心。為此發生了激烈的争鬥,在史上被稱為“九子奪嫡”。不過最終形成兩個大陣營,一個是以皇四子胤禛為核心的四爺黨,一個是以湚禵為核心的八爺黨。
可是根據有關資料來看,康熙帝最愛十四子湚禵,對其格外恩寵。從一個事件就能看出,此事就是有些皇子因特殊優待,在皇帝的批準下,獲取支取官物的符權,大内供給一家的食物用品等,不過根據清皇宮慣例,這種特權也一般以一年為限,然後再由皇帝決定是否繼續享受這個特權。一個皇子能夠享受這種特權的時間長短,是直接體現皇帝對其的厚愛或器重。而康熙帝諸多皇子中,僅湚禵享受這個特權時間最長,直到康熙帝去世。
除了生活中表現出康熙帝對湚禵的格外恩寵外,在外在事務上,也能看出康熙帝是有意在栽培湚禵。比如公元1718年,準噶爾進攻西藏,拉藏汗向清廷請求援軍,康熙帝在諸皇子中挑選的援軍統帥就是湚禵。此外,康熙帝還專門給青海蒙古王公發了一道聖旨,說見湚禵如見朕,要積極配合,一切聽從湚禵之調遣。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對湚禵的恩寵,已經是超過了所有的皇子。如果細想我們就能明白,皇帝隻有對一個皇子更加信任和有更高的要求或期待的時候,才會令其掌兵,到軍中磨練,和将軍們加深感情,這都是在必要的時候有深意的。說到底,康熙帝是打算立湚禵為太子的。
但是事情的關鍵就發生在這裡,康熙帝本來打算讓湚禵出外帶兵磨練,可是沒等湚禵回來,康熙帝就突然駕崩了。然後京都被四皇子胤禛控制。胤禛(雍正)對湚禵幹了幾件事,都頗有深意,其中的内幕似乎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一是湚禵得知康熙帝駕崩後,火速回京奔喪,但是在湚禵回京的路上,雍正秘密派人攔截湚禵,将其與康熙帝來往的奏折密信全部沒收,堅決不能有任何密信帶入京城。那麼雍正為何如此做呢?其目的很簡單,就是怕湚禵和康熙帝的來往密信中,有立湚禵為太子的一些信息或證據。雍正倘若是被康熙帝點名确立的繼承人,他是犯不着這樣幹的。
其二是康熙帝時期比較開明,對西方的一些東西也積極接受,所以他的宮裡有許多洋傳教士為官或做事。有一個叫嚴嘉樂的傳教士對雍正帝繼位前後的事也所有記錄,此記錄收錄在《中國來信》一書中。其中他這樣寫道:“胤禛登基後,皇十四子奉召進京後,提出要看先帝遺囑,企圖剝奪皇四子的統治權。”那麼以湚禵之聰慧,他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蹊跷的。
其三是雍正本人的證詞也有問題,在雍正删改後的清朝正史記載中說康熙帝駕崩前曾經召來諸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遺诏,不過奇怪的是康熙帝把遺诏内容告知了7位皇子和隆科多,卻唯獨對繼承人雍正保密,而雍正是在康熙帝去世後才知道自己是繼承人。可是疑點就在于此,康熙帝去世前的短短一段時間,雍正親自往康熙帝榻前跑了三趟,倘若康熙帝若真選他為繼承人,為何不當面告訴他,要知道一個人臨死之前也大概有諸多良言相告吧。另外皇子争奪那麼激烈,康熙帝提前告訴雍正,也可以讓他早做準備啊,再者自己親自宣告雍正作為繼承人,也能增加雍正的權威性,使得他繼位更加名正言順才對。可是,一切都是矛盾的。
其四是雍正生母的表現也很反常,通常在古代,都是母憑子貴的。兒子做了皇帝,當媽的那是高興還來不及,可是奇怪的是雍正封生母為皇太後時,雍正的老媽竟然公開拒絕了。甚至在雍正繼位時,還說出了“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的話。她在拒絕皇太後封号數月後,暴病而逝。
結語:根據以上粗略的資料顯示,康熙帝去世的死因疑點非常多。這或許也正是康熙帝死因雖有兩種、但人們甯信野史所載為雍正謀害、而不相信正史記載康熙帝傳位雍正之說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