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莒縣有一座山名曰“浮來山”,此處有一棵生長3000年之久的銀杏樹。莒縣更是先秦時期莒國所在地,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記載: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莒國在衆多諸侯國當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年,公子齊桓公正是現在莒國避難,得以成就将來的霸主之業,所以有個成語叫“勿忘在莒”。
這些曆史文化基本上鮮見于世,除非曆史領域内的專業人士,很少有人能夠知曉。如今有關莒縣的見聞,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當屬一部傳世不朽著作-《文心雕龍》。
此書堪稱文學史上泰山北鬥級的璀璨巨星,号稱有史以來最全面精準的批判性書籍,有着“體大而慮周”之稱,作者劉勰一生中曆盡坎坷,體察世間人情冷暖,堅持修身治學,終究以铿然之筆,書寫下擲地有聲之丹青。
劉勰自由喪失雙親,由祖母扶養長大,童年的艱難困苦絲毫沒有動搖劉勰求學上進的決心。成人以後,由于家境十分貧寒,劉勰遲遲沒有娶妻生子,隻能每天與和尚混迹一起,一邊過着清苦的生活,一邊研讀經書。
南北朝時期,社會上的士人仍然崇尚魏晉風骨。整個中原文明處于割據紛亂的狀态,社會思想非常多元遊離。佛學的普遍盛行不得不說對劉勰有着深刻的影響,作為原汁原味的儒家弟子,劉勰生活上的經曆使他不得不接觸很多佛家,逐漸地使得劉勰的治學體系開始催化。
面對社會大動亂、思想大裂變,以劉勰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轉向對生命和世界的哲學思考。起初劉勰的心思是“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隻是志向不得實現,抱負難以施展,由此發奮著述,留名青史。
《文心雕龍》全書共十卷共五十篇,有上下兩部。上部由《原道》至《辨騷》5篇,《原道》、《徵聖》、《宗經》3篇。《明》到《書記》20篇;下部,由《神思》到《物色》20篇;《時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另外《序》1篇。
上部的《原道》、《辨騷》總領全書,再以《原道》《宗經》《徵聖》為主線,提出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諸于聖,宗之于經”,意思是說文學要以“道”為本源,以聖人觀點作為參考,以經典為綱領。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上部高屋建瓴地站在空前的高度,将文學著作的内在核心精準地剖析出來,真有庖丁解牛的造詣。
上部中另外20篇選取史上各類題材文學代表作進行細緻研判,将各家的精彩之地和不妥之處寄予客觀地評價。
劉勰對詩歌的分析說,詩應該有着特定的結構,詩中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卻是多變的。這種表達思想多變的原因是由于個人的性格志向所決定,完美無瑕的詩歌是難以做到的。
宋詞起初注重文藝表達,體裁結構多變,以莊子的逍遙思想為主,進而衍生出山水派,僅僅百餘字,句句都能做到精美奇秀,以情寫物,精雕細琢、求新求變是後世所紛紛效仿的典範。
下部20篇以“剖情析采”作為主旨,屬于創作論的範疇,注重剖析名家經典的行文結構。
劉勰認為風雅的起興源自于志向思慮,積蓄憂憤,大多以諷刺為主,這就是以抒情而做文章。
另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主要以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為主。是整部《文心雕龍》最精彩的部分。
上段是楊慎批點《文心雕龍》時的心得,楊慎覺得“不必說破”,隻是将全書有錯别字的180餘處圈畫出,評語也僅僅寫有20處,足以見得後世學者對《文心雕龍》之敬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