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圳市井新印象

深圳市井新印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01:16:59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1

城市書屋古樸雅緻。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2

高樓與古屋之間麒麟舞動。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3

孩子們學習制作傳統工藝花燈。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4

深圳大萬世居。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5

文創産品豐富多樣。

深圳市井新印象(深圳範年輕還是成熟)6

精美的工藝品。

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讓這座城市的八方來客愛上深圳。包容、創新等關鍵詞刻進深圳文化基因。

不過,很少人知道,年輕的“深圳範”,身體裡也住着“老靈魂”。

深圳有近7000年人類活動史、6000多年的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和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史與華僑史。

從伶仃洋到大前海,從客家圍屋到豬腳飯,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奮鬥文化,當我們串珠成鍊,是否能梳理出一條獨屬于深圳的文化脈絡?

文化需強調本土性,讓人們産生家園感和歸屬感。深圳本土城市文化挖掘和培養方面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和痛點?先行示範區要打造文明典範,又該如何對标全球?

本期深圳策期望從曆史、經濟、文化等維度,為“深圳範”和“深圳味”探尋一個更清晰的答案。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郭 悅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鹹淡水”交彙“深圳味”

“如果沒有了傳統,沒有了文化,沒有了鄉愁,沒有了精神家園,這樣的城市無法想象。”在鋼筋水泥堆砌起來的城市,人們愈發能感知到雷同社區生活空間、标準化商場食肆之外的個性文化,而這些“軟性”因素正是屬于這座城市的人情味,和人們對它産生歸屬感的根本原因。

深圳有這樣的文化嗎?在本土文化學者廖虹雷看來,不僅有,而且是富礦。深圳在原有土著文化基礎上,融彙了廣府和潮汕的“鹹水文化”,又糅合了粵北、粵東客家的“淡水文化”,形成的這種“鹹淡水文化”,大概是一種“深圳味”。

這種本土味道化作獨特文化符号,滲透在深圳人的生活中。

南頭古城,大鵬明代要塞,觀瀾、石岩、沙井新橋清末民居,沙井千年蚝鄉,龍歧千年采珠場,寶安千年古鹽場,百年羅湖橋,石岩山歌、鹽田山歌、龍崗皆歌、寶安鹹水歌和盲佬歌,黎圍和觀瀾舞麒麟、南澳草龍舞、龍崗龍舞、沙頭角魚燈舞,下沙宗親盆菜、南山天後廟“辭沙”……無不浸潤着深厚的嶺南曆史和古樸的民俗文化,成為深圳人寶貴的精神财富。

他舉例,深圳有1000多座炮樓,是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的寶貴研究财富。廖虹雷曾參加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走訪全市數十個街道的村莊與社區。但是走訪後發現,深圳原生态的民間文藝和民俗文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民間工藝和地方特産正在失傳,如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客家甘坑村涼帽制作工藝,近年來就受到嚴重沖擊。

看着古村落、百年老宅、老碼頭等體現文化特色的東西,正在慢慢消失,他呼籲都市多元文化應有本土文化的一席之地。“都市有高科技、摩登大廈、時尚潮流,也需要有人間煙火的民俗文化,那才是一個豐盛的生态。”

近些年來,廖虹雷發現,越來越多深圳年輕人願意開始關注他們所生活的土地:“希望這座城市一定要愛惜獨有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越是本土化的,就越有特色,越有本土特色的才是最正宗的,越是深圳的,就越是國際的。”

為此他提出幾點建議:要保護具有人文曆史文化的村落、街區,即使達不到文物的級别;要保護廣府和客家的文化,尤其是承載它們的圍屋等建築;要保護深圳的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任珺同樣認為,談深圳文化不能僅強調40多年的發展,講文化脈絡其實就是強調不能割斷曆史文化脈絡。

她所理解的文化本土性,一是要能突出地方特色,為多元文化增色;二是要能深耕地方融入生活,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文化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文化的創造和積累就失去了生命力。

比如2020年底,深圳市被國家文旅部非遺司列為第二批“非遺在社區”試點城市之一。“活化”的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能進入群衆文化生活,是需要社區居民對非遺傳承、傳播的積極參與。

兼容并包塑造“深圳範”

閱讀是當前深圳最突出的文化标簽之一。作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之城”,深圳正以這張名片與國際對話。“深圳正在依托各種平台和硬件投入,舉辦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從中逐漸淘洗出一些優質品牌,形成對内凝聚、對外吸引的效果。”文化學者、深圳大學文學院原副院長南翔告訴記者,圖書館每周末的市民文化大講堂、中心書城的周五書友會、讀書月期間散布在各個街道社區的講座等活動效果明顯,提高了市民的審美鑒别能力。

南翔認為,和閱讀一脈相承,文化培育也是一件百年樹人的事,需要社會、家庭、個人的共同攜手。

從長遠來看,市民文化素質素養的培養過程也是不斷摸索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很多東西不能操之過急,應警惕宣傳口号式的推廣,而需要做一些紮實的工作。文化在慢慢流轉過程中,真正深入到家庭、個人的生活時空中,才會真正培養起來,才會成長出一代代接力的涵養和品質。

“深圳文化發展也正是依靠着各類文化主體的自我成長和社會參與。”任珺認為,“來了就是深圳人”體現了深圳文化的包容性。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才彙聚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誕生新的文化需求和生産,這是激發新文化的重要原動力。

這種包容性并不是以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在不斷學習及交流互鑒中獲得自身發展的内生動力。這種包容性更強調激發各類主體的參與性。因為大家來了就參與到深圳建設之中,這種身處其中和置身事外是不太一樣的感受。自覺、主動投入到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動,很自然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任珺認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在機制和制度上予以保證。圍繞城市核心新興産業深度介入全球産業價值鍊條,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創造價值,是深圳未來文化産業發展的方向。厚植和培育文化治理的社會主體力量,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解決基層文化建設問題的迫切需要。

“我們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以市民文化權益實現為最終導向,也需要在具體實施中将參與、公平、效率、透明、回應等價值在實踐中予以體現,反映出更有彈性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和由人出發的善治。”這是先行示範區文明典範對标全球,提供深圳經驗所需要着力的地方,任珺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