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下這首《石灰吟》的時候,于謙才十二歲。此詩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為社稷蒼生不惜“粉身碎骨”的決心。于謙,是詩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這首詩也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于謙自少年時期就刻苦讀書,有着偉大的理想抱負,青年時期考中進士,步入了仕途,在升任禦史時,跟随皇帝平叛朱高煦,在宣讀朱高熙罪行時博得皇帝的好感從此仕途一片光明,後将于謙升任為兵部右侍郎,于謙到任後也出色的完成工作,博得上級領導賞識與當地百姓的愛戴。明英宗即位寵信大太監王振,後因受王振慫恿,禦駕親征,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包圍,所帶20萬餘精銳部隊全部被殲滅,所帶朝廷大員幾乎全部被殺,大太監王振企圖逃跑被将領樊忠一刀砍死,明英宗被瓦剌軍隊俘虜。
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内,一時間全國上下一片恐慌,北京城内的富商軍民都收拾包裹向南邊跑了,還有許多大臣把行李都收拾好,家眷都安排好,就等着朱祁钰一聲令下的向南邊跑路。國難當頭之際,大臣卻害怕了,他們竟然提出遷都避讓,于謙主張堅守北京,在吏部尚書王直、内閣學士陳循的支持下,得到監國郕王朱祁钰的肯定,郕王調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支援順天府,經過籌畫部署,人心軍心稍安。随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國不可一日無君,不久,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钰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
明朝土木堡之變遺址
北京保衛戰開始了!經過于謙等大明将士的頑強抵抗,勝利的天平逐漸偏向了大明,瓦拉手裡認為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本想着扣着大明皇帝作為長期飯票,就可以讓北京聽之任之,沒成想于謙力舉朱祁玉登基做了皇帝,追封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這可叫瓦剌哭笑不得。說好的皇帝香饽饽,瞬間成了雞肋。
此時于謙的做法,于公于私都是正确的。力推朱祁玉登基,一方面讓整個大明朝不至于一盤散沙,另一方面讓瓦剌直接斷了長期敲詐的想法。主戰北京,拒絕南遷的做法同樣也避免了南宋偏安一隅的悲劇再次發生,避免了少數民族揮刀直入中原的可能,這在曆史上絕對沒錯。
瓦剌思前想後,大明幹也幹不過,朱祁鎮一點用也沒有,不如殺了他吧。可心想,殺了他不如放他回去,給新任皇帝和朝廷大臣也出道難題,看他們怎麼辦。就這樣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之後又派人送了回來。其實在回到北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多年後的那場“奪門之變”,一定會發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當時,被囚禁南宮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成功複辟,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同年景泰皇帝朱祁玉駕崩,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成功繼位後,改年号天順,一輩子昏庸透頂的英宗皇帝,為何一定要殺了大明第一功臣于謙呢?或者說于謙一定必須死呢?
于謙被處死的蠟像
其實這也不難解釋,就好比英宗從回到北京做太上皇,就一定不會善罷甘休,這是人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他隻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合适的時機。那麼一旦上位成功,首先必殺于謙,這也是人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着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确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朱祁玉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于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再者政治需要!于謙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于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也是于謙被處死的另一個原因!
最後是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了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隻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複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栩栩如生的明皇宮蠟像
一代忠臣于謙就這樣匆忙的走完了他的一生,就如他年少時寫的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英宗皇帝朱祁鎮,這位曆史上臭名遠揚的皇帝,在土木堡葬送了明軍強大的三大營和幾十萬明軍将士,後又通過奪門之變再次上位,也不可改變昏庸的罵名,一生之中唯一的亮點就是廢除了活人殉葬制度。一個昏庸透頂的皇帝廢除了同樣殘暴無情的制度,卻成了這位昏庸皇帝唯一的亮點,這的确是一個諷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