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立民(文學評論家、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透過影像,回放一遍文學編年史
捧讀《打着漩渦的河流:簡平影像》,我時常掩卷沉思或浮想聯翩。這是一本私家照相簿,一幀幀老照片講述作家簡平的半生時光,也讓我看到幾十年裡一個家族與一個國家的命運起伏。圖像不是沉默的,它會說話,很多具體、真切的場景在它們的講述中呈現。簡平的人生畫卷徐徐攤開,時光疾駛,人在成長、在變化,從稚氣的少年目光,到戴上眼鏡的中年深沉,再到頭發稀疏且有華發。照片上有風霜,也有冷暖,還讓我感受到一種力量,那是一個人不斷提升自我的追求和力量。1958年出生的簡平,沒有條件像今天的人們那樣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學業,可是對知識的渴求讓他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他報考上了電大,參加自學考試,做工人,做編輯,做電視制片人,他都在向前奔。他的“大學”如此漫長,這是一部内容飽滿的人生紀錄片,合上書,很多畫面在我的頭腦中揮之不去,作者樸素的文字所構成的旁白,也是飽含深情的人生低語。
20世紀90年代,畢飛宇在南京螺絲橋的小書房裡
《打着漩渦的河流:簡平影像》是遼甯美術出版社這兩年推出的“當代名家影像”叢書中的一部。在此之前,這個系列已經出版三部圖書,分别是《到此人間一遊:韓少功影像》(韓少功著)、《南方想象:蘇童影像》(張學昕著)、《伫立虛構:畢飛宇影像》(曉華、汪政著)。浏覽這些各有特點的影像集,總有一些畫面讓人難以忘記。
比如,韓少功在樹林裡手執鐵鍬,像老大嫂一樣圍着圍巾,表情感覺很特殊,看着鏡頭。圖注是“防蜂”——這才讓人恍然大悟,為什麼他要戴着那個花圍巾。由此,又立即感覺到這樣的照片與他的作品《山南水北》的聯系。作家那些隐居鄉間和土地親近的生活,在這樣的圖像中有了直觀的呈現。
畢飛宇的照片,讓人感慨的是他坐在六平方米書房中的照片,一邊書桌上是胖胖的老式電腦,對面是書櫥,中間隻有一把椅子的空間了。他的這幢房子僅有四十三平方米,如今看這照片,房間裡每個物件都帶着20世紀90年代初特有的印記,擁擠中有一種溫馨。那時畢飛宇在報社做記者,每天上班要騎八十分鐘的自行車。那也是他文學激情燃燒的時代,每天回家經常寫作到深夜兩三點鐘,書房再小,也是他的文學宮殿。
這些都是影像集特有的魅力。影像不僅訴說着私人記憶,還喚起集體記憶和感受,讓讀者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2014年,韓少功(左)與王蒙
這套書的寫法并不統一,韓少功一本是作家自述,蘇童、畢飛宇兩本猶如作家畫傳。出版者是在一步步探索中開拓這個題材的。韓少功的私人圖像似乎有些少,圖文契合再高一些會更完美。蘇童和畢飛宇兩本,圖像承擔着插圖的功能,似乎降低了本身的力量。一本作家的畫傳并不稀奇,倘若作家肯将自家的照相簿亮出來才更誘人。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為止,簡平這一本是最為明晰地體現策劃意圖,在制作上也更上一層樓。
左圖右史,讀出别樣的文學和曆史的風景
影像叢書的立足點應當在影像上,這是圖像叙事,而不是讓圖像居于配角的地位。接下來,更要強調圖像的私人性,而不是公共性。這是私家照相簿最有魅力和最有價值之處。如果是到處張貼的海報一樣誰都熟悉的照片,個人史的光輝就被遮蔽了。我們需要的是一滴水裡映照出的世界,是個人生活與大時代的不期而遇。接下來才是恰如其分的文字,它是圖像的定影劑,也必将打開圖像的大門,帶領讀者走進縱深記憶的後花園。
不論是作為文字閱讀的延伸,還是作為文學研究的文獻或對象,當今讀者對于圖像有迫切的需求。遺憾的是,屈原、李白、杜甫……這些人隻能靠畫家的想象留影了。而很多現代作家,雖然已有了照相技術,可是因為不重視圖像資料的保存和搜集,有時候找一幅他們的照片居然難上加難,偶爾得到一兩張,也常常模糊不清。
近年來,曆史文獻圖片集倒是很成規模,我這裡談到的個人圖像集,它們不僅僅具有文獻記錄價值,還是一個人情感和命運的展示,是個人記憶與大曆史的碰撞和融合。從這一點而言,遼甯美術出版社的這一套“當代名家影像”叢書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題材,倘若能堅持下去,假以時日,這就是當代文化人極其寶貴的影像資料庫。
1995年,在首屆紅河文學獎活動上蘇童(左)與汪曾祺合影
出版當代人的影像集,還占有隔代整理前輩圖像所沒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作家本人參與挑選、解說,他生命中哪些細節不容錯過,特别是那些私人化的生活細節,他能做到自我打開,要比任何一個研究者從外面的推斷和判斷重要得多,這也是在“搶救資料”。私人照相簿上很容易遺失,而那些貯存在作家頭腦中的記憶,沒有人去挖掘也許很快就随風飄散了。
有兩位中國作家自覺開展圖像整理工作。一位是張愛玲,在她去世前一年出版《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她說怕這些老照片遺失,趕緊收入全集,化千為一,“藉此保存”。緘默已久的張愛玲由是打開記憶的閘門,将家族和個人成長中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些照片很珍貴,張愛玲的文字也很精美,她看“老照相簿”的感慨更能凸顯私人照相簿的命運與情感價值。
另外一位作家是馮骥才。他推出的《生命經緯》,兩厚冊,上千張圖片,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在“經緯”中。他還特别用心,為這些圖片寫了感人至深的文字,這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顧和梳理,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和一個人的面影。
近年還有一本引進的作家影像集值得贊賞,那就是《孤獨與團結:阿貝爾·加缪影像集》,編者是加缪的女兒。她通過圖片,加缪的文字,還有很多未發表過的資料,展示了加缪的生活和創作。我佩服的是編者為圖與文的高度契合所下的功夫。我還買過一本日本近代文學館編的《日本近代文學圖錄》,由大佛次郎、川端康成、久松潛一等名家監修,這相當于一部小型日本文學史,圖像包含作家的照片、書影、手稿、戲劇改編海報等。值得注意的是編者為這些圖片配了詳盡、嚴謹的解說。這些學術含量很高的解說也提示我們:好的圖像集,不僅僅是圖像的堆積和一些簡單的圖注,它同樣是作者和編者苦心孤詣的著作。
圖像作為重要文獻的社會、曆史、文學等學術價值和意義,不必多說。學者陳平原多年來研究晚清畫報,左圖右史,讀出了别樣的文學和曆史的風景。楊義等人也寫過《中國現代文學圖志》,并認為“文學圖志”打開了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視角。為此,也真誠地希望“當代名家影像”叢書能有更多書目加入,有更開拓性的策劃出現,既為當代讀者提供賞心悅目的讀物,又為曆史積累一份豐厚的遺産。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4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