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一個受傷後喜歡“躲貓貓”的部位,一般受傷後想看有沒有骨折通常會選擇照個X片檢查一下,但舟骨骨折的話很難通過X片看出來,很容易漏診。
王阿姨就險些被“騙過去”,那天她像往常一樣準備推電動車出門,一不小心沒掌握好平衡摔倒在地,摔倒時下意識用左手撐了一下,起身後就覺得左手腕開始腫脹、疼痛、還有點麻。王阿姨趕緊到家附近的醫院就診檢查,拍X片沒看出啥症狀。
回家休息大半個月,左手雖然消了腫,但越來越疼,還使不上勁,也不能幹活了。這下王阿姨急了,找了附近的大醫院照了CT,結果顯示是舟骨骨折,醫生建議她立即手術,做切開複位内固定。雖然找到原因了,但聽到切開複位,阿姨不太願意,找人多方打聽骨折做得好,不用開刀的醫院。
來到我院後,結合症狀和CT檢查結果,接診的齊偉亞主任判斷王阿姨為左手舟骨骨折。
上圖:術前握力評估,左手握力明顯低于右手
舟骨骨折是手外科急診或門診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約占腕骨骨折的60%,又因為舟骨表面80%為關節面所覆蓋,其在腕關節穩定和生物力學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由于舟骨獨特且脆弱的血供系統,常在受傷時遭到破壞,導緻其骨折後出現缺血性壞死,骨不連等嚴重并發症,預後差,治療上比較棘手。
考慮到舟骨附近脆弱的血供系統,傳統開刀手術風險較大,齊偉亞主任、唐洪偉醫生團隊讨論,決定讓“天玑”骨科手術機器人上場,完成微創手術。
齊偉亞主任、唐洪偉手術團隊為王阿姨進行了“機器人導航 關節鏡輔助下左舟骨骨折複位内固定術”。切口采用皮内縫合,微創傷口,僅有一個釘眼大小,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相比較傳統手術刀口長,影響美觀,微創手術避免了此類問題。
術後當天,王阿姨就覺得左手不疼了,觀察恢複兩天就可以出院了。
在手術中聯合采用關節鏡技術和機器人導航,就在于使用關節鏡探查對周圍韌帶和關節囊損傷小,不影響組織血供,而機器人導航可以精準定位。這樣的操作,降低了手術風險,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齊偉亞主任提醒,如手部受傷後出現受傷部位疼痛、壓痛,局部脹痛、紅腫、青紫,關節畸形,局部出現功能障礙等,就應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和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