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材市場中,有許多中藥脍炙人口。人參、枸杞、菊花、陳皮、玫瑰花,這些藥材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許多精英人士保溫杯裡的常客。我們今天要說的中藥,同樣人盡皆知,但很多人卻望而卻步,因為這味藥材會引起腹瀉,這味藥就是大黃。
大黃是一味重要的藥材,以四川産者為上品,故又稱之為川大黃。大黃力道猛烈,如同一位常年行軍帶兵的将軍,因此被衆多醫家稱為将軍,因為産地的原因又有川将軍、川軍的稱謂。服用大黃會導緻腹瀉,正因如此大黃常常被用來治療便秘,這一功效正是大黃被熟知的原因。
如果僅把大黃作為一個通便的藥物使用,是在小看了這位将軍。将軍是能夠統領一軍,戰則攻城略地,和則保疆衛國,掌握國家軍事要務,職責何其重大。大黃能有如此稱号,實至名歸,用好能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際。
明代有個醫家叫張景嶽,他認為中藥之中有四味功效卓著,可以堪當大任,就像是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四味藥分别是附子、人參、大黃、熟地黃,張景嶽稱之為“藥之四維”。大黃與回陽救逆的附子、挽救将散元氣的人參同列,可見對大黃的倚重。無疑張景嶽先生對大黃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本草學專著,在《神農本草經》中對大黃有過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大黃的功效,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大黃)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緻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髒”。
其中“蕩滌腸胃,推陳緻新”就是我們熟知的通便,将腸胃中的積滞排出體外,這也是大黃最重要的功效,可以說其他功效的實現基本都是通過這個功效實現的。
人體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做新陳代謝,在人體功能正常時這些代謝廢物會順利排出體外,但人體功能下降時,這些濁毒就會在人體内積累。中醫常用驅邪的方式有四種,分别是發汗、催吐、利尿、通便,催吐的方式現在臨床應用不多,但催吐所治疾病亦十分廣泛。通便中醫稱之為下法,而下法最常用的藥物就是大黃。
如果說哪本書将大黃用的出神入化,我想除了《傷寒雜病論》,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與之媲美。《傷寒論》中論述下法便有許多種,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較大承氣湯力量稍緩的有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潤下通便的麻子仁丸,都用了大黃這位将軍,根據配合藥物及劑量的不同,所産生的瀉下作用亦有所差異。
除了治療熱邪導緻的便秘,同樣針對寒邪導緻的便秘,大黃配合附子、細辛組成了溫下的基本組方——大黃附子湯。在《千金方》中有溫脾湯一方,同樣是散寒通便的代表方。
通便不僅可以将胃腸停留的燥結排出,同時可以将人體内的水濕邪氣排出,也正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留飲”。《傷寒論》中治療水飲停留在胸中形成的“結胸”,有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都是以大黃配合芒硝、甘遂等藥物将蓄積于胸中、腹中的水,排出體外。《金匮要略》中有己椒苈黃丸,治療水飲在腸道之中,亦是通過大黃将水洩排出體外。
水飲與濕濁雖然表現不一,但是其源頭則相同。同樣濕氣亦可以通過大黃排出體外,《傷寒論》中有茵陳蒿湯一方,雖名為治療黃疸,但本質卻是脾胃濕熱蘊積,濕氣歸脾髒運化,與脾為一類,五行屬土,顔色為黃。後世認為大黃有利濕退黃之功,其實就是将濕氣通過瀉下的方式排出。後世有八正散一方,同樣是以大黃瀉體内濕濁,治療濕氣蓄積于體内,形成淋證(小便淋漓澀痛,尿頻、尿急)。當然濕熱還可以形成痢疾,後世有芍藥湯一方,亦是将濕濁之氣排出體外,用通便的方式治療腹瀉,這也是中醫獨到的一種治療方式。
說起活血化瘀,我們經常會用到川芎、三七、乳香、沒藥等,大黃同樣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良藥。而大黃活血化瘀亦是通過瀉下實現的,《傷寒論》中有桃核承氣湯、抵擋湯等方劑,将大黃排出體外。在《金匮要略》中有下瘀血湯一方,治療“幹血着臍下”,大黃䗪蟲丸治療“内有幹血”,“幹血”就是瘀血嚴重者,均以大黃活血化瘀。
大黃同樣可以治療多種出血證,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設有瀉心湯一方,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清熱瀉火,同樣有一定的止血作用,标本兼治。唐容川更是将本方列為治療出血的第一方,可見瀉心湯治療出血的功效之強。
當然大黃的功效遠遠不止于此,大黃廣泛用于消化道疾病,婦科疾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衰等疾病。作為一位能力超群的将軍,大黃當之無愧,是一味完全靠自身實力的藥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