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4月27日發布關于2021年一季度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通報,揭示了今年郵政快遞行業多個新趨勢。
數據顯示,受上年基數較低、今年春節不打烊、就地過年政策及電商促銷影響,一季度,行業保持高速增長,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别完成219.3億件和2237.7億元,同比分别增長75%和45.9%,近兩年平均增長率分别為34.4%和20.4%。
在業務量方面,據統計,一季度,快遞業務淨增量94億件,接近100億件,其中1月淨增量47.1億件,月增20億件成為新常态。全網複工複産速度快于上年,2月20日(正月初九)快遞包裹攬收量即恢複至春節前正常水平。假日經濟成為行業增長的亮點,春節期間(2月11日至17日),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同比增長260%。
在業務結構方面,一季度的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不足快遞業務量的三分之一,函件、彙兌、包裹、訂銷報刊累計量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5.8%、21.9%、5.5%和2.9%。相比而言,異地快遞業務量占比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對全部快遞業務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九成。“快遞經濟”正在形成,基于“快遞經濟”的産業集聚模式初見雛形,對城市産業輻射帶動的能級逐步提升。
同期,國内疫情防控成果鞏固拓展,經濟穩定恢複,海外對華物資需求增加。據統計,國際/港澳台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别完成5.3億件和286.9億元,同比分别增長67%和71.1%,兩年平均增長率均為35.2%。
在區域結構方面,中部快遞加速崛起。東、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占比分别為78.2%、14.3%和7.5%,業務收入占比分别為78.2%、12.7%和9.1%。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合計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廣東、浙江對全國快遞增長的貢獻率接近一半。14個省份增速高于全國,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湖北以247.3%增速領跑。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全國比重為35.5%,同比持續降低,城市間快遞增速分化。
目前,“快遞進村”工程正加快推進。據介紹,各地通過多種模式推動快遞進村,如鼓勵快遞企業間合作開展“統倉共配”,利用村級客運公交班車帶動快遞下行進村,利用村委會辦公室設置村級便民服務站負責快件簽收,利用鄉鎮網點運輸車輛開設“流動快遞車”提供定時定點流動快遞服務等,各地快遞服務直投到村比例明顯提升。
國家郵政局分析稱,一季度,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80.5,較上年同期下降5.4,頭部企業間分化嚴重,二三線企業逐步出清。社區團購、即時配送業務對傳統快遞業務産生影響,電商快遞結構發生變化,頭部企業市場競争激烈,市場格局仍存在較大不确定性。
快遞行業市場競争帶來的“價格戰”依舊持續并在近期不斷發酵。數據顯示,一季度快遞平均單價為10.2元,低于上年同期。從産品價格變化來看,同城和異地均價為6.4元和6.1元,同比分别下降9.2%和22.9%,同城快遞均價首次超過異地。國際/港澳台快遞價格繼續上漲,均價為53.7元,同比增長2.4%。受市場競争激烈因素影響,主要企業業績承壓,企業融資力度加大。重點企業加大基礎設施設備投資,主要集中在産業園區、運輸能力建設和處理中心自動化升級。
此前據南都記者了解,受新冠疫情幹擾、快遞企業集中回補業務量、局部地區市場競争加劇等綜合因素影響,2020年第二季度部分區域的快遞價格下行明顯,導緻目前我國快遞市場價格還處于低位運行。截至目前,申通和順豐在今年一季度财報中均披露了業績虧損的情況,主要受市場價格下降幅度較大、低價快件帶來毛利壓力等因素影響。
針對部分區域、部分企業存在的安全生産、不正當競争等突出問題,有關部門正加強執法和監管力度。例如,近期,浙江省審議通過的《浙江省快遞業促進條例(草案)》就明确提出,快遞經營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快遞服務,引發業内關注。北京市郵政管理局也印發了《全市快遞市場秩序整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将在全市範圍内圍繞違反快遞服務标準、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快遞企業“刷單”等六個方面重點開展治理整頓。
有快遞企業在上市公司公告中回應稱,“不斷完善快遞産業發展相關立法和加強執法活動,有利于減少快遞行業惡意競争、規範市場公平競争秩序,有利于維護商家、消費者、快遞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可能對局部地區快遞市場價格、企業運營環境、服務水平提升等産生積極影響,對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市場份額及收入可能帶來一定影響。”
有證券研究分析指出,監管層面加強對行業的價格監督,對當前行業的價格競争有一定緩解作用,快遞龍頭企業短期有望迎來利潤修複,但草案将成本與價格的關系作為監管标準,仍存在标準模糊(各企業成本存在标準差異、各家仍在持續進行降本增效)、監管執行難度大等問題,仍需觀察後續執行力度情況。
采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