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哭了!寒潮又來了!
這次,氣溫或創上海20年來最低!和跨年那波寒潮相比,這波寒潮将會是霸王級中的霸王:市區8日最低氣溫零下6℃左右,郊區零下9℃-零下7℃,有嚴重冰凍!
你是不是也和新華君一樣瑟瑟發抖了?
在魔都,潮濕、陰冷,沒有集中供暖……除了一身正氣之外,大家是不是已經備足了各種取暖法寶,并且已經在第一波寒潮中已經試用了?
且慢,新華醫院整形科副主任醫師呂開陽特别提醒,取暖器、暖寶寶、暖手寶熱水袋,還有老上海人喜歡的湯婆子可能都是低溫燙傷的隐形殺手!
先來認識下它們的殺傷力:
1
取暖器:市場上的遠紅外線電暖器是許多南方人家中必不可少的取暖設備。
注意點:但“小太陽”式的取暖器隻能照射身體局部,如果不注意變換體位,很容易造成局部燙傷。
2
暖寶寶:利用化學原理,撕開包裝即可發熱的貼片,貼在身上能抗禦風寒、保健熱敷,深受女性、老人等群體喜愛。然而,取暖貼的發熱溫度一般在60~70攝氏度之間,發熱時間為10~12小時。
注意點:在這種溫度下,直接貼在皮膚上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應貼在内衣或襪子上,并且注意避開皮膚薄的地方。長時間使用應定時檢查皮膚是否有發紅現象,這是早期燙傷的症狀。在夜晚睡覺時切忌使用,人體意識不清,對熱度不敏感,容易受傷。
3
熱水袋:熱水袋字面意思是裡面有熱水的袋子,現代熱水袋通過電動加熱裝置将内部的易熱物質加熱,免去了裝入熱水的麻煩,因此電熱水袋和電熱餅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睐。
4
暖手寶:學生族中越來越流行的取暖神器。
注意點:通電時不離人,不要長期通電;使用時用毛巾包裹,不要直接接觸;入睡前取出。
5
複古的“湯婆子”:老上海人都記得,小時候用的最多的“湯婆子”,這是一個扁平的銅壺,壺頂上開有一個注水用的小口,旁邊有個純銅打造的提手。現在還有不少老上海阿婆們還在用這種古董級别的取暖方式。
注意點:在使用“湯婆子”的時候需注意安全,注水溫度最好不要超過80℃,不要貼身使用,防止低溫燙傷。
這五種是最為常見的取暖方式,同時也是最容易造成低溫燙傷的。
新華醫院整形科主治醫師陳惠平指出,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于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
最容易低溫燙傷人群是: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源的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
低溫燙傷一般疼痛感不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燙傷的面積不大。
不過,可别小看了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就如同“溫水煮青蛙”,殺傷力可不小,有的會很嚴重。治療時間甚至長達2-4周。
低溫燙傷如何處理?
應立即除去熱源,用幹淨的常溫自來水毛巾冷敷。有水疱者,如果水疱未破,應避免破潰,水疱張力過大者,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疱液。燙傷嚴重者在冷敷後應及時去醫院處理。
注意:牙膏、醬油不是處理燙傷處的良藥,易于引起燙傷處感染,增加治療難度。
一旦發生了低溫燙傷,一般都錯過了冷療的最佳時機,主要是針對創面的處理,可以使用碘伏進行消毒殺菌,避免傷口感染,同時外用适量的燙傷膏可以有效止痛并促進傷口愈合。如果發現燙傷情況比較嚴重,甚至需要手術。
專家們特别提醒合并糖尿病患者和血液循環障礙患者!
這兩類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取暖設備,他們的感覺神經病變,對溫度缺乏敏感,很容易燙傷,并且他們的動脈血液供應不足,皮膚一旦燙傷後發炎感染,傷口極難愈合。
如果一定要使用熱水袋、暖寶寶之類的取暖用品,記得要在外面包裹一條厚毛巾,每次使用後,記得檢查一下皮膚接觸部位有無發紅、起水疱等,如果發現有燙傷,要及時就醫治療。
最後再給大家劃下重點:
1、暖寶寶不能直接貼,應貼在内衣或襪子上,并且注意避開皮膚薄的地方
2、人體意識不清時對熱度不敏感,在夜晚睡着時盡量不要使用取暖神器
3、牙膏、醬油不是處理燙傷處的良藥,易于引起燙傷處感染。
4、低溫燙傷後請找燒傷或者整形科專業醫生處理!
科普結束
醫生介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