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用法

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用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9:11:12

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用法(文言文虛詞二)1

上一篇《文言文中最重要的六個虛詞用法總結》,講解了六個重要的文言虛詞:“之、而、其、以、于、為”

接下來繼續講解其它常見的文言虛詞,包括“且、乃、者、所、也、然、則、因、乎、矣、焉、與”

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用法(文言文虛詞二)2

一、連詞

1、表示遞進或并列關系,可譯為“況且”、“而且”、“并且”、“和”。

例: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

例:

  •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二、副詞

1、表示動作行為将要發生,可譯為“将”、“将要”、“将近”。

例: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态,可譯為“姑且”、“暫且”。

例: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一、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才”、“就”。

例:

  • 乃重修嶽陽樓。——《嶽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 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刿論戰》

2、表示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竟然”。

例: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3、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例:

  •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1、附在别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

例:

  •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2、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然後說明或論斷,可不譯。

例: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3、放在時間副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例:

  • 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況”。

例:

  •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2、“所”和“以”連用,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例:

  •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3、“所”和“以”連用,表示手段或憑借。

例:

  • 所以動心忍性。——《孟子》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

例:

  •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一、句末語氣助詞,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可不譯。

例:

  •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 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2、表示肯定或陳述語氣,可不譯。

例: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馬說》

3、表示感歎語氣,可譯為“啊”。

例: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

  •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二、句中語氣助詞,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可不譯。

例: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 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一、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然而”、“但是”。

例:

  • 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出師表》

二、代詞,起指示作用,可譯為“這樣”、“如此”。

例:

  • 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 謂為信然。——《隆中對》

三、助詞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為“……地”、“……的樣子”。

例:

  •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可譯為“……的樣子”、“好像……似的”。

例:

  •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

例: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勸學》

2、表示假設關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可譯為“如果”,“假使”。

例:

  •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假設關系,用于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可譯為“那麼”、“就”。

例:

  •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4、表示并列關系,通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師說》
  • 入則孝,出則悌。——《論語》

5、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

例:

  • 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二、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确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

  •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一、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譯為“因為”、“趁着”、“憑借”、“經過”、“通過”。

例:

  •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記》
  •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二、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便”。

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一、語氣助詞

1、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

  • 将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吧”。

例:

  •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3、表示感歎語氣,可譯為“啊”、“呀”。

例:

  •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4、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例: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二、介詞,相當于“于”。

例: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一、語氣助詞

1、用于陳述句尾,助肯定語氣,可譯為“了”。

例: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2、用于感歎句,助感慨、譏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例:

  •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一、語氣助詞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

例:

  •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2、有時用于反诘語氣,可譯為“呢”。

例:

  •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二、代詞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例: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代詞,相當于“之”。

例:

  •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

例:

  • 不複出焉。——《桃花源記》

一、連詞,可譯為“和”、“跟”、“同”。

例:

  • 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二、疑問語氣助詞,同“欤”。

例:

  •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三、“孰與”連用,用來比較兩個人或兩件事。

例:

  •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