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瀕危動物嗎?根據 2019 年和 2020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一次》的評估,亞洲象和非洲草原象已屬于瀕危物種,而非洲森林象則已屬于極危物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你知道有哪些瀕危動物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根據 2019 年和 2020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一次》的評估,亞洲象和非洲草原象已屬于瀕危物種,而非洲森林象則已屬于極危物種。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個事實可能非常出乎意料,幾乎每個動物園裡都會飼養的大象,早已走在瀕危和極危的道路上。
今天正值世界大象日,讓我們來好好了解一下這些長鼻子朋友吧。
6000 萬年的演化,卻隻剩 3 種
大象以其宏偉的體型和奇特的外觀,成為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動物之一。事實上,從其獨特的分類地位和久遠的起源來看,大象确實是生物演化史上的奇迹。大象在分類上屬于長鼻目,這個目現在僅存亞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3 個物種,與其他動物類群的親緣關系甚遠。
已知最早的長鼻目物種是生活在6000 萬年前的古象獸,在漫長的地球曆史上,長鼻目曾演化出許許多多的成員,但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們演化的方向卻大體一緻,大多都有龐大的體型、長長的象鼻和象牙。而在長鼻目之外,則鮮有動物演化出類似的形态。如果把長鼻目比喻成一個大家族,那麼可以理解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自古以來都堅守着自己的傳統,并且幾乎從未被家族外的人模仿。
遺憾的是,到了今天,大部分的長鼻目物種均已滅絕,非洲是長鼻目的起源地,而亞洲象則是非洲之外唯一一種存活下來的長鼻目物種。
大象,森林農夫和生态工程師
獨特的演化曆史使得它們在生态系統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象被稱為“森林農夫”和“生态工程師”,亞洲象的活動深刻影響着森林中的植物群落,進而影響着幾乎所有的森林物種。
在熱帶的森林中,對于榴蓮、波羅蜜等果實較大且種子個數較少的植物來說,亞洲象的采食幾乎是它們傳播種子的唯一有效途徑。鳥類和猴子無法搬運這些大型的果實,而野豬、野牛等動物則會把種子嚼碎,使其無法發芽。大象喜歡吃植物的果實,而且咀嚼時并不細緻,消化能力也不強,種子可以随糞便完好地排出體外。大象的活動範圍也很廣,一般每天行進 5 公裡以上,當被吃下的種子在 24-48 小時後被排出時,它們已經被帶到了很遠的地方。在亞洲,依靠亞洲象傳播種子的植物有300 多種。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象對生态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它們栖息的森林,它們甚至能夠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當大象在森林的地面活動時,會清理一些較小的樹苗,這種操作類似林業管理中的“森林撫育”,會使樹木變得更稀疏,但是每棵樹則會長得更大,最後總的生物量将會增加。
具體來講,在非洲熱帶雨林的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的存在會使每公頃森林的生物量增加 26-60 噸,使樹木的碳彙增加 7%,換句話說,每頭非洲森林象能夠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 9500 噸。而在亞洲的森林中,亞洲象可能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緻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危機之一,現在看來,保護大象,也是應對這一危機的有效手段。
“傘護種”是保護生物學中的一個概念,指那些生存環境需求能夠涵蓋許多其他物種生存環境需求的物種。亞洲象就是典型的傘護種。一頭亞洲象的活動範圍可達數百平方公裡,要支撐起一個亞洲象種群,就必須要有足夠大的保護區,而這樣一個保護區也可以為許多其他的物種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
同時亞洲象又是保護生物學上的“旗艦種”,它具有強大的公衆号召力與吸引力。2020 年-2021 年,北移亞洲象群從西雙版納一路走到昆明又平安返回,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标志性事件。同時,大象在科學研究上還有許多重要作用,例如,大象的 p53 基因具有 20 個副本,使大象的癌症發病率很低,通過研究大象抑制腫瘤發生的原理,為人類對抗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國的野生亞洲象還好嗎?
根據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雲南的野生亞洲象約有 360 頭。相對于全亞洲 50000 頭的總數,我國的數量似乎并不多,但是卻十分重要。因為從雲南向東或向北,再沒有其他的亞洲象野生種群,這裡已然是亞洲象分布的邊緣。
曆史上,亞洲象曾一度分布到我國的黃河流域,在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逐漸退縮到了雲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守住亞洲象在我國最後的栖息地,也是為全世界的亞洲象種群守住了一份複興希望。而且,在全世界亞洲象野生種群數量整體下降,整個物種被評為瀕危的大背景下,我國的亞洲象種群能夠實現增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目前,我國最大的亞洲象種群分布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至普洱市南部一帶,數量在 200 頭左右;在西雙版納的勐臘子保護區、尚勇子保護區,也各有數十頭野生亞洲象,這兩個保護區的象群和鄰國老撾的象群有跨境交流,總數也在 100 頭以上,随着種群數量的增長和栖息地的恢複,未來與勐養種群也有希望實現交流,形成一個大的集合種群。
此外,在勐海-瀾滄一帶,以及臨滄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各有十幾頭亞洲象,通過修建廊道、人工轉移個體等措施,實現小種群與大種群的基因交流,也是我國亞洲象保護的重要課題。
作者:周方易
審稿: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科普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