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作為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的重要起源,雖然在時間上沒有夏朝早,但是由于在商朝統治時期甲骨文的出現,意味着其文明程度要比夏朝更高。
起碼在有關夏朝的考古成果,沒有大量出現之前是這樣,而商朝的建立實際上也标志中中國早期文明,從原始部落時期邁入到了更高級和複雜的國家文明。
馬克思認為國家的出現,其實是社會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直接結果,事實上的确如此,夏商周按照社會性質來分的話,皆屬于奠定的奴隸制政權,而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則是三代統治時期面對的根本性矛盾。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每個政權在成立初期 ,或多或少地都要進行一定的擴張戰争,這應該是國家實力正處于不斷上升的具體體現。
殷商當然也不例外,政權建立之後,商朝的四周面臨着諸多方國,北狄、西戎、南蠻、東夷等部落都是和殷商同時期并立的代表。
雖然他們未成立國家政權,但卻深受殷商文明的影響,而商朝統治者也曾經進行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行動。
商朝最強盛的時期,應該是根據考古發現的二裡崗上層期,當時的商朝已經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山東、山西、安徽以及陝西部分地區。
《日知錄》載:"殷商前,河内本無衛名,衛乃殷之封國,姚姓故宇,其地于斟觀氏之墟,未在河内,又見續漢書郡國志,水經河水注。武王克殷後,命百弇以虎贲伐衛,滅之。"
雖然勢力範圍與封建王朝時期差距甚大,但是這畢竟是三千多年前的國家。殷商勢力範圍在當時的中國應該是最大的,這也能夠進一步凸顯殷商文明的影響範圍實際上也在不斷擴大。
人口與城市規模的擴大殷商的勢力範圍在達到最大之時,其所控制的人口也在急劇增加,當然一個社會時期有一個社會的背景,人口規模的多少并不是僅僅從數字上就能夠表示的。
因為有的地方生産力不發達,比如其隻能養活五十萬的人口,實際上卻承受了五百萬,這無疑是突破了社會的承載力,無形中加劇了社會負擔。
那麼反過來說,如果當時的社會生産力能夠養活五百萬的人,卻隻有五十萬人的話,那麼必然會導緻勞動力明顯不足,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最好的結果便是社會生産力與其承載力相适應,而殷商最強盛時期就體現了這一點。
商朝建立之初,有專家考證其人口大約在四百五十萬左右,這已經不是小數目了,而經過商朝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到了晚期人口高達八百萬左右,這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逸周書》載:"武王遂征四方也,得凡憝國九十有九國,又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也,俘人有三億萬且有二百三十。又凡服國者可達六百五十有二。"
舉個例子,當時擁有強大國力的古埃及總人口也不過四百萬,赫梯還不足兩百萬,從人口上,我們就能夠看出殷商時期國力的強盛,而人口的增加勢必會導緻城市文明的出現。
因為社會勞動力增加,農工商業在不斷發展,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使得社會階級的分化更加明顯,人口聚集之地則成為城市誕生的重要源泉,殷商的城市文明便也就應運而生了。
生産技術逐漸走在世界前列除了人口與城市是衡量一個早期國家文明産生基礎之外,生産技術方面也可謂是重中之重。
在中國早期文明當中,對于文明時代階段的劃分,除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五階段論之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劃分依據,便是生産工具使用的主要類别。
比如在遠古社會時代,遠古人類主要運用的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依據這種工具的制造方式,以及使用的主要工具類别,專家就會将其劃分為石器時代。
當然也會因為時間的先後而劃分成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那麼夏商周時期同樣也隸屬于一個有其自身特點的時代,那就是青銅文明時代。而到了封建社會時期,更為先進的鐵器生産技術流行,鐵器時代也就到來了。
有關夏朝的青銅器考古資料并不是非常豐富,一般都是早期文明發掘中有所發現,比如龍山文化中出土的一些實品、工具等等,按照時間的研究,其大緻屬于夏朝統治期間,但是并沒有直接證明這是夏朝的物件,學者們也隻是據此猜測。
而商朝就不一樣了,大量的龜甲、青銅器在河南殷墟地區發掘出來,這都是這證明商朝擁有輝煌文明的重要證據。
而且商朝時期的青銅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今天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便是後母戊大方鼎,這就是商朝時期高度發達青銅文明的直接典範。
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當然大量還是局限于王族使用的九尊等等,這都是商朝青銅文明發展的重要标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