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閩南話愛吃怎麼講

閩南話愛吃怎麼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21:57:28

一、食的來源及本義

三國時人谯周在《古史考》中考證道:“古者茹毛飲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皇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由此可見,早在原始時期,自從燧人鑽木取火之後,人類便結束了茹毛呑生,開始吃燒烤的熟食。黃帝時期發明了釜甑,從此開始了煮飯燒菜的曆史,真正意義上的飲食也就開始了。

(一)“食”的來源

“食”多音多義字,甲骨文中“食”由兩部分組成,是上下結構的會意字。上部分是個倒過來的“口”,下面是裝食物用的器皿的形象,“口”下面的點形容讓人垂涎欲滴的樣子。整個字就是口對着裝着令人垂涎欲滴食物器皿。《説文解字》:“食,一米也。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從食。”也就是說,“食”為一粒米。字形采用“皀”作邊旁,采用“亼”作聲旁。也有的人說,字形是由“亼、皀”是會意字,所有與食相關的字,都采用“食” 作邊旁。也有說法說“食”是個象形字,下面一個食器,食器中裝着當時代表性的食物,上方的三角形則是一個蓋子。而它的金文寫為,小篆則為,而上下結構基本類似,表現了食器的演變越來越複雜和精美了。

(二)“食”的本義

“食”,音實,shí,一般稱為食物、飯食、糧食。六谷之飯曰“食”,“六谷”指稌(稻子)、黍、稷、梁、麥、苽(菰米),因此“食”的本義為飯食,名詞。《說文解字》中講:“飯,食也。”段注:“然則雲食也者,謂食之也。此飯之本義也。引申之所食為飯。今人于本義讀上聲,于引申義讀去聲。”“食”與“飯”在這裡相當,同為名詞,指飯食,多指大米飯。閩南語中是“飯”的統稱就是“食”,沿用古代說法。成語“豐衣足食”形容衣物和食物充足,生活富足。《論語》中孔子又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意思為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後來人把這個成語來形容飲食極其精細講究。

子曰:“君子謀道而不謀食。”君子所思慮的是道而不是飯食。這時“食”又有消損之意,與這個“蝕”字相通。故日蝕、月蝕可以寫為“日食”“月食”。我們祖先善于觀測天象,很早的時候便發現了月食和日食的自然之象。《周易》說“月盈則食”,就是指月滿的時候就虧。《史記·貨殖列傳》“腐敗而食之貨,勿留”中的“食”便是“蝕”的意思。

二、“食”的引申義

“食”由本意引申出了多重意思,最常見的便是“吃、喝”在閩南語中保留的更為豐富,當然還有其他引申義在這裡一一向您展開。

(一)“食”表示“吃、喝”

“食”後來引申為動詞,可以當作“吃”理解。古文中問候别人吃飯了嗎,用“食未?”,“食”音寺,sì,就是吃東西。《詩經·碩鼠》曰:“碩鼠碩鼠,勿食我黍。”意思是“大田鼠啊,大田鼠啊,别吃我的黃黍”詩中得田鼠喻指剝削者,其中“食”就是吃的意思。《論語·學而》中 “君子食無求飽”就是說君子吃東西不要求吃得飽。“食”(sì)的這一用法,在這裡也保留了不少成語。“食不甘味”,指吃東西感覺不到他的美味。“食不二味”指的是吃飯不用兩道菜,形容飲食節儉。“食而不化”,指吃了東西之後不消化,比喻所學的知識不能融會貫通。“廢寝忘食”指的是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人專心緻志做一件事。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裡記載了一個“東食西宿”的故事,說的是齊人有個女兒,有兩家人向她求婚,東家的男子相貌醜陋卻家境富有,而西家的男子雖長得貌美卻家境貧困。父母猶豫不決,問女兒想嫁給哪一家。女兒說想到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後人就用“東食西宿”來說貪心的人惟利是圖。“食”讀為sì時,表示拿東西給人吃或者喂食、喂養。《詩經·小雅·綿蠻》裡便有一句“飲之食之,教之悔之”,就是“給他吃,給他喝”的意思。

“食”還可以表示飲。《漢書·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蘇轼說:“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其中的“食”就是飲和喝的意思。閩南語中“食”字就包含了所有吃、喝、飲、吮等所有口腔飲食的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甘蔗、食(飲)湯等。

(二)“食”用以指稱或描述其他事物

“食土”,食土具有種糧食的田地、享受封邑的租稅、吃泥土,栖息于土中的意思。住之地。《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意為吃住均出于國家。後用“食毛踐土”表示對君上感恩戴德。《官場現形記》四七回:“童子良道:‘做百姓的食毛踐土,連國課都要欠起來不還,這還了得嗎!’”

後來,“食”又引申為俸祿、薪給講,古代就有“工商食祿”的制度。

(三)“食” 代表“背棄”

“食”又有背棄之意。《康熙字典》:“吐而複呑曰食。”吃下去的食物,吐出來再咽下去叫“食”。在這個字義的基礎上,《爾雅》進一步解釋道:“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後終不行,前言則僞,故通謂僞言為食言。”言而不行,說過的話、做過的承諾不去履行,就想吃蝦的食物消化完了什麼都沒有一樣。說出口的話是從無到有,消化完了的食物就是從有到無;話既然說出了口,本來就已經存在了,卻又把它吞下去,最後變得什麼都沒有了,不也像消化完了的食物一樣嗎?因此這樣的話就是僞言,就是食言。古人說“後雖悔之,不可食已”。意思是雖然後悔也不可以背棄諾言。“食言”便是失信、不履行承諾之意。成語“食言而肥”形容為了對自己有利而違背諾言,不守信用。“自食其果”就是形容自己做了錯事,自己就得承擔壞的後果。

(四)“食”用于人名

另外,“食”用于人名讀yì。如漢朝人郦食(yì)其(jī),陳留高陽人,是漢王劉邦的謀士,遊說諸侯。也有審食其,為漢代的左丞相,得幸于呂後。

三、閩南語中的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開始了大家對飲食的關注熱潮。在那些美味的背後,各種食材的提取和制作都有它的獨到之處,還有其中所蘊含的中華飲食文化也讓人在一睹為快後,還意猶未盡,想要知道的更多,一下介紹下中國的飲食文化,讓大家對“食”的理解更加透徹。

(一)閩南語中飲食文化中的來源

我國的古代飲食文化和禮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統治者借助于名目繁多的飲食體制,特别是禮儀化的宴飲活動,來協調不同階層之間的政治和人倫關系,以達到維護正常統治秩序的目的,從而促使整個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這種秩序在西周時候達到頂峰。

古人對“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主要有表現在人們飲食餐制、飲食方式、進食禮儀自己尊老愛幼等多個方面。據《論語·鄉黨》記載,其中有一條:“不時,不食。”意思是每到吃飯的時間不能“食”。體現了古人的吃飯時間的禮儀規範。《論語·鄉黨》“食不語,寝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着朝服站立在東面的台階上。[孔子]托别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托的人。”可見,古人對飲食的禮儀規範的規定和遵從。

(二)如今飲食文化的演變

現在我們的生活習慣是一日三餐,但是在先秦時期,則是一日二餐。《孟子》中說:“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yōng)飧(sūn)而治。” 饔和飧都是熟食,區别在于早、晚餐說法不同,早餐叫做“饔”,晚餐則為“飧”。有個成語叫做“饔飧不繼”,意思是吃了早餐就沒了晚餐,形容家境窮苦。早餐近午時分(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才吃,晚餐申時(下午四點)才吃。殷代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之别,即早餐、晚餐,這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習慣是相符的。秦漢以後,一日二餐制開始逐漸改為一日三餐制。鄭玄說:“一日之中三時食,朝、夕、日中時。”早餐叫做“朝食”,意思是殲滅了敵人再吃早飯,以顯示英雄氣概;午飯叫做“晝食”;晚飯叫做“晡(bū)食”,也就是申時吃飯。閩南語中一日三餐對古文有所保留,分别叫為:朝食、食晝、食夜。

随着社會的發展,不僅飲食餐制實現了由兩餐向三餐過渡。食材也越來越豐富,主食也開始多樣化去各式各樣的粥、羹、餅等,肉食不再是貧民百姓的奢侈品了。烹饪的手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越來越精細和健康。閩南語中早餐稀飯叫做“糜(mai)”古語中也有記載。筷子叫做“箸”,食具鍋叫做“鼎”,也都是古文言文的保留。

閩南話愛吃怎麼講(閩南語中食的講究)1

閩南話愛吃怎麼講(閩南語中食的講究)2

閩南話愛吃怎麼講(閩南語中食的講究)3

如今,中國人的文化裡“食”演變為“吃”也是相當有趣。生活中處處有吃的身影,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歡迎叫吃香,日子過得不好叫吃苦,受人照顧叫吃小竈,不顧他人叫吃獨食,受到傷害叫吃虧,嫉妒别人勝過自己叫吃醋,形容人愛吃、會吃叫做吃貨。大家一見面的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也就是古文的“食未”,可見“食”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