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影響動機
一位媽媽為了讓7歲的女兒接受目标,提出每達成一次目标後可以拿到相應積分,累積積分可以兌換禮物。但孩子爸爸強烈反對這麼幹,說這樣會讓孩子不再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分内的事就不應該給獎勵。
那麼誰是對的?
其實媽媽和爸爸都是對的。媽媽正确地意識到反饋非常重要,爸爸則正确地指出了有些反饋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
對一個适宜的目标來說,最好的反饋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你應該在孩子眼中看到自豪。如果你看到的隻有疲憊或者孩子對獎賞的渴望,那說明目标或反饋出現了偏差。
好的反饋還會在實現目标過程中帶來的成長。
在為目标努力的過程中,通過我們的反饋,孩子知道哪些是好的做法,要保持、發揮、強化,哪些是要避免的錯誤做法,要調整、糾正、改善。
以及對進度的提醒“已經落後了哦,這樣下去,到時候目标就實現不了啦”。
獎勵或懲罰可以有,但不應該成為跟孩子溝通目标時的重點内容,不應該成為孩子是否願意追求目标的主要動力。
獎勵或懲罰設置不當的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反饋不會導緻動機轉移呢?
這裡提供三個思路:
第一個思路,問自己必須設獎勵嗎?其實有些事情完成本身就是獎勵了。
第二個思路,讓目标完成後的獎勵和目标本身是同類。例如:讀完一本書後,獎勵給爺爺奶奶講,或完成目标,爸爸陪你讨論這本書。
第三個思路,圍繞關系(而不是用實物)來獎勵。
經常出現的誤區是,孩子沒興趣時,父母試圖用獎勵讓孩子感興趣(或聲明懲罰逼他去做)。
獎勵(和懲罰)的好處是起效快,可以讓人勉強去做。
壞處是靠獎懲基本不可能讓人喜歡上一件事。如果孩子不喜歡,首先要解決不喜歡的問題——也就是學習興趣。
反饋影響自主性
有些常見的反饋,因為家長缺乏考慮,結果适得其反。
如下面這些例子:
孩子一開始每天讀兩篇英語短文,樂在其中。媽媽看他讀得挺輕松,要求增加到3篇,并要求跟着點讀筆大聲朗讀。很快,孩子一篇都不肯讀了。
每天晚上陪作業,媽媽在孩子旁邊盯着,指指戳戳“這個寫錯了”“那個寫歪了”。
爸爸嫌孩子吃飯慢、邊吃邊玩,幹脆自己上手喂。
這些例子中的反饋有一個共同點:父母的做法都在損害孩子的自主性。
要解決這類問題,隻能通過訓練父母的自我察覺。
每次當你覺得孩子需要幫助或指導時,先忍住,想想自己要說的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再想想如果什麼都不說會怎樣。
衡量過後,再決定是該開口反饋還是要順其自然。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要試着延長沉默時間,減少強行插手。
反饋影響思維模式
無論表揚還是批評,我們都在影響着孩子的思維方式。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小時候開始形成的。
一個孩子的思維方式,是被父母的一次次的反饋塑造出來的。
什麼叫反饋?孩子做了一件事、産生了一些結果,之後你對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叫作反饋。
比如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一天回來跟你說,今天考試有個題目他不會做,看了同桌的答案,抄上了,老師給判對了。
就這件事,如果你的反饋是積極的,他就知道這樣做爸媽是認可和支持的;如果你的反饋是消極的,他就知道這麼做不對。
積極反饋通常就是贊揚,消極反饋通常就是批評。
什麼都不說,也是一種反饋。
孩子會從這個反饋中知道什麼?知道你不在乎。
反饋的重點不在表揚更多還是批評更多,在于要意識到我們習慣的表揚或批評過于偏向對人的評價或對結果的關注,而要打造孩子優秀的思維方式,必須關注過程。
比如,我們平時表揚的時候,是不是常說下面這些話:
你真聰明!
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跳得太好了,像公主一樣!
這篇作文寫得真棒,我拍照發朋友圈了!
全對!一道都沒錯!你真是個數學天才!
這些反饋都是對人的評價或對結果的關注,這樣的反饋會塑造出孩子怎樣的思維方式呢?
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饋總是關注結果或對人的評價,他會慢慢形成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智力、能力是天生的,很難改變。
如果孩子常常得到對過程的反饋,則會塑造出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則相信通過奮鬥、學習可以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會深刻影響人的一生。
一個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每次遇到挫折、挑戰、障礙,都将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固定型思維的人更容易逃避和放棄,把精力放在指責他人或者自責上;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來改變,從來不停止改進和嘗試。
那麼怎麼樣能夠保證結果好呢?挑有把握的事情做,挑簡單沒挑戰的事情做。
進而,如果遇到困難,孩子就傾向于放棄;
如果遇到争執,孩子就會傾向于退出。
我們不經意的反饋,日積月累,對孩子的底層思維有如此大的塑造能力。
孩子的大腦若是雕塑,我們的話語就是斧和鑿。
今後,當你發現自己想說的話是對結果的反饋時,停一下,快速加工一下即将出口的話語,盡可能地把它變成對過程的反饋。
當然,上面的表述大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照搬,隻要細細體會兩種反饋的區别,揣摩不同說法對孩子的影響,相信你就會知道該怎麼給自家孩子正确的反饋了。
你會發現這種反饋方法每天都有應用的機會。
每一次,每一天,孩子的思維模式都在被我們的反饋塑造着。
下期預告:
适宜的難度會帶來内驅力
沒有挑戰就沒有樂趣
你認為孩子的天性是躺在舒适圈,還是迎接挑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