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我?”
“我真的想不明白,為什麼小組合作總是我上台彙報?
為什麼總是我幫宿舍提水?
為什麼總是我在收拾公共部分的内務?”
以上是曉曉找到我時說得最多的話。困擾曉曉的問題,是曾經困擾我的,或許正在看文章的你也同樣被困擾着。
曉曉在斷斷續續的抽噎中瘋狂訴說着自己的痛苦、委屈和無助,等她冷靜下來,我也問了她一個“為什麼”——“為什麼不試試說不呢?”
說實話,“不”是我以前很少特意關注的字。直到昨天曉曉哭着來找我,我發現說“不”其實就能解決她的問題——一個“不”字,是在拒絕,更是在接納。
我認識的曉曉是一個熱心大方、開朗樂觀的姑娘,在我們的印象裡,曉曉總是習慣幫忙和付出的那個,宿舍的一桶水、朋友的一個方案、同學的一件快遞,隻要你開口,她一定會全力幫忙。
你問她累嗎?她總說自己不累,久而久之,她和大家形成了一種畸形的默契,“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曉曉提了水,大家默認還是她換水;曉曉幫朋友的策劃案出了主意,還要替人熬夜碼字……
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後,她恍然發現自己好像被自己的熱心“綁架”了,其實她很累,其實她心裡非常别扭,但面對他人合情合理的請求,那個“不”字卻怎麼都說不出口。在她眼裡,别人的請求比她自己的事情還要重要,滿足他人仿佛是一種光榮的使命。
我看着曉曉,仿佛看見了過去的自己。為了更好的融入他人,所以忽視了自己;為了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将讨好當作習慣。
一直以來,我習慣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從而換來友誼、認可、歸屬。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自己好像不是在真心實意地幫助,而是在别有意圖地讨好。這種讨好仿佛一條令人難以掙脫的繩索,讓我總是為他人而忙碌,成天的疲累之後讓人感到失落。
/
❌
正是這種痛苦的情緒讓我漸漸理解了“幫助”與“讨好”的區别,我明白了滿足他人需求之前應該先滿足自己,所以我學會了拒絕,學會了掌握與人交往的界限。
我對滿眼通紅的曉曉說,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再真心的幫助一旦越界也會失控。
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界限的,這是一個事實,我們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也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塊泥土能夠完全相連。無論我們與誰相處,都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那條若隐若現的界限,比如進他人的房間之前,我們知道要敲門;看他人的手機時,我們不會随便翻看隐私;他人的東西,如若沒有允許我們不會亂動。
無論多麼親密的親子、愛人、朋友之間都存在着這條界限,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能夠與之親密合拍,是因為我們彼此肯定這條界限的存在,并以此掌控我們相處的尺寸和距離。清晰與人相處的界限感,反而不會讓人生疏,還會讓相處過程更加舒适自得。
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忽略界限感的存在,就像此刻困惑不已的曉曉一樣。
她不明白,與人相處好比棋局對弈,是一個暗中較勁、進退起伏的過程。與不同的人對弈,自然也會産生不同的界限感。令雙方都怡然自得的界限感便是各退一步,互不僭越,相互滿足。
當曉曉先滿足他人甚至滿足過多時,實際是首先跨越了他人心中的界限感,于是他人也會忽視她的界限感。
就像即便是我和曉曉一起去逛街,我也會不自覺地把貴重物品交給曉曉。她确實熱心又可靠,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把看管個人物品的責任抛給她的理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們過去的相處中,曉曉總是幫我承擔原本屬于我的責任,而我潛移默化地習慣了這些。
這次當她又提出幫我拎東西時,我鄭重其事地告訴曉曉,
“這不是幫,而是替。”
越界幫助的同時,也是在暗示對方自己接受界限的後退。而喜歡提供幫助、承擔責任的曉曉往往看不到這個事實。因此她自己的界限一退再退,當她潰不成軍時,才覺得無助而又痛苦。
所以當曉曉發覺自己的界限感被破壞時,要學會說“不”。看似是在拒絕他人的請求,實際是我們自己在接納自我需求,同時向他人明示我們的界限與需求。
正視并滿足自己的需求,力所能及地滿足他人的需求,受困擾的我們才會同時獲得解脫與快樂。
✨
/
文案 | 吳亞坤
主播 | 江力彬張懿
剪輯 |陸振東
視覺 | 黃佩鳴
編輯 | 程思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你是我的城池營壘》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