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口的停留時間有些短了,隻有兩個小時!”走進這座古村落,心裡不由自主地嘚咕道。
這些年的旅行生涯,我希望的就是到了一個心怡的好地方,旅行時間能安排得長一點,這樣我就能對旅遊地可以多一些了解,要不然就會讓我有一種走馬觀花、囫囵吞棗,抓耳撓腮、隔靴搔癢之感。很顯然,這麼好的一個古村落是非常适合多住幾天、以探個究竟的。
——汪口古村
汪口,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距離婺源縣城二十三公裡。公元1110年,也就是距今九百多年前,一位叫俞杲(“杲”字拼音[gǎo],形容明亮的意思)的人,率領族人從附近的村落遷移到這裡。從此,汪口人便在這裡開始了下地耕種、上山采摘,谷中狩獵、河中捕魚的生活。當然最重要的,也是汪口村祖祖輩輩的一個優秀傳統,就是讀書識字、精進學業,入朝為官、光宗耀祖,這也許是汪口村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密碼所在吧!
在航拍的取景器中,我看到汪口鳥瞰的畫面時就想,俞氏一族沒有遷來以前,這裡會是個什麼樣子?兩河相夾,豐富的水源,至少莊稼不愁旱;然後呢?河裡有魚,山上有山貨有獵物,好一處富饒之地,還是先人們有先見之明……
因為我是地質學專業畢業的,所以特别關注地質災害,所以航拍的時候,我不免又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汪村所處,兩河并一河的夾角之處,有沒有洪澇災害呢?回到大巴車上,我趕緊查一下資料,果然查到,在2017年6月25日汪口村一座橋梁被沖毀,但整個村子卻大體無恙,整個村子大體無恙?這可多少有些令人費解啊?
直到今天,曆史上這個被稱為“千煙之地”的汪口村,村中95%以上的住房,仍保留着明清時代的特色和風格,看來水患并沒有過于影響這裡的正常生活,更沒有對村子産生嚴重的危害。至于為什麼汪口可以抵禦住水患,相信一定有她獨特而有效的防洪體系的,而這一點我卻沒有時間做更深入的了解。
但恰恰要跟大家說的是,正是由于汪口村處于兩河夾角之中,在古代就成為了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是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因而造就了明清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人聲鼎沸、市場繁華、經濟活躍的盛況,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徽派古建築,雖曆經近千載滄海桑田,但仍就相對完好保留了下來。
順便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我是超乎尋常的喜歡徽派建築,并認為世界上最美的建築,就是徽派建築,尤其是蘊含在它“身體”之中的“三雕(木雕、石雕、磚雕)”技藝。在我看來,徽派建築表面上的構成并不是那麼複雜,甚至很多方面還有一種極簡之美,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卻是其它絕大多數建築類型無法比拟的,看了徽派建築中的“三雕”,你就心中有個大概了解了。我曾在汪口村跟同遊的夥伴說:“我大概上輩子一定是生活在徽派建築中的,怎麼這麼喜歡徽派建築,尤其是其中的三雕技藝呢?”我想是覺得,三雕中的每一刀、每一個畫面,都有它濃厚的寓意的,而我對這其中蘊含的每一個寓意,都近乎癡迷。
——從俞氏宗祠說起
在汪口村中,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俞氏宗祠了。俞氏宗祠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建築格局為中軸歇山式,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長方形,寬15.6米,縱深42.6米,周圍高10米的磚牆,占地面積665平方米。由朝議大夫俞應綸(正三品)入宮後省親回鄉時捐資興建,是一所以細膩的木雕聞名于世的祠堂。
俞氏宗祠為三進院落。門首為木結構五鳳樓,歇山頂,青瓦覆蓋,俄角高翹。門樓正面,檐下鬥拱密布,橫枋刻雙龍戲珠圖案,橫枋下面明枋深雕雙鳳朝陽。門樓裡面,前間頂部用木闆卷棚,後間平闇天花。由兩廊與遊亭達正廳,橫梁銜接處是圍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撐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獅子相對,栩栩如生。祠堂中進三間,前、後進各五間,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階全鋪青石闆。前、後進走廊兩側有小圓門通向花園,花園内遍植花卉綠草。
俞氏宗祠以細膩的雕刻工藝見長,凡梁枋、鬥拱、脊吻、檐橡、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淺雕、深雕、圓雕、透雕形式的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台、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精美圖案百餘組,被譽為“藝術殿堂”、“木雕寶庫”,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在前往汪口村的大巴車上,我就聽到婺源當地人介紹,汪口村自宋代以來,光考上進士的就有5人、當上大夫的有7人、考上舉人的有2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員多達36人,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鄉,一個至今才500多戶人家,一千七百多人口的村子,在古代竟能走出這麼多達官才子,我在想,這與俞氏宗祠的影響,是不是有着難以割舍的關系呢?
宗祠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極其深遠。婺源尤其是像汪口這樣的古村落,特别适合帶孩子,或者幾個家庭一起帶孩子,到這裡來一場研學之旅。在研學的過程中,讓孩子深刻了解到什麼是宗祠文化,它教化的意義及内容在哪裡?毋庸置疑,這樣的旅行,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教育作用的。
——平靜的汪口古村
徜徉在汪口村中,小村顯得很安甯,是不是受大環境的影響,我不得而知,如果非要說有遊客,除了我們,也就三三兩兩的吧,剩下的,也就是汪口村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或走街串鄰,或逛逛菜市場,或忙着活計,或在忙完活計之餘,聚在一起聊着外地人都聽不懂的家常話題的村民了。我問自己,如果給我這樣的生活,會不會喜歡?我竟一時找不到答案。如果說喜歡,那一定是因為這裡有一份難得的安甯,可以讓我暫短地放下一切,享受世界“獨我”之輕松惬意吧!如果說不喜歡,嘿嘿!有什麼理由會不喜歡呢?
到一個地方旅行,第一個層次是拍照攝影、品嘗當地美食,第二個層次是了解當地的曆史人文,第三個層次是深入到當地人家,進一步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挖掘民間故事,第四個層次看看能否為當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寫一篇關于當地的文章,制作一個關于當地的視頻。而我的這次汪口之行處于什麼層次?這麼跟大家說吧,我所處的層次應該就是:“汪口先生,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最近這些年,很多的節假日,我都是在外地度過的,我就是想在這樣的節假日裡,能捕捉到一些地方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因為喜歡,沒有其他理由。亦如就象現在的我,這個中秋,在自己心心念念的婺源度過,在叢溪莊園、在汪口、在江灣、在思溪、在李坑、在彩虹橋、在卧龍谷,每到一處,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在汪口的收獲是什麼呢?是她的宗祠文化?是她的精神内涵?還是她的什麼,我竟然一時無法找到一個準确的描述。
——她們是一老一少,她們的努力、她們的故事,似乎就發生在汪口……
這次中秋在婺源,又遇見了阿研,一個隻有十八歲的姑娘,一個難得的“美加才”少女,書法、繪畫、文章,樣樣出色。上一次遇見她,是在她的老家陳坊,陳坊也同樣是一個宗祠文化特别深厚的古村落。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宗祠文化對後世人們的深遠影響,或者說,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某些傳承的東西。在她寫的文章中,我讀到了一種自律、一種奮進、一種争優、一種夢想,這是很不容易的。更讓我感動的是,一路有她充當我的專業模特,讓我的無數個鏡頭裡,都有她的靓影出現,使得她參與的每一個瞬間,每張畫面都充滿着青春、朝氣、靓麗,張力感十足。
阿妍姑娘
阿妍姑娘
在汪口,我相信一定還會有很多像阿妍這樣的孩子,在宗祠文化這種根的影響下,在社會面的綜合教育下,ta們在各自的學習或工作領域内,努力地實現着自己的夢想。我從沒有這麼近距離地走進“零零後”的世界,始終認為ta們還都是個孩子,刻苦學習、積極向上、努力拼搏、勇于超越這些詞彙并不完全屬于ta們,而阿妍姑娘,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認知。ta們是零零後,是一個群體,是一種希望,更是我們的未來。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希望像阿妍這樣的孩子多一些,再多一些,而毫無疑問的是,婺源這片山水,以她厚重的曆史文化,特别是她獨有的宗祠文化,恰恰成為了滋養和哺育孩子們成長的一片難得沃土。
離開婺源的那天早上,上饒女子文學研究會的毛素珍會長跟我說:“王老師,我真希望你在汪口,能多走走、多看看,汪口這個古村落,是有很多東西要寫的!”是啊,看似一個平靜的古村,漫悠悠十分惬意的生活,相信一定是藏着好多故事。隻是這一次,旅程時間安排得太緊張了,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但能留有遺憾也不是什麼壞事,至少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多了一份惦記,惦記着将來一定還會來的。
上圖穿黑色長裙的是毛素珍會長
這個中秋,感覺相識好多年的毛素珍會長,有些憂郁、有些沉重,這在之前與她的接觸中完全是看不到的,依稀感覺到在她的身上有些責任的東西,壓着她有些喘不氣來。也許危機感來自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點是确認的,我從她對我說的話中就能體會出個大概,她說:“婺源這麼個好地方,這麼個有曆史有文化的地方,因為大環境的原因,與往年相比,遊客竟然少的可憐,唉!可惜的哩!”我知道,她是想好好宣傳一下婺源的,她是想讓更多的人走進婺源、了解婺源、認識婺源,進而愛上婺源。而在我看來,婺源,是一個很值得的地方,無論你來,還是不來,婺源一旦入了你的心,便再也無法忘記。
——婺源,也有我的夢想
這個中秋節,對我來講,意義非比尋常,我跟毛會長說過,婺源我還是會來的,還會多來一些次數的,甚至将來我還想在婺源,弄一處宅院,過一過真正屬于自己的日子,不知道這個夢想能不能實現,誰知道呢?實現的概率應該很大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