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病人問我們,我的血常規不正常,血小闆少了,血紅蛋白少了,是不是白血病?
血常規也可以叫做血象檢查,它是最基本的血液檢驗。不管是不是白血病,通過血常規檢查都有助于醫生更好地了解身體的疾病情況,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分别是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闆。
白細胞計數(WBC)(參考值:4~10),(單位:10^9/L)
紅細胞計數(RBC)(參考值:3.5~5.5),(單位:10^12/L)
血紅蛋白濃度(HB)(參考值:120~160),(單位:g/L)
血小闆計數(PLT)(參考值:100~300),(單位:10^9/L)
白血病患者一般會出現貧血、虛弱、無力、多汗、發熱、同時還會有感冒、鼻塞、咳嗽等症狀。特别是兒童白血病患者。因此出現這些情況時,在做血常規檢查時要重點看幾個指标的變化。
(1) 白細胞:白細胞數多時可達300 ×10^9/L,也可少至(0.2~0.3)×10^9/L(低增生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初期白細胞數白細胞一般偏低,晚期多數偏高。白細胞總數特别高或特别低時往往病情嚴重,治療困難療效較差。
(2)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一般顯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有時可見幼紅細胞。網滞紅細胞常減少,但少數病例可有輕度增多。
(3)血小闆:白血病的早期血小闆數目可正常或輕度減少,到中晚期,可有明顯減少,低于10 ×10^9/L,血小闆大小不等,畸形,有巨型血小闆,血小闆第三因子及凝血功能異常。
其實确定白血病靠血常規是不能确定的,而且在血常規中,典型急性白血病的血常規會出現“一高二低”:白細胞異常升高,同時出現貧血和血小闆減少,患者會有頭暈、臉色唇色蒼白、活動後胸悶氣急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或者皮膚輕微碰撞後出血等症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血常規中,可以看到各個階段不成熟的粒細胞(中幼粒、晚幼粒、杆狀粒),還有少量幼稚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是淋巴細胞總數和比例明顯升高。這兩種病都可以伴有白細胞的升高、貧血及血小闆數量改變。
但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并不一定都有白細胞增多,白細胞正常且沒有貧血和血小闆減少的情況也是有的。但血常規中,一旦出現異常細胞/原始細胞/幼稚細胞,則要高度懷疑急性白血病,需要立即就診進一步檢查。隻能說發現血常規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做檢查!
血小闆減少就有可能是白血病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
我們都知道正常人的血小闆數值是100~300計數,低于100則是血小闆減少了,血小闆減少可見良性血液疾病或者惡性血液疾病,如果進一步骨穿發現了大量的原始細胞,我們優先考慮是白血病導緻血小闆減少,這個時候的确診,我們才可以說血小闆減少是白血病,原理是骨髓腔固定造血細胞(血細胞分類中主要有血小闆、白細胞、紅細胞),因為骨髓造血造了大量原始細胞,也就是白細胞,那麼骨髓腔擁有大量白細胞(不成熟的)導緻其他血細胞造不出來更多了,所以抽血檢查血小闆或者血紅蛋白就低了。
如果沒有發現大量的原始細胞,我們也沒有類似白血病的症狀,就要考慮良性血液疾病,像再障和ITP(特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其血小闆減少,是因為骨髓造血微環境出現了問題,造不出成熟可用的血小闆,所以骨穿報告提示會有“巨核細胞成熟障礙”的字樣。
如果确診白血病,血小闆一定會減少嗎?
還有一些患者問,白血病患者是不是一定會血小闆減少?這個也是不一定的,骨髓腔的容量是穩定的,如果原始細胞(未成熟白細胞)和血小闆都生産的是正常的,隻是紅細胞低,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所以說,一個患者如果确診了白血病,血小闆不一定會減少(隻是血紅蛋白少),血紅蛋白也不一定會減少(隻是血小闆少),還有兩個指标都少的情況也是有的。
白血病和血小闆減少其它不同點歸納,建議收藏
聽起來有些繞口,不過細想一下,就是這麼回事的。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之後,再來說一說他們的其他不同點。比如性質不同,症狀略有不同,治療方案不同,預後不同。
1.性質不同
白血病是惡性血細胞不斷克隆的血液疾病,屬于惡性疾病的性質。
血小闆減少是良性血液疾病,因免疫機能問題或骨髓造血微環境的改變問題導緻的,屬于良性疾病的性質。這也是兩者最大的區别了。
2.症狀不同
血小闆減少,症狀多為出血,因為血小闆的作用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如果數值低,一般就是出血,但是特殊的ITP患者,即使血小闆數值低到20~30,也可無症狀,但是低于20數值一定是很危險的。
白血病因為患者個體差異不同,所以有的人會有流鼻血的情況,有的人不會,因為一個是看血小闆數值是否低,另一個看個體差異,上面我們講了血小闆低的人不一定會出血,這樣的患者也是有的。一般的白血病患者還會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發熱。
3.治療方案不同
白血病患者往往會用到化療治療,治療思路和目的是控制病情,殺滅癌細胞,不限于單一治療方案,可以化療,可以聯合化療,可以免疫治療,可以中醫輔助治療。
血小闆減少患者一般會用提高自身免疫或調節免疫的方式,來改變骨髓造血微環境,不限于單一治療方案,可以中醫,可以西醫,可以中西醫結合辯證施治。
4.預後不同
白血病,預後要看情況,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期控制,早期治療,預後相對較好。但是畢竟是惡性血液疾病,如有不注意的時候,還是會複發,導緻患者因失血休克或感染,最終離世,白血病患者往往需要提高生存周期和質量,慢性白血病患者往往達到停藥标準的人不多,但是生存周期較長,急性白血病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上會有一定的猶豫,因考慮骨髓移植費用以及排異問題,後續治療費用跟不上導緻患者去世。
血小闆減少症,預後同樣看情況,有的患者經過激素治療可以痊愈,有的患者則一開始有效,後期無效,還有患者直接就耐藥(怎麼吃都不管用),換方案後,如艾曲泊帕治療,部分患者好轉,部分患者仍然會複發,如果患者出現耐藥(沒有合适自己的治療方案)或者沒有定期檢查(突然有一天感冒或感染,血小闆急劇下降,又因不小心摔倒),導緻内出血死亡,顱内出血往往是患者最大的威脅。
血常規不能直接查出白血病,但對白血病的診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項最基礎的血液檢查,它能夠初步篩選患者是否患有白血病。一旦發現白細胞、紅細胞、血小闆的異常,就需要做骨髓穿刺活檢确診是否患有白血病。
綜上所述,确診白血病應該是這樣的檢查,骨髓穿刺,這才是确定骨髓造型微環境是否有其變化的依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