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羅非魚,大家比較熟悉,但有一些羅非魚,未來可能會以另一個名字——“海南鲷(diāo)”出現。最近,國内羅非魚大省海南的羅非魚行業在北京開展“海南鲷”推介,7家企業的海南羅非魚産品首次獲得“海南鲷”認證。
改名的背後,是這個行業在嘗試降低出口依賴轉攻内銷市場。不過,普通消費者對海南羅非魚改叫“海南鲷”的接受度并不一緻,有人疑惑“海南鲷”和鲷魚是否為一種。而在部分學者看來,羅非魚與鲷魚都是魚的學名,二者同科不同種。“海南鲷”的推出,主要是從銷售市場考慮,作為商品名并無大礙,但不建議在宣傳中稱其是鲷魚的一種,容易引起混淆。而羅非魚在養殖、食用方式、營養等方面都是一條“好魚”,如果能增加消費者認知,看好未來市場潛力。
部分海南羅非魚可認證為“海南鲷”
海南擁有“三棵樹,一條魚”四大特色農産品。“三棵樹”是椰子樹、槟榔樹、橡膠樹,“一條魚”便是羅非魚。憑借蛋白質豐富、性價比高等特點,羅非魚深受歐美消費者喜愛,在海南也以出口為主。據海南省商務廳數據,2020年海南省水産品出口總量為16.8萬噸,出口額達31.6億元。其中,羅非魚出口量占14.5萬噸,出口額達22.5億元。
然而,依賴出口也讓海南羅非魚銷售較為被動。據海南省商務廳對外貿易處處長黃斌介紹,海南羅非魚90%以上均為出口,美國市場占其中50%以上。2019年5月,美國宣布對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累計加征25%關稅,羅非魚也在征收之列。依賴出口以及國際貿易形勢的不穩定,使得海南産業和企業面臨很大風險。
海南羅非魚協會會長、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傑向新京報記者說,近兩年,受彙率調整、疫情背景、運費上漲等因素影響,羅非魚企業的利潤點一直不夠理想。盡管2020年海南羅非魚出口數量和金額都有所增長,利潤卻在下降。“所以這幾年我們也在嘗試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逐步打開國内市場。”
黃斌表示,海南羅非魚内銷轉型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品牌、渠道缺乏。品牌方面,“羅非”的稱呼主要是考慮引種來源于非洲,但沒有考慮到日後作為商品的市場推廣需要。結合文化背景,“羅非”的名字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負面含義,難以在第一印象上讨好消費者。渠道方面,因為境外銷售渠道另有進口商在經營,海南羅非魚企業大多專注于養殖、加工環節,缺乏渠道經營能力,所以内銷轉型效果不明顯。
面對上述困境,2020年,海南省商務廳聯合海口海關、海南省市場監管局和農業農村廳等部門,推進實施内外銷“同線同标同質”工程,支持海南出口羅非魚實現内銷轉型,支持行業協會和企業建立“海南鲷”标準認證體系。
2020年11月2日,海南省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标準編号為T/HAPPMA 01-2020的《海南鲷認證規範》團體标準,其适用于以養殖海南鲷(羅非魚 Tilapia)為原料經加工而制成的鮮品或凍品。在定義上,“海南鲷”英文名為Hainan tilapia,是“與出口美國、歐洲等境外市場‘同線同标同質’(在同一養殖基地養殖、同一生産線加工、按相同的标準生産,從而達到相同的質量安全水平)的海南羅非魚”。
黃斌說,羅非魚分類上屬于麗魚科(慈鲷科),新名字可以讓大家聯想到海南的美好圖景以及羅非魚本身的好品質,有望受到消費者歡迎。
專家認為不宜宣傳是“鲷魚的一種”
2021年,海南羅非魚行業開啟“海南鲷”的系列推介活動。3月26日,首場海南自貿港内外銷同線同标同質“海南鲷”發布推介會在北京召開,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海南遠生漁業有限公司、海南萊克食品有限公司、海南南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海南佳德信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新台勝實業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獲得“海南鲷”認證。
劉榮傑告訴新京報記者,上述7家企業的羅非魚加工量占海南省的七成左右,産品嚴格遵循國内外的高标準要求,獲得認證後将有助于提升相關産品在國内市場的消費升級。而在2021年5月底前,推介會還将走進成都、重慶、昆明、海口、三亞等城市,向更多地區介紹“海南鲷”,對接國内商超、電商、部隊和學校等銷售市場和渠道。“相信‘海南鲷’的新名稱能夠增加更多消費者網上的點擊量和線下的點單量,今後在内銷市場上大有可為。”
那麼普通消費者對新名稱“海南鲷”的反響如何?新京報記者随機采訪的幾位消費者中,有人說之前對羅非魚的關注比較少,“海南鲷”的名字體現了地域特色,會吸引到自己,聽着很霸氣。也有消費者表示,作為不常采購水産的人,線下看到可能會購買,但線上不一定會搜索,“‘鲷’這個字還是挺陌生的,不太會讀,‘羅非’簡單些。”還有消費者提出,不知道“海南鲷”和鲷魚是不是一種,會有些疑惑。
圍繞海南羅非魚更名“海南鲷”,以及羅非魚和鲷魚的區别,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強俊介紹,羅非魚和鲷魚都是鲈形目麗魚科,“祖先是一樣的,前者在非洲存活,繁衍下來,後者在中國存活,繁衍下來。”但羅非魚不等于是鲷魚,“海南鲷”的稱謂可能是從麗魚科(慈鲷科)的角度出發,是一種打開市場的營銷手段,但也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雖然羅非魚與鲷魚不同,但并不代表“海南鲷”的稱謂有問題。“‘海南鲷’是商品名,羅非魚是學名,并不沖突。好比大家常買的小龍蝦,學名是克氏原螯蝦;大家熟知的多寶魚,學名是大菱鲆(píng)。為什麼會有這些商品名,也是因為聽着好聽,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
但徐跑強調,從市場銷售角度,商品名可以稱之為“海南鲷”,但在宣傳時,不宜将其說是“鲷魚的一種”。“麗魚科裡面有很多種魚,羅非魚和鲷魚還是不一樣的,如果宣傳是鲷魚的一種,就是在偷換概念了。”對此,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部分含有“鲷”字樣的羅非魚産品背後,會在配料中标注“羅非魚”字樣。
嘗試創新口感打開内銷市場
事實上,《海南鲷認證規範》團體标準及相關推介活動,僅是海南羅非魚轉戰國内市場的布局之一。羅非魚還在技術、産品呈現形态上做出了更多改進。在2020中國羅非魚産業發展大會上,華食智創創始人、蜀海供應鍊高級顧問張鴻烈曾指出,魚在餐飲市場上舉足輕重,但羅非魚相關菜品數量僅占魚菜品總數的0.3%,占魚菜品滲透餐廳總數的0.6%,未來仍有極大提升空間。建議羅非魚的烹饪過程中利用特征性風味,增加感官接受程度,提升羅非魚魚肉的品質。
徐跑也表示,羅非魚本身是條“好魚”,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向全世界推廣。從養殖方面,它對環境的适應性很強,投苗後的轉化率比較高,而在食用方面,羅非魚的肉相對完整,沒有小刺,适合小孩、老人等多類人群使用。想要打開國内市場,可以進一步從養殖方式等入手完善,迎合本土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和需求。
在産品形态上,羅非魚在不斷創新。目前,“海南鲷”的加工産品銷售形态主要為整尾條凍、魚片、調味魚等。其中,調味魚不同于傳統冰鮮水産,僅需簡單加工,就可以吃到和飯店一樣的美味。
在3月26日的“海南鲷”北京推介會現場,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獲得“海南鲷”認證的羅非魚企業展位前,有1家展示的是原條凍羅非魚、切塊凍羅非魚外,還有4家呈現的均是調味魚包裝産品及試吃體驗。無論是煎還是煮,展位人員從取出包裝、倒入魚片和調料包再到烹饪完成,隻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一位試吃者說,有些味道自己在家是做不出來的,這樣的調味魚不但節約時間,還可以足不出戶吃到想吃的菜品,很方便。
同時,羅非魚企業紛紛推出特色口味。其中,勤富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糟粕醋魚”“紙包魚”,蔚藍海洋則推出“羅小非”牌川香風味、新奧爾良風味、檸檬風味的羅非魚片。而據劉榮傑介紹,為開發市場,海南加工企業在不斷研發高附加價值的新産品,比如一些企業緻力于鲷魚裹粉油炸系列産品的進一步技術研發。
此外,在包裝規格上,羅非魚還嘗試通過大小不同包裝拓展細分渠道,迎合市場新需求。翔泰目前出口與内銷的比例為7:3,多年前就已布局國内電商平台,2020年下半年還曾亮相李佳琦直播間,500g/盒的酸菜魚片一度成為爆款。在“海南鲷”北京推介會展位上,新京報記者發現,翔泰今年還推出了一款355g/盒的酸菜魚片,同時在新包裝上标注了“甄選優質海南鲷”的字樣。翔泰北京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結合消費群體的需求,該款小包裝産品主要針對線下平台的超市、快餐行業,和500g/盒的酸菜魚銷售方向有一定區分。
對于羅非魚未來的發展前景,劉榮傑認為,在加工過程方面,“海南鲷”企業的羅非魚從活魚運輸到工廠完成加工的過程很快,已可以做到很大程度上保證魚的品質,未來市場突破口還是在于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在内銷市場方面,北方消費者要較南方更容易接受羅非魚。“這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北方比較接受冰鮮産品,南方則更喜愛鮮活水産。而調味魚這種産品比較容易吸引年輕消費者,帶動南方地區的銷量,加上‘海南鲷’的新名稱、企業對産品的宣傳與新品研發,相信未來會迎來銷售旺季。”
新京報記者 王思炀 攝影 王思炀
編輯 李嚴 校對 王心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