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本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概述:
前文立論,先王之道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我們要不斷地以先王之道為準繩,規範自己的言行。本文論述後天學習對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先王之道博大精深,君子們首先要作出榜樣,崇尚并踐行先王之道。内無過,則外無禍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解析:
此節用高山深溪類比先王之道的博大精深。大家不要忽略了這個“言”字。《周禮·大司樂注》:“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言,開創性的宣言,言為心聲。先王之言,乃是先王對大道的表述。《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意譯:
不攀登高山就不能理解蒼天有多高遠,不深入深淵就不能明白大地有多深厚,沒有聽聞先王之道,就不會知道天下的學問有多大。
幹、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解析:
幹,gàn,吳地小國,代指吳地民族,幹将莫邪鑄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古人常以國名為姓。夷,東方之人也。《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貉(mò),古代東北的民族,《書·武成》華夏蠻貊。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中原一代,吳越應該指南方,包括現在的東南、華南和西南地區。甚至包括越南等地。東夷應該在今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黃河下遊地區,還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先秦時期一般把中原華夏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
必須指出不少少數民族其實是華夏族的後裔,如姜戎是四嶽的後裔,還有周文王的伯父泰伯、叔叔季曆為了相互讓位,先後斷發紋身,逃到吳地。這樣,季雍就撿了個現成,才有後來的周文王。
俗:習也,欲也,俗人所欲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所以詩經中的國風,實際上是君子所提倡的。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教最早就是學的意思。這一節是講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意譯:
吳越夷貉等少數民族的孩子,呱呱墜地發出的第一聲都是一樣的,但他們長大的生活習俗卻不同,這是周圍的環境教育使他們成為現在各自不同的樣子。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解析:
嗟,歎詞,有痛惜、訓誡之意。靖,謀也。共,通“供”,從事,擔任。好、是,在這裡都是動詞。好,美也,善也。是,嗜也,人嗜樂之也。正直,代指先王之道。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不少學者譯成“上帝聽到了,會賜福給那麼巨大的幸福的。”真是一派胡言。青蛙跳水,不通,不通!這裡荀子強調的是要把先王之道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上。神,以動詞,以...為神。聽,受也,從也。介,佐助詞,那麼。景,大也。
按:讀先賢的經典,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可先入為主,有些字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不能在時下的語境裡去理解。
意譯:
詩經說:“你們這些号稱君子的人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好好謀劃如何履行你們作為君子的職責,從心裡崇尚喜愛先王之道,把它看作神一樣的存在,并遵從它,那就是你們最大的福氣。”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解析:
《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神,在這裡就是指做人最高的境界。禍:《說文》:“害也,神不福也。”
意譯:
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将聖王之道内化于心,最大的福氣就是言行不違背聖王之道,這樣才能避免災禍加身。
最後提醒大家,荀子勸學,勸的是那些号稱君子的人,而不是懵懂的百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