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扳道工。
中新社杭州4月13日電 題:“最後的扳道工”:39年重複一套動作 見證鐵路巨變
作者 張煜歡 劉方齊
開鎖、拔插銷、馬步站定後發力将道岔扳動90度……随着“咔嚓”一聲,鐵軌成功變道。這套看似輕松連貫,實則耗費力氣的扳道動作,杭州南星橋火車站扳道工金如根重複了整整39年。
如今,随着鐵路現代化發展,人工道岔已大規模被電動道岔取代,“扳道工”這個飽含時代氣息的工種将漸漸告别曆史舞台。
1980年,19歲的金如根因土地征用進入鐵路行業,在南星橋火車站開啟了扳道工生涯。“那時候南星橋站是杭州地區最大的貨運樞紐,有三四百人,比現在可忙太多了。”金如根回憶。
金如根說,當時南星橋站采取駝峰編組,扳道必須在駝峰溜放保持的30米車距内完成,來自中國各地的貨車車廂才能順利進入各自的軌道。
對扳道工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精神上緊繃的那根弦。“一輛輛車溜下來,扳道的操作頻率很快。距離和時間都要自己估計,認準方向,不能馬虎。”金如根說,扳道時尖軌和基本軌的誤差得控制在3毫米内,幾乎是一根牙簽的厚度。
金如根回憶,作業高峰期時,12個小時裡,他們最多要完成扳道200多次。而且根據以前的“老體制”,每個扳道工得輪流做6個早/晚班次,才能休息一天。“最累的時候手酸到擡不起來,連坐下的功夫都沒有。”
1996年,杭州喬司編組站建成開通後,南星橋站的工作量大大分流。加之近年來鐵路機械化發展,電動道岔大量取代人工道岔,機械扳道逐漸“搶”了扳道工的“飯碗”。目前,杭州南星橋火車站隻有17人仍然從事扳道工作。
39年來“閱軌無數”的金如根說,“等我們這一批(扳道工)退休了,這個工種可能也要消失了。接下去應該都會用電動道岔,越來越科技化。”
金如根的同事,曾做過調車、扳道工作,現任技術指導的華建強也感慨萬分:“扳道工的消失是必然趨勢,因為社會在發展。對這樣的變化,我們既高興又懷念。高興的是中國鐵路的發展,如今坐火車更快、更便捷,也更安全了。但也會有點舍不得,懷念自己曾經從事了幾十年的工作。”
五六平方米的扳道房裡,用來傳輸扳道指令的座機再次響起。“收到!”身着灰綠淺黃色相間工作服的金如根再次起身,冒着細雨來到道岔旁。“我幹了一輩子扳道工,隻希望把最後一班崗站好,讓火車安全、準點運行。”金如根說。
對于即将到來的退休生活,金如根亦有自己的憧憬:“我想和家人一起,坐着高鐵去中國各地看看。”(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