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浩瀚太空、探索宇宙奧秘
是全人類的夢想
更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
我們奔向星辰大海的腳步
未曾停歇
✦
✦
1970年
東方紅一号發射
它是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号衛星正在進行發射前的最後測試 。
1988年風雲一号發射
它是我國自行研制的
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2003年神舟五号載人飛船發射
這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楊利偉走出返回艙艙門。
2007年嫦娥一号發射
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
2011年天宮一号發射入軌
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台
先後與神舟八号、九号、十号
完成6次交會對接
天宮一号發射升空。
2020年北鬥三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
二十餘年,從無到有
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導航衛星
2021年天問一号抵達火星
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迹
祝融号火星車拍攝的着陸點全景。
神舟逐夢、天宮遨遊、
天問問天、北鬥環宇、
嫦娥探月...
赴九天,問蒼穹
浩瀚宇宙見證着中國人的浪漫!
這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
窮經皓首、接續奮鬥的故事
錢學森
中國航天科技浩渺星空中
那顆最閃亮的星
錢學森
1955年他毅然沖破美國阻撓回國
用行動書寫了一個個
“外國人能搞的
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故事
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東方紅一号”衛星研制時
工作人員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
為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
加注推進劑
肩擔人擡,蹚過河水
搬運固體發動機進山試驗
在廁所改裝的實驗室中一蹲就是十年
研究姿态控制發動機
2000年,資源二号01星成功發射
衛星入軌後的第二天
卻突然失去了聯系
資源二号衛星總設計師
兼總指揮葉培建
在完成任務後的返回途中
收到了衛星“失聯”的消息
“當時我真想車從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
葉培建回憶說,
當時聽到消息後心裡一緊
壓力很大
感到難以向全國人民交代
不過很快,葉培建就冷靜下來
指導地面工作人員
迅速編寫了搶救程序
讓資源二号01星“起死回生”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葉培建。
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有一座航天人的精神聖地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這裡長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
他們中
有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聶榮臻元帥
有基地第一任司令員
孫繼先
等13位将軍
還有許許多多英勇捐軀的普通工作者
他們的平均年齡,隻有27歲!
太空中還有新一代航天人的
熱血忠誠和英勇無畏
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
曾經曆“難以承受的”26秒
“有一種像瀕臨死亡的感覺”
神舟七号首次出艙任務時
突然響起火災警報
航天員劉伯明回憶
“即使有火也沒關系
就是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了”
航天員臨時決定冒着危險
也要繼續出艙
航天員翟志剛說
“即使我們回不去
也要讓中國的國旗
在浩瀚的太空中飄揚起來”
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七号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邁向太空的旅程不是“一步登天”
還有無數航天人
甘為人梯、默默奉獻
在實驗室、在發射場、在茫茫大漠
多少人幹驚天動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用一生的堅守與奮鬥
鑄就中國航天的一次次“高光時刻”
他們是将國家榮譽與人民利益
放在第一位的英雄
前段時間
在太空“出差”半年的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順利返航
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完美收官
4月16日,太空出差半年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回到了闊别已久的祖國大地。
第二天中國空間站建造的
最新一份“時間表”和“路線圖”也公布了
2022年将實施6次飛行任務
完成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
網友直呼:
“前腳英雄歸來,
後腳繼續出發,
隻争朝夕的節奏感
被中國航天狠狠拿捏了。”
在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中
更多奇迹正待創造
更加優異的答卷正在寫就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期待中國航天
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感動
祝福中國航天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我們的太空等)
來源: 中國軍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