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豔
鄭闆橋,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闆橋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闆橋集》。
對這位畫家的經曆,我們做了簡單的梳理,而關于他的一段著名的豔遇,在這裡要回顧一下,才子風流必然浪漫。
仕途經曆
清聖祖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1693年11月22日子時,鄭闆橋出生,其時鄭闆橋家道已經中落,生活拮據。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時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讀書。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歲又失去繼母郝夫人 。乳母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樸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闆橋悉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成了鄭闆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歲從鄉先輩陸種園先生學填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鄭闆橋首次赴北京,于漱雲軒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設塾教書。
雍正元年(1723年),父親去世,此時闆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鄭闆橋在三十歲以後即棄館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托名”風雅”。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着一些旅遊活動。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闆橋曾作詩以緻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遊江西,于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出遊北京,與禅宗尊宿及其門羽林諸子弟交遊,放言高論,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間,結織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瓊崖主人。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讀書于揚州天甯寺,手寫《四書》各一部。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歲,徐夫人病殁。鄭闆橋十載揚州,結識了許多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雍正十年(1732年),鄭闆橋四十歲,是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捷音》詩。為求深造,赴鎮江焦山讀書。現焦山别峰庵有鄭闆橋手書木刻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參加殿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筍圖》并題詩曰“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随丹桂狀元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鄭闆橋的經曆梳理到這裡,接下來便是他的一段奇特的豔遇了。
雍正十三年春,鄭闆橋到揚州春遊,尋訪北郊大虹橋外的玉勾斜宮女墳。到了玉勾斜,口渴了,便找到了一個小茶攤,一位老婆婆在小廳堂接待了他。鄭闆橋發現牆壁上挂着的書法作品是他的詩詞,心中暗自吃驚,問婆婆:“敢問這位大媽,你可認識鄭闆橋?”老婆婆說:“久聞大名,可惜的是沒有見過!”鄭闆橋便報上姓名,婆婆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沖着裡屋喊:“五兒,快出來,你看誰來了!”不一會兒,一曼妙女子出來,得知鄭闆橋光臨,異常高興,并向他求《道情》十首,鄭闆橋收心靜氣,提筆揮毫,一氣把十首《道情》寫完,尚覺意猶未盡,乘興又題了一首《西江月》贈五姑娘:
微雨曉風被歇,紗窗旭日才溫。繡帏香夢半朦胧,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聲靜悄,蝦須簾影輕明。梅花老去杏花勻,夜夜胭脂怯冷。
老婆婆見兩人情投意合,開門見山地說:“聽說先生喪偶未娶,如蒙先生不棄,何不納小女為箕帚之妾,以遂了小女愛慕先生的心願!”真情實意,令闆橋怎能不動心,便承諾:“今年是乙卯年,明年是丙辰年,逢辰年大考,後年是丁巳年,如果能考中進士,我一定來迎娶五姑娘,但不知五姑娘能否等?”母女聞之,異口同聲回答:“能。”
乾隆二年(1737年),鄭闆橋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圖仕進,未果,早已過了承諾的期限,後來南歸揚州,得江西程羽宸資助,娶饒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