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的十皇子劉徹,在母親和長公主的協助之下終于順利登上了王座。然而由于他的王位得來的有些不合禮制,因此并沒有得到太多朝臣的積極擁趸。
公元前140年,劉徹索性公告各地,要各郡國積極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人,屆時将由他親自命題,從中選拔賢能之人。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我們之前說到過,即察舉制。不論是地方的小官吏,還是通曉儒家經書的儒生,都有被舉薦到中央的資格。
如果你順利被舉薦到了中央,那麼隻需要通過皇帝一人的考核即可,這比起後來的科舉制度倒是簡單了不少。隻是到了後期,這種察舉制便成為了某些勢力或團體插親信的工具,與人才選拔已經沒有了太大關聯。這是後話,我們說回劉徹的選拔。
對于這場選拔,劉徹有着清晰的目标,與其慢慢籠絡人心,不如選拔自己的兵。而劉徹的标準也很明确,他要的是治理天下的“大道”,劉徹之雄心,可見一斑。
此次選拔,劉徹着實網羅了不少人才,入選的竟有百多人。在這一百多人中,有一人倒是格外合劉徹的心意,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董仲舒早在漢景帝時,已經因講授儒家經典而遠近聞名,後被景帝任命為博士,掌管經學講授,為漢王朝培養了很多人才,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但董仲舒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董仲舒上課有個習慣,他從不跟學生面對面,而是要坐在帷幔後授課,雖然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卻不知老師究竟是何模樣。
就在所有人以為董仲舒會始終“深藏不露”時,董仲舒卻從帷幔後走出,來到了劉徹眼前,也是天下人眼前。
到了應試的那日,大殿之上,劉徹抛出試題後,特意強調:“朕想要的可是大道之要,至論之極。”言下之意是不要回答那些一時的權變之策,而是真正的帝王之道。可見這劉徹年紀不大,格局已是不小。
不愧是先帝的博士,在百餘人的回答裡,隻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讓劉徹會心一笑。
董仲舒洋洋灑灑的文章,我們就不在此叙述了,姑且羅列出這“天人三策”中最重要的幾個觀點:其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其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三、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
董仲舒提倡的是君權至上的理論,且指出儒家尊君崇禮,摒棄儒家外的各種流派的思想,隻有文化統一,才真正實現天下大一統。
而董仲舒的這一番言論,對于如今初登帝位、想要樹立權威的劉徹來說,确是猶如雪中送炭。
劉徹想要有所作為,這是顯而易見的,景帝在劉徹年僅十六歲時便為其舉行了冠禮,可見景帝對劉徹的期望之高,但這也意味着青澀的劉徹将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阻力。
況且,劉徹想要的,從來都不隻是老實本分地守着先祖留下的錢庫、糧倉,再看着它們一點點發黴、腐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