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上原文: “先生(指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先上原文:
“先生(指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引自《傳習錄》)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論,很多人認為是主觀唯心主義。其實縱觀整部《傳習錄》,他所謂的“心外無物”并不是說心(意識)決定物(存在),而是指物離開了心就毫無意義,物必須靠心去認識、感知、開發和反映,否則就是一堆沒有價值的東西。
這根本就不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而是關于存在與意識的對象關系的價值判斷。用現代白話文來表述就是:離開了矛,盾也就無所謂盾了。心外無物和物外無心其實是一個意思。
在價值判斷中,“心”與作為心之對立面的“物”确實是共存共亡的。因為人所看到的事物,必然是經過意識處理過的,而不是擺脫了意識的純自在之物。當你沒有看到它時,它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是不存在的。隻有在人的意識參與之後,它作為“花”的概念才會存在。你或許會說,即使所有的人都沒有看到,山中的“花”還是“花”啊。還真不是。在人類的意識參與之前,它隻是一堆化學物質而已。而且,連“化學物質”都算不上。因為沒有人類的意識,“化學物質”這個概念又從何而來?
物質離開意識的參與,它不僅無法形成物質概念,而且我們讨論它也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能徹底擺脫意識來看待物質,那麼人所看到的物和一條狗、一隻昆蟲所看到的物是可以劃等号的。問題是人不可能在徹底擺脫意識之後還能看到所謂的客觀存在。離開了意識,我們根本就看不到“物”,接收不到“物”的信息,無法與它産生互動關系。因此,人和昆蟲所看到的“同一個”物是永遠不可能劃等号的。
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物論,主要針對的是朱熹的“明天理,滅人欲”。因為“心外無物”的下一個論斷就是心外無理,人心就是天理。如此,才能抗拒天理對人性的壓制和束縛,才能真正解放人性,獲得心靈和思維的自由。人才是真正的人,是天理的對象,而不是天理的奴隸。
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在作為對象判斷時,它們本來是沒有矛盾的。但是作為本原判斷時,麻煩就出現了。心不可能和物截然分開。如果可以彼此割裂開來的話,主張心決定物或物決定心都是可能成立的。一切争論都建立在假設它可以分割的基礎上,事實上這個基礎是虛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