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 記者 張骜 方非
最大的30歲,最小的20出頭,在西城區,有六位年輕人從事着與年齡“不相符”的工作。
穿好工作服,入戶探訪,訪的是耄耋之年的退休老人;音樂一起,又變成了帶領30多位爺爺奶奶做手工的組織者……
為什麼剛剛走出校門就投身養老行業?
養老服務團隊隊員入戶為轄地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
忘年交
爺爺奶奶需要“小朋友”
“我都八十多了,能和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聊時尚的事,真是感謝你。”聽到宋老先生的表揚,趙柏軒臉上露出微笑,他和老人擊了掌,大聲說:“下周我還來,咱們再聊聊您當兵時候的事。”
這是一次尋常的入戶,2000年出生的趙柏軒是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養老服務團隊中最小的成員。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到宋老先生家聊天,面對比自己年長60多歲的老人,小趙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建立互信,彼此分享。
“看起來尋常的探訪都是有理論支撐的,一般想要全面了解一位老人,需要入戶五到七次,每一次的側重點不同,由淺入深。”趙柏軒說。
就以宋老先生為例,趙柏軒第一次入戶前做了不少功課。軍事常識、戰争曆史都有所準備,為的就是加快和老人熟悉的過程,更加精準了解需求。第一次登門,宋老先生穿着整齊,早早就等着這位“小朋友”。趙柏軒環視四周,家庭環境幹幹淨淨,沒有一點雜亂之處。
“就像中醫望聞問切一樣,我們也會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判斷,宋老一看就是自理能力比較強,還很自律、愛幹淨。”有了初步判斷,這位後生開始傾聽。不出所料,沒過多一會兒,老人分享起自己當兵時候的經曆。
“都是陳年往事了,别人都聽膩了,你要是感興趣咱們多聊會兒……”滿足了老人分享、表達的需求,這對忘年交的距離拉近了,在随後幾次入戶中,趙柏軒掌握的信息逐漸豐富起來。
“老人想去離家稍微遠一點的大公園散步,雖喜歡清淡口味,但是偶爾也想吃些大魚大肉。”除了掌握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趙柏軒也真正成為了老人了解社會、排遣孤獨的“窗口”。
“我會分享一些最新的軍事新聞,和他進行互動,讓老人覺得自己被認可、被需要,并沒有那麼老。”趙柏軒說,用青春的氣息感染老人,能夠激發他們的活力。
成就感
老人開心自己也快樂
像這樣的入戶每天都在進行,六位養老“新兵”都有幾位乃至十幾位“忘年交”。别看隻是聊天、配餐、組織活動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對于幾位成員的業務、理論要求卻一點不低。
在團隊負責人吳子珩的資料夾裡,各類信息、圖表、數據分析五花八門。仔細一看,涵蓋營養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多個領域。“和傳統的敬老院工作人員相比,具體照護并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的專長在于根據各種現象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提供方案,為老人規劃最優的生活方式。”她說。
目前,吳子珩正在攻讀在職研究生,而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學曆至少是本科,還有名校碩士,實打實的高學曆團隊。
“在本科階段,我就讀的專業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習了很多和養老相關的理論知識,實習的時候就在一家養老驿站,所以畢業後就進入這一行了。”已經參加工作一年的白斯宇辰說。
不過,剛入行時,别人都對這個小夥子的選擇表示不解。“挺大個子幹點什麼不好?為什麼去做養老呢?”每當親屬和朋友發出這樣的疑問,白斯宇辰都笑而不語,用他自己的話說,被老人需要、認可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行業無法提供的。
“每天和老人們一起活動,帶着他們做手工,教他們用智能手機,看着他們開心、快樂,我自己會得到滿足,成就感油然而生。”白斯宇辰說。
在智慧适老餐廳,養老服務團隊年輕隊員為就餐老人提供配餐服務。
新力量
為養老行業出點子
年輕人們在一起,往往可以碰撞出“火花”和點子。這不,從去年開始,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計劃引入智慧适老餐廳,幾位年輕人便積極出謀劃策。
“我留學的時候曾經在當地的養老機構見過,每一餐,工作人員都會把飯菜的油、鹽等成分寫在一個紙條上,讓老人明晰攝入的營養有哪些,什麼樣的飲食習慣需要調整。”團隊成員李慧說,她記得,在國外的很多養老機構中,量化和分級服務已經非常普遍,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年人咀嚼的能力都會被分級,根據量化标準提供精準服務,這很有效,也很必需。”李慧的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在打造智慧适老餐廳的過程中,根據大家的建議,添加了類似的量化服務——隻要把菜品放置在餐台上,電腦就可以通過掃描進行智能識别,進而分析出相應的營養成分,為老年人用餐做出指導。
“您看,您的搭配還是有些高油高鹽,偶爾一次問題不大,經常這樣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需要注意。”每天中午,都會有團隊成員守候在取餐區,根據數據給每一位用餐的老人做分析,提建議,得到了“銀發族”們的好評。
“有哪些要忌口的,到底應該怎麼吃,營養方面應該注意什麼,我以前并不特别清楚,現在好了,都明明白白地亮出來了,還有專人幫忙分析。”經常在智慧适老餐廳用餐的周女士說。
吸引力
養老産業未來發展空間大
智慧适老餐廳“圈粉”不少,幾位年輕人的點子得到了證明。最近,他們正研究如何進一步提升飯菜質量,在保證營養配比的同時滿足不同老人的口味需求。随着業務的不斷拓展,六個人的團隊顯得有點人手不足。
“養老是個長久性的工作,需要不斷有新鮮血液和創意補充進來,整個行業才能越來越好。”吳子珩說,盡管行業中已經湧入了不少90後和00後,但面對巨大的行業缺口,這樣的“造血”能力顯然不夠。
“首先是高校的專業設置,相對于養老來說,社會工作這個專業略顯寬泛,學到的也都是基礎技能和理論,并不像很多成熟的專業一樣,方向已經分得很細了。”吳子珩分析說。
記者發現,許多院校的社會工作本科培養方案裡,老年社會工作和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殘障社會工作等課程并列開設,并未形成構成專業方向的課程模塊或體系,隻是一種通識性教育。而在高職和其他類型院校開設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中,人才培養目标也和老年社會工作的定位有差異。
與此同時,可供年輕人大展拳腳的崗位也亟待擴充。作為全市養老服務水平領先的西城區,目前養老驿站和機構的數量也僅僅隻有百餘家,每年吸納的應屆生更是隻有二三十人。
“基本上都是在驿站工作,而且收入并不是特别高,如果是北京孩子還好,外省的畢業生生活壓力就會比較大。”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441.6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20.18%;比2020年增加11.7萬人,北京正式跨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不僅如此,截至2021年,北京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11.6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14.24%;比2020年增加20.4萬人,是近五年增量最多、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
“其實養老行業是朝陽産業,未來發展空間大,有利于專業人才施展才能,隻是目前的現狀和社會上的一些刻闆印象需要更多的支持。”吳子珩說。
前不久,西城區将77家養老驿站的老年餐服務統一挂牌“父母食堂”,這一嘗試也讓吳子珩和小夥伴們看到了新希望。這些年輕人盼望着,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和養老行業一起蒸蒸日上。
用青春為“夕陽紅”增色,他們才剛上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