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文言文閱讀50篇

初中文言文閱讀50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0 19:30:58

初中文言文閱讀50篇(10篇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1

叙事随筆類

(一)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魯有儉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③之饋。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馔具之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将以享祭⑥。門人曰:“彼将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孔子家語·緻思第八》)

注釋: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無耳。②土型之器:瓦器。③大牢:祭祀時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④ 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類器物。⑤厚:豐厚,富貴,後一句中的“厚”為醇厚,味濃。⑥享祭:祭祀。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3處)(2分)

孔 子 之 楚 而 有 漁 者 而 獻魚 焉 孔 子 不 受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食之自謂其美 謂:

⑵如受大牢之饋 饋:

⑶孔子之楚 之:

⑷惡有受仁人之饋 惡:

3.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

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将以享祭。

4.魯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為什麼非常高興?楚人進獻的隻是一條魚,孔子為什麼卻拿來祭祀呢?根據文章内容說一說你的理解。(3分)

5.學習本文後,談一談你從中受到的啟示。(2分)

向上滑動查看答案

1.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

【解析】本題考查斷句能力。斷句時先大緻翻譯,再考慮句式,前後兩個句子都是分項對舉。

2. ⑴認為 ⑵饋贈 ⑶去,到 ⑷怎麼

3. ⑴瓦甂,是簡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為什麼如此高興呢?”

⑵于是孔子拜了兩拜接受了這條魚,讓弟子們把室内打掃幹淨,準備用它來祭祀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⑴句是兩個判斷句(1分)重點詞語“何(為什麼)”“如此(這樣)”(0.5分),句子意思的表述(0.5分);第⑵句重點詞語“再(兩次)”“受(接愛)”“享祭(祭祀)”(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

4. 送食人吃到好吃的食物,便會想到别人,有仁愛之心。孔子為他的仁愛之心所高興。獻魚人珍愛食物,不願随意浪費,與仁人君子是同一類人。孔子用這魚來祭祀,也是對仁愛之人的尊重。

【解析】本題考查内容理解。要結合文章内容作答,由“以其食厚而我思”,可知是“有仁愛之心”;由孔子最後的解釋“吾聞諸,惜其腐,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可知用魚來祭祀,也是對仁愛之人的尊重。

5. 在生活中我們面對他人的善意和仁愛要懂得珍惜,要有一顆感恩之心。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解答時要結合短文分析。孔子得“瓦鬲煮食”後的“喜”和得到魚後的“祭祀”,可知。

譯文

魯國有一位非常節儉的人,用陶制的炊具做了飯,自己吃了以後認為飯的味道很美,便裝到了一個盛羹的瓦器裡,特意獻給孔夫子嘗嘗。夫子接受以後,顯得很高興,就像接受了三牲的饋贈一樣。子路問道:“瓦甂,是簡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為什麼如此高興呢?”孔子說:“善于進谏的人常會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會想起父母。我不是因為饋贈的食物豐厚,是因為他吃到好東西就想到我啊!”孔子去楚國,有一位捕魚的人,送來一條魚,孔子不肯接受。捕魚的人說:“天熱集市又遠,沒有地方去賣啊,想到如果把它丢在荒穢的地方,還不如把它送給君子,因此我才敢來送給您啊。”于是孔子拜了兩拜接受了這條魚,讓弟子們把室内打掃幹淨,準備用它來祭祀。弟子問到:“捕魚的人打算把它丢棄,而夫子您卻用它來做祭品,為什麼呢?”孔子說:“我聽說,愛惜食物不願它腐壞,想要把食物施與别人,這與心存仁愛的人是一樣的。如此,哪有受到仁愛之人的饋贈,卻不拿去祭祀祖宗神靈呢?”

(二)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4分)

餘十一二歲時,聞從叔燦若公言:裡有齊某者,以罪戍黑龍江,殁數年矣。其子稍長,欲歸其骨,而貧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憂。

一日,偶得豆數升,乃屑以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詐為賣藥者以往,姑以绐1取數文錢供口食耳。乃沿途買其藥者,雖危症亦立愈。轉相告語,頗得善價,競藉是達戍所,得父骨以箧負歸。歸途于窩集遇三盜,急棄其資斧,負箧奔。盜追及,開箧見骨,怪問其故,涕泣陳述,共憫而釋之,轉贈以金。方拜謝間,一盜忽擗砞2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數千裡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傑,顧及不能耶?諸君好住,吾今往肅州矣。”語訖,揮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終不反顧。蓋所感者深矣。

(紀昀《阋微草堂筆記》)

注釋:1绐dài欺哄。2擗砞:捶胸頓足。

1.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劃一處)(2分)

姑 以 绐 取 數 文 錢 供 口 食 耳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欲歸其骨 微斯人,吾誰與歸

B.盜追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C.怪問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D.終不反顧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乃沿途買其藥者,雖危症亦立愈。

(2)蓋所感者深矣。

4.姓齊的兒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回答。(3分)

5.文中寫一個強盜頓足大哭返家的事情有何作用?(2分)

答案

1.姑以绐取數文錢/供口食耳

【解析】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語句。先翻譯語句“姑且用這種藥哄騙幾文錢,來供自己糊口罷了”然後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劃分停頓,這樣斷句就比較容易些。最後,還要注意題目後面括号裡“劃一處”的要求,确保斷句的數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這道題考查辨别文言實詞解釋正誤的能力。完成此題,應先初步了解語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還要回顧所學知識,明确課内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然後再逐項辨别“加點詞意思”,從而發現錯誤。如,選項A,應分别解釋為“回家”、“歸依”;選項B,應分别解釋為“到”、“比得上”;選項C,應分别解釋為“原因”、“所以”;選項D,應解釋為“同‘返’,返回。”。由此,可确定“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3.(1)沿途中凡買他這藥丸吃的人,即使是危急不治之症,吃了就好。(2)這是被齊某之子的行為深深感動的結果呵。

【解析】這道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此題,先通讀語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詞語,如(1)句“者”、“雖”;(2)句“蓋”等。翻譯時,采用直譯的方式逐字展開,然後讀讀語句予以調整、删減、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語句通順。

4.孝順、有毅力、狡詐。

【解析】這道題考查理解與分析人物特點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姓齊的兒子所做的事情“欲歸其骨”,并且“殁數年”才得以實現。另外,“詐為賣藥者以往”的做法不可忽略。因此,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概括,這樣才能全面。有的同學因平時概括人物特點多是優點,因此沒有關注存在的缺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5.運用襯托的手法,從側面表現姓齊的兒子有孝心。

【解析】這道題考查理解寫作手法的能力。文章主要寫“姓齊的兒子”,而“一個強盜頓足大哭返家”是發生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後,由此可辨别出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這樣,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姓齊的兒子”及其特點,即可領會“有何作用”。

譯文

我十一、二歲時,聽堂叔燦若公說:老家有個姓齊的人,因犯了罪,被罰往黑龍江戍守邊關,已經死在那裡幾年了。他的兒子長大後,想把父親的遺骨遷回老家,可家境貧寒,不能如願,為此,他終日憂愁不已。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幾升豆子,于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把豆子研成細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層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藥丸。然後,他帶着假藥丸,謊稱賣藥的奔赴黑龍江,一路上,就靠騙幾文錢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藥的,即便是重病也會立即痊愈。于是人們争相轉告,使他的藥賣出了好價,終于,他靠着賣藥的錢到達了戍地,找到了父親的遺骨,用一個匣子裝好,然後背着匣子踏上歸程。歸途中,他在叢林裡碰上了三個強盜,慌忙之中,丢棄了錢财,隻背着骨匣奔跑。強盜以為匣子裡裝有寶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開匣子見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強盜聽後,深受感動,不僅退回他的财物,還贈了他一些銀錢。他急忙拜謝。忽然,一個強盜頓足大哭道:“這人如此孱弱,尚能曆盡艱辛,到千裡之外尋找父親的遺骨。我這個堂堂男子漢,自命英雄豪傑,反而做不到哇,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肅去收父親的遺骨了。”說完,他揮了揮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夥呼喊他,請他回家與妻子告别,他連頭也沒回。這是被齊某之子的行為深深感動的結果呵。

諷谏勸喻類

(三)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6分)

賄賂失人心

北郭①氏之老卒僮仆争政,室壞不修且壓,乃召工謀之。請粟,曰:“未間,女姑自食。”役人告饑,莅事者弗白而求賄,弗與,卒不白。于是衆工皆憊恚②,執斧鑿而坐。會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兩庑既圮③次及于其堂。乃用④其人之言,出粟具饔饩⑤以集工曰:“惟所欲而與,弗靳⑥。”工人至,視其室不可支,則皆辭。其一曰:“向也吾饑,請粟而弗得,令吾飽矣。”其二曰:“子之饔餲⑦矣,弗可食矣。”其三曰:“子之室腐矣,吾無所用其力矣。”則相率而逝,室遂不葺⑧以圮。

郁離子曰:“北郭氏之先,以信義得人力,緻富甲天下,至其後世,一室不保,何其忽也!家政不修權歸下隸,賄賂公行,以失人心,非不幸矣。”

(選自《郁離子》)

注釋:①北郭:姓氏。②憊恚(bèihui):疲憊,怨恨。③圮(pǐ):倒塌。④用:這裡是采納的意思。⑤饔饩(yōngxì):饔,熟食。饩,贈送。⑥靳:吝惜。⑦餲(ài):食物經久而變味。⑧葺(qi):修理房屋。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3處)(3分)

會 天 大 雨 霖 步 廊 之 柱 折 兩 庑 既 圮 次 及 于 其 堂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未間,女姑自食 女:

⑵執斧鑿而坐 執:

③向也吾饑 向:

④出粟具饔饩以集工曰 具:

3.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4分)

⑴役人告饑,莅事者弗白而求賄,弗與,卒不白。

⑵工人至,視其室不可支,則皆辭。

4. 用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北郭氏的房屋修葺的結果是: ,

導緻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2分)

5.這則寓言故事意在告訴人們什麼道理?(3分)

答案

1. 會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兩庑既圮∕次及于其堂

【解析】本題考查斷句能力。解答此種題型,先大緻翻譯,然後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

一般要有一個獨立的謂語,四個句子分别叙述了四件事,謂語分别是“雨霖”“折”“ 圮”“及”。

2. ⑴女通“汝”,你們 ②拿着 ③原先,以前 ④準備

3.⑴工匠們也都訴說家裡沒有吃的了,管事的不願替他們去禀告,反而向他們索取賄賂,他們不給,管事的就始終沒有向主人禀告。

⑵工匠們到了工地,看那房屋快要倒塌了,便都推辭起來。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⑴句是兩個判斷句(1分)重點詞語“莅事者(管事的人)”“弗(不)”“白(禀告)”“與(給)”(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第⑵句重點詞語“至(到)”“其室(那座房子)”“支(支拄,這裡指倒塌)”(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

4. 室遂不葺以圮 家政不修權歸下隸,賄賂公行,以失人心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結合原文回答。“室遂不葺以圮”意思是“房屋因不能及時修整而倒塌了”。可知是故事的結果。由結尾”非不幸矣”,可知上句“家政不修權歸下隸,賄賂公行,以失人心”房屋倒塌的真正原因。

5.一個家族、一個政權的主事者如果不精明,不能選賢用能,廉潔自律,那麼就必然毀于一旦。

【解析】本題考查寓言故事的啟示。要結合故事和結尾的寓意來回答。

向上滑動查看譯文

一個姓北郭的人家的老差役和童仆争執家政,房屋壞了,不修将要倒塌了,主家才召集工匠商量修房的事。工匠們請求先發給點糧食,主家說:“沒有時間給你們發糧食,你們暫且吃自己的糧食吧。”工匠們也都訴說家裡沒有吃的了,管事的不願替他們去禀告,反而向他們索取賄賂,他們不給,管事的就始終沒有向主人禀告。在這時工匠們都疲憊不堪,十分怨恨主家,便拿着斧鑿坐着不幹活。正趕上接連幾天下起大雨,走廊的柱子折斷了,兩側的小屋子已經倒塌了。眼看着就要危及到正房,這時主家才采納了他們的要求,先發放糧食,又準備了熟食贈送工匠們,并召集他們說:“你們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滿足,決不吝惜。”工匠們到了工地,看那房屋快要倒塌了,便都推辭起來。第一個工匠說:“先前,我們饑餓,請求給點糧食卻得不到,如今我們能吃飽了。”第二個工匠說:“你們的飯已變味了,不能吃了。”第三個工匠又說:“你們的房梁、檩木都糟爛了,我們無法修複它了。”于是就争相離去,房屋因不能及時修整而倒塌了。

郁離子說:“北郭家的祖先,曾憑信義得到大家的支持,發家緻富,聞名天下。可是,到了他的後代,一座房屋都保不住,相差有多遠啊!這是因為家政無人操持、治理,權力落入下屬,再加上公開索要賄賂,而大失人心,這不正是他的不幸麼。”

(四)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秦興師臨周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顔率②請借救于齊。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與秦,不若歸之大國。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救周,而秦兵罷。齊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複詣齊。曰:“周賴大國之義,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緻之齊?”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緻之齊?”顔率曰:“臣竊為大王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敝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選自《戰國策》,有删改)

【注】①九鼎:夏朝時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一鼎象征一州。②顔率:人名,周國謀士。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限一處)(2分)

秦 興 師 臨 周 而 求 九 鼎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用法不同的一項( )(3分)

A顔率複詣齊 及郡下,詣太守

B周君患之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C疾定所從出 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D.齊王乃止 止有剩骨

3.翻譯下面句子。(4分)

(1)齊王大悅,發師救周,而秦兵罷。

(2)寡人終何途之從而緻之齊?

4.顔率兩次到齊國的目的各是什麼?(3分)

5.簡要說說顔率是個怎樣的人。(3分)

答案

1.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解析】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語句。先翻譯語句“秦發動軍隊兵臨周索要九鼎”然後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劃分停頓,這樣斷句就比較容易些。另外,“斷句”還要注意句中的語氣詞,如“而”,表轉折,一般在其前面停頓。最後,還要注意題目後面括号裡“限一處”的要求,确保斷句的數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這道題考查辨别文言實詞解釋正誤的能力。完成此題,應先初步了解語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還要回顧所學知識,明确課内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然後再逐項辨别“加點詞語釋義”,從而發現錯誤。如,選項A,應解釋為“到……去”;選項B,應解釋為“擔心,害怕” ;選項C,應解釋為“快,趕快”;選項D,應解釋為“停止”/“隻”。

3.(1)齊王非常高興,發兵援救周,秦軍撤退。

(2)我究竟從那條路才能讓九鼎運到齊國呢?

【解析】這道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此題,先通讀語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詞語,如(1)句“悅”、“罷”;(2)句“終”、“從”、“緻”、“之”等。翻譯時,采用直譯的方式逐字展開,然後讀讀語句予以調整、删減、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語句通順。另外,要注意(2)句是反問句,要注意添加疑問詞,能夠表現出人物說話的語氣。

4.第一次:請求齊國出兵擊退秦國的進犯。第二次:回絕齊國索要九鼎的要求。

解析】這道題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完成此題,可閱讀短文,明确“顔率兩次到齊國”的語句,并且進一步明确“顔率兩次到齊國”的背景。如,第一次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顔率請借救于齊”;第二次是“齊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複詣齊。”。另外,再結合顔率對話的内容,則可明确“兩次到齊國的目的”。回答時,要分條回答,做到語言簡潔,内容明确。

5.機智、勇敢、能言善辯、足智多謀。

【解析】這道題考查分析人物特點的能力。閱讀短文,首先要明确顔率所做的事情,如“顔率兩次到齊國”;所說的話,如“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與秦,不若歸之大國。願大王圖之”;事情的結果,如“而秦兵罷”。這樣,結合具體内容,才能概括出顔率鮮明的特點。總之,完成此類試題,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句,明确人物的言、行、事等。

譯文

秦發動軍隊兵臨周索要九鼎(國寶),周君為此感到擔憂。顔率請求到齊國借兵援救。(顔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秦王暴虐無道,想發動軍隊兵臨周索要九鼎。(我們君臣商量),(與其把九鼎)給秦國,不如将九鼎送給貴國。希望大王考慮這件事。”齊王非常高興,發兵援救周,秦軍撤退。齊(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為此感到擔憂。顔率又去齊國,(對齊王)說:“東依靠貴國的義舉(君臣得以平安),願意獻上九鼎,不知貴國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回齊國?”齊王說:“我準備向梁借道。”顔率說:“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國寶,時間已經很久了。九鼎如果進入梁,一定無法運出。”齊王說:“人準備向楚國借道。”(顔率)回答說:“不可以(借道楚)。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國寶,時間已經很久了。九鼎(如果)進入楚,一定無法運出”。齊王說:“我究竟從那條路才能讓九鼎運到齊國呢?”顔率說:“我私下替大王為此事擔憂。”齊王說:“您屢次來我齊國,還是不想(把九鼎)給我罷了!”顔率說:“不敢欺騙貴國,請(大王)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周的君臣聽候命令遷運九鼎。”齊王于是打消了獲取九鼎的念頭。

寫景遊記類

(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雲陽洞北小剛記

趙垣

自雲陽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樹叢生,涼樾低蔭。沿港而西,竹籬映水,古屋參差。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箨①,薔薇盛開,人語不傳。惟聞山鳥喚晴,草蛙鳴動而已。

村之側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鐘。壘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盤山。其峰蓋慶忌塔②之址也。

峰之陽不散步,下視懸崖百尺,石壁繞池,壁如玦,池如鏡,如奁③初啟然。遂徇崖而下臨水坐。坐甫定,忽有聲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聲。同遊人相顧錯愕。始知陸士雲所記小語小隐,疾語疾應,嘩然呼嘯,答響滿野,驚疑景況,語極真也。随山東折,即港之陽。土阜隆然起者為金祝④墓。其廟在港南小流水橋上。

(選自《晚清文選》,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脫殼。②慶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勝、祝威的合稱。金兵攻打杭州時,兩人和軍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敵衆,英勇就義。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讀停頓的節奏。(标兩處)(2分)

村 之 側 有 山 山 有 石 峰 如 覆 鐘。

2.下面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自雲陽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山愚公者

B得小港 得道者多助

C 下視懸崖百尺 下見小潭

D壘石其上 其真無馬耶

3.翻譯下面語句。(4分)

(1)忽有聲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聲。

(2)随山東折,即港之陽。

4.根據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蹤。(2分)

雲陽洞口→ → →金祝墓。

5.文中寫“同遊人相顧錯愕”有何作用?請簡要回答。(4分)

答案

1. 村之側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鐘。

【解析】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語句。先翻譯語句“村的旁邊有一座山,山上有座石峰如下覆的銅鐘。”然後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劃分停頓,這樣斷句就比較容易些。另外,短語中間不可停頓,如“村之側”。最後,還要注意題目後面括号裡“斷兩處”,确保斷句的數量符合要求。

2.C

【解析】這道題考查辨别文言實詞解釋正誤的能力。完成此題,應先初步了解語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還要回顧所學知識,明确課内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然後再逐項辨别“加點詞語釋義”,從而發現錯誤。如,選項A,分别解釋為“向北”、“北面”;選項B,分别解釋為“發現”、 “施行”;選項C,解釋為“向下”;選項D,分别解釋為“聽到”、“傳聞”。由此,可确定“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3.(1)忽然有聲音從牆壁裡出來,各像那人的聲音。

(2)随着山向東轉,就到了港口的北面。

【解析】這道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此題,先通讀語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詞語,如(1)句“肖”;(2)句“折”、“陽”等。翻譯時,采用直譯的方式逐字展開,然後讀讀語句予以調整、删減、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語句通順。

4.小港、棋盤山

【解析】這道題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完成此題,首先要閱讀短文,明确叙寫“雲陽洞口”、“金祝墓”所在的語段,從而确定橫線對應的語段。另外,根據“雲陽洞口”、“金祝墓”可知橫線上要填寫的内容應為表示地點的詞語。這樣,可在明确的語段内找出表示地點的詞語,同時符合二個的數量即可。

5.寫出遊人驚愕的表情,是側面描寫,襯托“有聲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聲”現象的神奇,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驚喜之情。

【解析】這道題考查理解寫作方法的能力。閱讀短文,明确“同遊人相顧錯愕”的原因是“坐甫定,忽有聲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聲”,由此可以确定文章運用的是側面描寫。結合内容,分析描寫作用,突出自然的神奇;同時,還可結合作者的情感加以分析,這樣才顯得比較全面。

譯文

從雲陽洞口向北走四十步,發現小港口。港口的上面芳樹叢生,樾低樹蔭涼。沿港向西,竹籬笆映水,古代房屋參差不齊。當時疏雨剛過,新筍脫殼,薔薇盛開,人們不說話。隻聽見鳥兒叫晴,草蛙鳴動罷了。

村的旁邊有一座山,山上有座石峰如下覆的銅鐘。他的上壘石,好像放着棋盤的樣子,俗名棋盤山。此峰就是慶忌塔的地址啊

峰的南面不散散步,下面看看懸崖百尺,石壁環繞池,牆壁像塊,池如鏡,如盒。于是從山崖下,在水邊坐。剛坐下來,忽然有聲音從牆壁裡出來,各像那人的聲音。同遊人互相驚愕。才知道陸士說所記小說小隐藏,病人對疾病應,嘩然呼嘯,答響滿野,驚疑景況,對極真的。随着山向東轉,就到了港口的北面。土阜隆起的地方是金祝墓。

求知好學類

(六)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6分)

李行簡,字易從,同州馮翊人。家貧,刻志于學,讀《六經》每至夜分,寒暑不易。又聚木葉學書,筆法遒勁。與裡中富人楊士元同學,既而同時中進士第,士元資遺行簡,謝不取。起家隴州司理參軍,徙彭州軍事推官①。

陵州富民陳子美父死,繼母詐為父書逐出之,累訴不得直,轉運使檄行簡劾②正其獄。改秘書省著作郎,再遷太常博士,知坊州。禦史中丞王嗣宗薦為監察禦史,王旦數稱其才,真宗雅亦知之,再遷侍禦史。

陝西旱蝗,命往安撫,發倉粟救乏絕,又蠲耀州積年逋租③。還,擢龍圖閣待制,曆尚書刑部郎中。帝數幸龍圖閣,命講《周易》。

(節選自《宋史·列傳·卷六十》)

注釋:①推官:掌治刑獄。②劾:定罪,判決。③蠲:清除,疏通。逋租:欠租。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标畫出句中停頓。(标2處)(2分)

既 而 同 時 中 進 士 第。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又聚木葉學書 書:

⑵士元資遺行簡 遺:

⑶轉運使檄行簡劾正其獄 獄:

⑷數幸龍圖閣 幸:

3.翻譯句子。(4分)

⑴讀《六經》每至夜分,寒暑不易。

⑵再遷太常博士,知坊州。

4.文中寫了李行簡幾件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3分)

5.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句子,說一說其作用。(3分)

答案

1. 既而∕同時中∕進士第。

【解析】本題考查朗讀節奏。有一個根本原則,那就别把句子讀破了,一般為句子成分之間停頓。“既而”是時間狀語;“同時中”是謂語;“進士第”是賓語。

2.⑴書法 ⑵贈送 ⑶案件 ⑷親臨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⑴根據語境可推知;⑵重點實詞 ⑶重點實詞 ⑷重點實詞。

3.⑴李行簡研讀《六經》每次都到半夜,無論天氣嚴寒或是酷暑從未改變過

⑵李行簡再次升遷任太常博士,掌管坊州。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⑴句“至(到)”“夜分(半夜)“易(改變)”(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補出句子的主語“李行簡”(1分)。第⑵句重點詞語“遷(調動官職,這裡是升遷)”“再(再次)”“知(掌管)”(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補出句子的主語“李行簡”(1分)。

4.苦讀學書;謝絕同學送給的财物;審明“累訴不得直”的案件;去陝西赈災;為皇帝講解《周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能力。先對文章分層,然後逐層概括,概括事時用“誰 事”的格式。

5.句子:王旦數稱其才,真宗雅亦知之。作用:對李行簡進行評價,突出其優秀品質。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寫法用作用。“側面描寫”是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故寫王旦和真宗屬于側面描寫。

譯文

李行簡,字易從,同州馮翊人(今陝西渭南市大荔縣人)。家境貧寒,但是非常刻苦并且立志于自己的學問。李行簡研讀《六經》每次都到半夜,無論天氣嚴寒或是酷暑從未改變過。又聚集樹葉來學習書法,筆法可謂是遒勁有力。與裡中富人楊士元一同學習,不久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同時考中,楊士元送給李行簡财物,他都謝絕不接受。最初任隴州司理參軍一職,後又調動官職任彭州軍事推官一職。

陵州的富民陳子美的父親去世了,他的繼母僞造了其父親的一封信把他逐出家門,陳子美屢次上訴不能審明案情。轉運使把案件移交給李行簡判決糾正。又改任秘書省著作郎一職,再次升遷任太常博士,掌管坊州。禦史中丞王嗣宗薦李行簡任監察禦史,宰相王旦多次稱贊他的才華,宋真宗平素也了解他的才能。李行簡再升遷為侍禦史。

陝西發生旱災蝗災,朝廷命李行簡前去赈災安撫,開倉發放粟米救濟缺糧的百姓,又清除,疏通耀州多年的欠租。返回朝廷後,提拔為圖閣待制,曆任尚書和刑部郎中。皇上多次親臨龍圖閣,讓李行簡講解《周易》。

(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精騎集》序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辄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①飲者遊,旬朔之間②,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③,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④,掩卷茫然,辄複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⑤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幹條,勒為若幹卷,題曰《精騎集》雲。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注釋】①滑稽:诙諧戲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間: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懲艾:懲戒。④尋繹數終:從頭到尾翻尋幾次。⑤搴:讀qiān。

1.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劃一處)(2分)

少 而 不 勤 無 知 之 何 矣。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頗發憤自懲艾 自三峽七百裡

B.而聰明衰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心善其說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

D.比讀《齊史》 天涯若比鄰

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予少時讀書,一見辄能誦。

(2)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4.作者編寫《精騎集》的原因是什麼?請用文中語句回答。(3分)

5.作者總結出哪些讀書教訓?對你有何啟發?(3分)

答案

1.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

【解析】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語句。先翻譯語句“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由此可明确語句包括“少而不勤”“無知之何”二部分内容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劃分停頓,這樣斷句就比較容易些。最後,還要注意題目後面括号裡“劃一處”的要求,确保斷句的數量符合要求。

2.B

【解析】這道題考查辨别文言實詞解釋正誤的能力。完成此題,應先初步了解語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還要回顧所學知識,明确課内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然後再逐項辨别“加點詞意思”,從而發現錯誤。如,選項A,應分别解釋為“自己”、“從”;選項B,應解釋為“衰退”;選項C,應分别解釋為“贊同”、“善于”;選項D,應分别解釋為“等到”、“靠近”。由此,可确定“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3.(1)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2)所以, 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

【解析】這道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此題,先通讀語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詞語,如(1)句“辄”;(2)句“雖”、“而”、“廢”等。翻譯時,采用直譯的方式逐字展開,然後讀讀語句予以調整、删減、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語句通順。

4.比讀《齊史》,見孫搴⑥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

【解析】這道題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閱讀短文,找到含“《精騎集》”的語句“題曰《精騎集》雲”,由此向前即可找到相關語句。但答題要精确,有的同學将“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幹條,勒為若幹卷”作為答案或答案一部分。前者是錯誤的,後者是偏頗的。這個句子是編寫《精騎集》的方法,而不是原因。

5.讀書教訓:年輕時不勤奮、成年後善忘

啟發:我們應該趁着年輕勤奮學習,多掌握知識,荒廢大好時光,隻會讓自己後悔遺憾。

【解析】這道題考查概括内容與語言表達的能力。“作者總結出哪些讀書教訓?”,應明确題意,找出語段後總結性的相關語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特别文章最後的總結性語句“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由此即可明确“讀書教訓”。“對你有何啟發”,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抓住“年輕時不勤奮”展開回答,但不能結合“成年後善忘”回答。總之,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簡要回答。

譯文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 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後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複 推敲幾遍,合上書還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

嗨!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 史》,看到孫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 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後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八)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①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孟塗文集》

【注釋】①奚:何,怎麼樣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2分)

(1)非問無以廣識

(2)而或不達于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2)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3.作者引用儒家經典中的話“就有道而正” 的目的是什麼?(2分)

4.作者說:“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你對這一主張有什麼看法?請結合你的體會簡要談談。(2分)

答案

1. 【答案】 (1) 擴大,增加 (2) 有時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虛詞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考生要根據課内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确認詞義。“非問無以廣識 ”中的“廣”可以聯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請廣于君”的“廣”,解釋為“擴大,增加”;“而或不達于事”中“或”可聯系《嶽陽樓記》中“而或長煙一空 ”的“ 或”,解釋為“ 有時”。

2. 【答案】(1) 比自己賢能的人,向他詢問來解除心中的疑惑,這就是所說的“到有學識的人那裡去判定是非”。

(2) 這就是所說的互相诘問,詳細的詢問,明确的辨析。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具體語境中,先要疏通全文,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是否屬于特殊句式,運用“留”“删”“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原意不能改變,關鍵字詞要譯準确,并按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将内容進行适當調整,做到字通句順。

句中的重點詞有:賢:賢能,賢德。于:比,置于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 破:解除;就 :靠近,到。有道:指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正:匡正、端正。

句中的重點詞有:交相問難(nàn):互相诘問;難:駁诘。交相:相互,審:詳細, 明:明确。 還要注意判斷句式,“……(者),……也”翻譯作:“……是……”。

3. 【答案】作為道理論據,以此證明“問”的必要性, 從中看出“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一環。 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論證方法及作用的理解 。選文截取了兩個段落,第一段: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觀點,接着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問。第二段先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作者分兩方面論述:①說明三種問的人(賢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獲;②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後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4. 【答案】這一觀點是正确的。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也都會有比别人擅長的一面,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也許在很多方面他不如你,但是總有一點比你強,去向不如你的人學會學到很多東西的,孔子說的“不恥下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發問,哪怕僅能求得一點正确的意見,對于自己也是一種提高。

【解析】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考查的是對作者觀點的看法。要求考生對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考生回答隻要符合題意表述清楚即可。

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歡詢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就沒有辦法發現疑問,不詢問就沒有辦法增加知識。喜歡學習卻不勤于詢問,并不是真正喜歡學習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時不能運用在事理上,認識其中大的(道理)了,但有時不了解其中的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詢問,還能怎麼解決呢??

比自己賢能的人,向他詢問來解除心中的疑惑,這就是所說的“到有學識的人那裡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詢問來求得有所收獲,這就是所說“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 知識多向知識少(的人)問”。 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詢問借此共同研究,這就是所說的互相诘問,詳細的詢問,明确的辨析。

人物傳記類

(九)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6分)

彭脩字子陽,會稽毘陵人也。年十五時,父為郡吏,得休,與脩俱歸,道為盜所劫。脩困迫,乃拔佩刀前持盜帥曰:“父辱子死,卿不顧死邪?”盜相謂曰:“此童子義士也,不宜逼之。”遂辭謝而去。鄉黨稱其名。

後仕郡為功曹。時,西部都尉宰祐行太守事,以微過收吳縣獄吏,将殺之。主簿①鐘離意争谏甚切,祐怒,使收縛意,欲案之,掾史②莫敢谏。脩排閣直入,拜于庭,曰:“明府③發雷霆于主薄,請聞其過。”祐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脩因拜曰:“昔任座④面折文侯,朱雲⑤攀毀欄檻,自非賢君,焉得忠臣?今慶明府為賢君,主簿為忠臣。”祐遂原意罰,贳⑥獄吏罪。

後州辟從事。時,賊張子林等數百人作亂,郡言州,請脩守吳令。脩與太守俱出讨賊,賊望見車馬,競交射之,飛矢雨集。脩障扞⑦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賊素聞其恩信,即殺弩中脩者,餘悉降散。言曰:“自為彭君故降,不為太守服也。

(選自《後漢書·獨行列傳》)

【注釋】①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②掾史:官名。 漢以後中央及各州縣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長官自行辟舉。③明府:即“明府君”的略稱。漢代對太守的尊稱。④任座(生卒年不詳),戰國初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的謀士。⑤朱雲:漢成帝時,朱雲進谏攻擊丞相張禹為佞臣,帝怒,欲斬之,他死抱殿檻,結果殿檻被折斷。⑥贳(shì):赦免。⑦扞(hàn):是“捍”的古字,這裡是保護,保衛的意思。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标3處)(3分)

受 教 三 日 初 不 奉 行 廢 命 不 忠 豈 非 過 邪

2. 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父辱子死 辱:

⑵以微過收吳縣獄吏 收:

⑶焉得忠臣 焉:

⑷飛矢雨集 雨: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⑴此童子義士也,不宜逼之。

⑵脩障扞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

4. 代理太守宰祐為什麼赦免鐘離意和吳縣獄吏?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5.結合文章内容,分析結尾處畫波浪線句子的作用。(3分)

答案

1. 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先大緻翻譯,抓住虛詞和句式特點,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受教”和“奉行”“ 廢命不忠”為三件事;注意句首虛詞“豈”,在其前斷開。

2. ⑴受屈辱 ⑵逮捕,拘押 ⑶怎麼 ⑷像雨點那樣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⑴為形容詞用作動詞; ⑵常用的重點實詞,根據語境可推知句中意思。 ⑶常見詞語。 ⑷名詞用作動詞。

3.⑴ 這個小孩子是義士,不應當逼迫他。

⑵ 彭脩用身子掩蔽保護太守,被流矢射死,而太守得以保全。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⑴句“童子(小孩子)”“宜(應當)”“逼(逼迫)”“之(代詞,譯為他)”(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此童子義士也”是判斷句(1分)。

第⑵句重點詞語“障扞(掩蔽保護)”“為……所(表被動)”“得全(得以保全)”(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

4認識到主簿鐘離之所以敢進谏一是自己判罰有誤,二是自己是賢明的官吏,所以接受了彭脩的勸谏。

【解析】此題考内容理解。先打到原文,再概括為自己的語言。原文是彭脩說的話“昔任座面折文侯,朱雲攀毀欄檻,自非賢君,焉得忠臣?今慶明府為賢君,主簿為忠臣。”這句話打動了太守宰祐。再結全内空變為自己的語言。

5.這是側面描寫,說明是彭脩的行為感化了賊人,并通過賊人的行為和語言,突出了彭脩“仁義”“勇敢”的高尚品德。

【解析】考查文章的寫法。文章寫法主要有——對比、襯托、象征、托物言志、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 、欲揚先抑、情景交融、卒章顯志等。

譯文

彭脩傳,彭脩字子陽,會稽毗陵人。十五歲時,父親任郡吏,假日,彭脩與父親一道回家,在路上被盜賊所劫持,彭脩在困迫之際,拔佩刀抓住強盜頭目說:“父親受辱,兒子不活,你不怕死嗎?”盜互相喊道:“這個小孩子是義士,不要逼迫他。”因向他表示對不起,相率走了。鄉裡的人都稱贊他的名聲。

後來到郡裡做功曹,當時,西部都尉宰祐代理太守,因為很小的過失逮捕了吳縣監獄的官員,準備殺掉他,主簿鐘離意極力勸阻,宰祐大怒,要人捆了鐘離意,要治他的罪,佑吏們沒有人敢說話。彭脩推門直接進去,拜倒在大堂上說:“您對主薄發雷霆般的大火,請您說說他的罪過。”宰祐說:“他接到教令三天,起初不執行命令,這是對上司不忠誠,難道不是罪過嗎?”彭脩于是行拜禮說:“從前任座當面指出文侯的過失,朱雲用手拉斷了大殿的欄杆,要不是有賢明的君主,哪裡會出現忠臣?現在高興的是明府你為賢明的太守,主簿是忠臣。”宰祐于是赦免了鐘離意的責罰,原諒了監獄官員的罪責。

後來州征為從事。這時,賊張子林等幾百人作亂,郡裡向州裡打報告,請用彭脩為吳縣令。彭脩與太守同去讨賊,賊望見太守、彭脩的車馬,争着射擊,飛矢如落雨一般。彭脩用身子掩蔽太守,被流矢射死,而太守得到保全。賊平日聽說了彭脩的恩信,因殺了用弩射死彭脩的那個人,其餘的賊有的投了降,有的逃散了。說:“我們是為了彭君而降,不是為太守所服啊。”

(十)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公孫儀1相魯而嗜魚,一國盡争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2受魚,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緻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1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遷就他人。

1.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劃一處)(2分)

此 明 夫 恃 人 不 如 自 恃 也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記》)

B故不受也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C一國盡争買魚而獻之 長跪而謝之(《唐雎不辱使命》)

D則免于相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陋室銘》)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一國盡争買魚而獻之。

(2)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

4.公孫儀認為“恃人不如自恃”,給出的正面理由是什麼?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3分)

5.公孫儀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回答。(3分)

答案

1.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解析】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這道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節奏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語句。先翻譯語句“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然後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劃分停頓,這樣斷句就比較容易些。另外,“斷句”還要注意句中的語氣詞,如“夫”,發語詞,表議論,一般在其前面停頓。最後,還要注意題目後面括号裡“劃一處”的要求,确保斷句的數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這道題考查辨别文言實詞解釋正誤的能力。完成此題,應先初步了解語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還要回顧所學知識,明确課内加點實詞的意思或用法。然後再逐項辨别“加點詞意思”,從而發現錯誤。如,選項A,應分别解釋為“做宰相”、“相互”;選項B,應分别解釋為“所以,因此”“原來的樣子”;選項C,應分别解釋為“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修飾”;選項D,應分别解釋為“就”。由此,可确定“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3.(1)全國都的人都争相買魚來獻給他。

(2)盡管(我)愛吃魚,我就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

【解析】這道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此題,先通讀語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詞語,如(1)句“盡”、“争”;(2)句“雖”、“長””等。翻譯時,采用直譯的方式逐字展開,然後讀讀語句予以調整、删減、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語句通順。

4.不收别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雖然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

【解析】這道題考查領會文章内容的能力。閱讀短文,找到“恃人不如自恃”的語句,從而明确“給出的正面理由”是“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緻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值得注意的是,要從“正面”給出理由。如“枉于法則免于相”,應從正面給出“就會繼續做宰相”。這樣,才符合題目要求。另外,要明确“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的要求。

5.廉潔、理智、守法

【解析】這道題考查概括人物特點的能力。閱讀短文,明确公儀子主要的事情是“不受”他人的“魚”,結合他的身份,則比較容易概括其特點。另外,還可結合公儀子闡述“不受”所說的話,在明确“理由”的同時,體會人物的特點。一事、一言,充分體現出公儀子的特點。

譯文

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歡吃魚,全國的人都争相着買魚來獻給他,公孫儀先生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别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臉色;有遷就他們的臉色,就會歪曲和破壞法律;歪曲和破壞法律我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别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我)愛吃魚,我就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