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派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張菁書
7日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七夕節,因傳說這天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而被賦予了浪漫的色彩。不過,對于15歲(虛歲)的潮汕孩子來說,是極具潮汕特色的成人禮俗“出花園”的“主角”就非他們莫屬了。據悉,作為潮汕地區獨特的成人禮民俗,“出花園”就意味着孩子真正踏出了天真爛漫的童年花園,告别天真爛漫的童年,進入成年階段,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特殊成人禮
身穿紅衣、腳着紅屐、口咬雞頭……說起“出花園”的傳統禮俗,老一輩潮汕人如數家珍。據介紹,按照傳統習俗,參加成人禮的潮汕孩子需在浸泡了芙蓉花、石榴花、仙草、狀元竹等12種植物的“鮮花水”中沐浴,沐浴後紮上紅肚兜,再身穿紅衣,腳踏紅木屐,這“紅色三件套”也大有講究,須由外婆家出錢置辦,紅肚兜裡要放置12顆桂圓和一束春草,象征小孩一生平安、幸福。
特殊成年人極具儀式感
穿戴整齊後,少年少女們要拜别床腳下的公婆神,然後扔掉香爐碗,吃甜菜湯圓和象征長壽的面條等。在“出花園”這一天,潮汕地區有适齡孩子的家庭都會有隆重的祭神儀式,在拜祭結束後以雞宴客——必須要有一隻公雞和其他11道菜湊成12道菜品。宴席的主角是“出花園”的潮汕少年少女,需坐上正位、咬雞頭,寓意獨占鳌頭,長大後出人頭地,而其餘菜品也要由“出花園”的主角來“剪彩”——隻有他舉筷後其他人才能吃。
總的來說,潮汕地區這種獨特的成人禮可以分為“沐浴更衣”和“大快朵頤”兩個部分。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潮汕地區的“出花園”雖然一直廣為流傳,但其部分儀式已經非常簡化了,同時亦增添了許多新時代的元素,而其中倡導青少年有責任有擔當,引導其積極向上、成長成才的内涵,仍為人們傳承與發揚。
特殊成人禮極具儀式感
那麼,這項獨特的“出花園”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
據潮汕相關民俗資料記載,舊時潮汕地區的父母為求得子女平安,都會把孩子托給“花公花母”保護,因此又稱孩子為“花仔”,這是“出花園”一詞的由來。而“出花園”咬雞頭、穿紅屐的習俗則來源于潮州狀元林大欽的故事。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少時家境貧困,隻能穿紅木屐,又因巧對對聯得到一隻公雞,父母于是把公雞煮熟後砍下雞頭獎勵給林大欽吃,以寄望他在今後的科考中能獨占鳌頭,後來果然高中狀元。後來人們競相仿效,代代相傳,成為“出花園”的習俗。
因此“出花園”這項傳統民俗活動,在潮汕地區也被認為是父母對孩子成長成才的一種寄望,啟迪孩子以林大欽為榜樣,學習其刻苦學習、勤儉樸實的品質。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魏琴 樊美玲
實習生 | 黃绮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