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歌,是你從小聽到大卻怎麼也聽不膩的?有哪些歌,是從你父母輩、平輩到後輩都信手拈來的?有哪些歌,可以被稱作“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它的”?
1981年的今天,張艾嘉發行了她加盟滾石音樂的第一張專輯《童年》,專輯同名曲《童年》由此開始,在一輩又一輩人的童年中,悠悠地流轉了41年。
1981年,已是張艾嘉踏入影圈的第九年,與林鳳嬌、秦漢等人合作的《碧雲天》曾助她拿下金馬最佳女配,和林青霞合作的古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也打造出了一對國民級的CP。
處于事業上升期的張艾嘉在這年再斬佳績,她在柯俊雄執導的電影《我的爺爺》中扮演倒黴的兒媳婦徐怡貞,全劇沒有言情、青春或喜劇為賣點,靠着演員的發揮撐起了複雜的劇本,讓張艾嘉一躍成為金馬影後。
演而優則唱,在《童年》之前,張艾嘉已經發行了四張音樂專輯《别說再見》《含淚向你說》《惜别》《也許》。雖然總被冠以“唱功平平”的評價,但她歌聲中真摯的情感、難能可貴的經曆,都為音樂賦予了一層故事感。
為她創作過《忙與盲》、《愛的代價》的李宗盛,就說他“雖然不甚專業,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是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
與張艾嘉的赫赫名聲相比,這個時期的羅大佑,雖已涉足音樂創作,卻不過是剛剛從醫藥學院畢業,取得醫師執照的音樂圈新人。
《童年》是羅大佑繼《閃亮的日子》後第二次與張艾嘉合作,也是第一次以制作人的身份制作的唱片,一年後他才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
初出茅廬的才子,叱咤影壇的佳人,再度聯手已有一定的默契,但誰也想不到這張《童年》會完全改寫兩個人的音樂生涯,并在未來跻身中國台灣百佳唱片第20名,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在《童年》這張專輯裡的張艾嘉,唱着一個成年人對童年往事和成長曆程的追索和感懷,她不加修飾的嗓音和自然流露的縷縷溫馨,将每一個人的兒時記憶都唱得暖融融的。
專輯同名曲《童年》寫于羅大佑的大學時光,前後總共花了三年時間,在大學畢業前一年的1979年才寫完;在創作過程中,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如何精确地讓歌詞和旋律密合,而同時又不失去口語的質感。
除了輕快的旋律,羅大佑詩意的歌詞将每個人的童年記憶刻進了歌聲中——池塘邊的知了、老師的粉筆、零食和漫畫、隔壁班的男孩,甚至還有60年代中國台灣風靡一時的漫畫《諸葛四郎》……
而說到《光陰的故事》,這首同樣叙述着時光的歌,卻帶了些感懷與憂傷。光陰變幻、四季更替,成長的同時我們難免迷惘,忍不住回望那“流水它帶走的光陰的故事”。
借由「光陰的故事」這一概念,1982年四位中國台灣導演聯合執導的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正式上映,由張艾嘉等人擔綱主演,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
很多人聽過蘇芮的《是否》,但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同樣是張艾嘉原唱,并收錄在《童年》之中。不同于蘇芮大姐大式的高亢有力,張艾嘉更似一個憂郁的傷感女子,款款唱着自己的心事。
後來羅大佑重新修改了歌詞,成就了蘇芮版的《是否》,這一版本收錄在《搭錯車 電影原聲大碟》中,而電影《搭錯車》不僅由羅大佑擔綱音樂主創之一,更是作為香港新藝城電影台灣分公司的總監張艾嘉一手策劃的作品。
除此之外,專輯中《四季》、《流水》、《春望》、《大家一起來》等曲目,都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展現了張艾嘉包含情感的聲音特點。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張專輯,那便是隻有五句歌詞的《流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