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22:06:4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時期。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1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被古人稱為六氣。六氣的運動變化稱之為六化 ,決定了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即春風、夏暑(火)、秋燥、冬寒、長夏濕。機體通過自身的調節,對六氣有一定的适應能力,一般不會使人體發病。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如六氣的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如急驟冷、 暴熱 等),機體不能适應,可導緻疾病的發生;或當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乘虛而入,導緻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便稱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為“ 六邪 ”。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2

六淫傷人,由表人裡,損及髒腑,則易緻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髒腑功能失調,則又易感六淫之邪。

要了解“六淫”之邪,先得了解古人是如何認識并造出“風、寒、暑、濕、燥、火”這六個漢字的。

“風”的本義為高冠修尾的鳳鳥

風,《說文》以為形聲字。從蟲,凡聲。按甲骨文假鳳為風,本為象形字,本義為高冠修尾的鳳鳥,如字形1。 後加凡為聲,且增畫鳳尾之珠毛紋飾,如字形2。金文将鳳尾紋飾與鳳體分離,并移置聲符“凡”之下,如字形3(薛尚功《曆代鐘鼎彜器款識》卷十南宮中鼎二“風”字作“圖D”,鼎三作“圖A”,皆有訛,但兩相比勘,可知其左作古“鳳”字,其右作“圖B”形)。此字形右旁之“圖B”,為後代風字之濫觞。三個珠毛尾飾省其二,則作“圖C”,再省尾飾之下部,則成《說文》古文的寫法,如字形4;若省尾飾的上部,則成楚帛書的寫法,如字形5。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3

字形4和字形5 “凡”字右邊旁出一筆,是戰國楚文字的特殊寫法,在郭店簡、包山簡中很常見。

字形5所從尾飾下部,其形如古文“蟲”字,《說文》小篆從蟲,當是因此而誤。此誤積非而成是,經過隸變逐漸發展成楷書“風(繁體)”。“風”是“風”的簡化字,中間的“×”隻是一個記号,沒有表音或表意的作用。至于字形6、7的寫法,皆“圖C”形之隸變訛體。

《說文解字》: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阊阖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 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風,八方的風。東方的風叫“明庶風”,東南的風叫“清明風”,南方的風叫“景風”,西南的風叫“涼風”,西方的叫“闾阖風”,西北的 風叫“不周風”,北方的叫“廣漠風”,東北的叫“融風”。風動蟲生。所以說蟲生八日而化。

著名文字學家李學勤認為,《說文解字》中誤認古文風從日,小篆風從蟲,故綜合兩者而為之解曰:“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這顯然是不足為據的。

由此,風字實際上經曆過漫長的演變分化過程。

“寒”本義為人躲屋内,蜷卧草上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4

寒,會意字,甲骨文已有之。“寒”的甲骨文由三個部件構成:外部是屋子的側視形( 宀 ,讀作mián);中間是人形;人周圍是四堆草形。辨形審義,字的形體含義是:人躲屋内,蜷卧草上(人的四周堆滿了草),這就把寒意表達出來了。圖中“南宮鼎”和“大克鼎”金文的“寒”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冰塊狀,更突出了天寒地凍的含義;人下增加了腳(“ 止 ”),腳是最容易感受寒冷的,所以特别誇張。後來這個字發展至小篆時,“人”下的腳被簡省掉了,室外的冰塊也變為“ 仌 ”(“ 冰 ”的古字)形了;可“屋裡睡人腳下冰”的形象還依稀看得出來。然而,經過隸變以後,“寒”字形發生了較大變化:圖中的 隸書 ,屋子變為寶蓋頭“宀”;四堆草變為“”形。卧人變為草堆下的“人”了;冰塊變為“人”下的兩點了。于是,楷書便繼承了這種形休發展為現代的“寒”字。

《說文解字》: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意思是:寒,冷氣凍人。字形采用“宀、人、茻、仌”會義,表示用草褥墊蓋,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氣冷水結冰。

“暑”本義是天熱如煮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5

暑下的“者”字,既是聲旁也是形旁,即“煮”,表示引火炊煮。暑,篆文(日)+(者,飲煮),造字本義:形容詞,天熱如煮,形容天氣灼熱。隸書将篆文字形寫成“者” 。古人認為“燠”是熱之始,“暑”是熱之極;“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

“濕”本意為浸染後挂在架上晾曬的絲品

濕,甲骨文(浸染)+(挂在曬架上的絲縷),造字本義:名詞,浸染後挂在架上晾曬的絲品。金文略去曬架形狀,并加“土”,表示将染絲曬在地上。篆文承續金文字形,有的篆文去“土”加“日”,突出“曬絲”的主題。隸書與篆文字形相同。隸書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形寫成三點水。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6

“燥”本義為物體吸收過多熱量而缺水易燃

燥右邊的“喿”,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鳥聚栖而鳴。燥,篆文(火,熱)+(喿,鳥聚栖而鳴),比喻物體吸引大量熱量。造字本義:形容詞,物體吸收過多熱量而缺水易燃。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7

說文解字》:燥,幹也。從火,喿聲。意思是:燥,幹,缺少水分。字形采用“火”作邊旁,采用“喿”作聲旁。

“火”的本意是物體燃燒時産生的光焰

火,甲骨文字形與“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騰騰熱焰。有的甲骨文簡化了兩側的焰苗,并将火堆主焰寫成“人”形,字形與篆文的“山”相似。造字本義:名詞,物體燃燒時産生的光焰。牆盤中“幽” * 字局部的“火”承續甲骨文字形。令鼎中“炎”字局部的“火”在三峰焰形的基礎上加兩點指事符号,表示熱焰周圍閃爍的星光。拍庶父簋中“庶'”字局部的“火”将三峰的焰形簡化成“人”形的一峰形狀,将表示閃爍星光的兩點指事符号寫成撇和捺,至此,“火”的字形與“山”的字形才明顯區别開來。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四點底”。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8

說文解字》: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意思是:火,可以燒毀一切的東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屬性,火光熊熊氣勢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所有與火相關的字,都采用“火” 作邊旁。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9

“六淫”與“内生五邪”

“六淫”之名首見于宋·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他說:“夫六淫者,寒暑燥濕 風熱 是也。”又說:“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内合于髒腑,為外所因。”六淫的“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六淫”亦可理解為六氣太過,或令人緻病的六氣。“六淫”之名可能是從《左傳 ·昭公元年》醫和所說的“天有六氣……淫生六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10

外感六淫屬外感病的緻病因素,稱之為外邪,而内生五邪,則是指髒腑陰陽氣血失調所産生的内風、内寒、内濕、内燥、内熱 (火)等五種病理變化。内生五邪的表現雖與風、寒、濕、燥、火等六淫緻病特點相似,但為區别于六淫之外風、外寒、 外濕 、外燥、外火(熱),故冠以“内”字,稱為“内生五邪”。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11

中醫認為:

風邪:凡具有其性開洩、善動不居的特點的外邪即為風邪。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

濕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熱向上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燥邪:凡具有幹燥收斂、肅降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火(熱)邪:凡具有炎熱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邪。

很多“病根兒”是“三伏天”落下的,俗話說,“進入小暑,上蒸下煮!”中國民間早就有三伏天冬病夏治”傳統。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12

入伏之後的注意事項

1、初伏防暑邪: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人體産熱增加,散熱減少,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

2、中伏防濕邪: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雨水增多,水氣上騰,濕氣極盛。濕性重濁、粘滞,易與熱結,濕熱交蒸,濕遏熱伏,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洩。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緻腸炎、痢疾等腹瀉。

3、末伏防燥邪:末伏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兇。由于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甯,坐卧不安,思緒雜亂。

過好“三伏天”一定還要注意防“寒邪”。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态,腠理開洩,一旦着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為什麼三伏天就上火(三伏天要防六邪)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