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仔細欣賞、玩味、學習《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時候,首先要感謝懷仁和尚:
一、他老人家經過了那樣艱苦的工作,耗時之長,工作之細膩,令人折服;
二、他為我們保存了那麼多王羲之的資料,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我們今天想了解王羲之多一些,是不可能的事;
三、懷仁大師以其慧眼選擇了王羲之那麼多精彩的字,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塌下心來,仔細欣賞,仔細研究。今天咱們挑選個字例分析,透析其中的精彩處,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分享出來,以飨讀者。
1、大
這個字寫得精彩了,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還真的需要智慧。這裡是改變了捺畫的位置和角度,改變了常規的處理方式。我麼一般寫這個字,捺的下筆是從橫與撇的交叉點處,或者附近下筆。首先是橫畫取仰勢,撇從橫的左側穿過來,而不是中間,捺變成了平的,如果寫一下,和一般的處理方法比較一下,會感到,這個捺是向右走,而不是向右下了。
2、藏
精彩處在于疏密,下面一堆筆畫,“臣”、戈勾和小撇,擠在一起,與上面寬闊的的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3、聖
處理的比較有技術含量,不是一般的思維方式可以做得到的。上面的“耳”和“口”,是上合下開的,都是傾斜的,下面的“王”也是傾斜的,那個豎化偏向左面。中間那塊空間,要寬闊些,第一橫和中間的豎離得很遠。
4、帝
首橫取仰勢,橫下面點、撇連起來成橫,這個字要注意順勢,向右下連貫順勢勢;中間部分相對比較疏。整個字比較舒展,字形較長。
5、製
上下兩部分錯位,上面長豎略向左傾斜,下面的“衣”。支點豎提向左傾斜,捺畫收筆處比較低,整個字左傾,右下外伸。如果畫個主線,應該是一條從左上向右下縱貫的大斜線。
6、宗
下面豎鈎很短,短到了超出常規感覺,臨帖時很容易把它寫長了。豎勾向左傾斜,由于這個原因整個字感覺向左傾斜,這樣處理的結果,增加了活脫的趣味。可以嘗試一下,把它寫正了,對比一下效果,還是感覺右軍的處理高明些。
7、教
左面部分向左傾斜,如果畫一條中軸線,這條線是斜的,如果寫作品,這樣的處理,是很能夠調節章法的,可以改變章法的平闆。也許有人要問,字非得要寫斜了才好看嗎?關于這一點,邱振中教授寫過一本《筆法與章法》,在裡面專門研究了古代經典作品中字的中軸線的變化,在章法處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應該說明的是,字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還是要有區别的,藝術性的強化,是有很多種技術方法的,類似于“教”的處理,便是章法藝術性的技巧之一。
8、序
這是一個練習筆勢的很好例子,每個筆畫都有程度不同的弧線,比如點,一般人是忽略的,這裡,處理的非常有内容,讀者可以仔細玩味。長撇是向右的勢。“予”的第一個小橫折,橫的角度很特殊,與“廣”的橫有一個明顯的角度,豎勾向左傾斜。
9、皇
這個字很有意思,豎畫很正,但整個字還是有向左傾斜的感覺,是因為橫的斜度比較大,這個姿勢便有了動的感覺。可以看出,在筆畫形态沒有很大變化的時候 ,組合方式,比如角度、遠近 、筆勢等,這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過,最後一橫的輕重還是要注意的。
首先說“弘”,左面的“弓”,寫的極窄,如果我們寫一個同樣的字,一對照,會感覺它窄到什麼程度。第一筆橫折,折過來後一定要向右用些力,注意那個彎。這個“弓”是上疏下密,還有,”明顯是向右傾斜的。右面的那個“口”,裡面空間是個三角形,但是外形是個方的,因為最後那個橫畫的伸出。左右兩部分離得很遠。
10、福
首點是個撇畫,它的意義是變得活了,換成點,或者短橫,都不會有這個效果。右面有明顯的傾斜,上部空間很寬闊,下面,“田”的中豎向左靠,是的左面的空間更加擠了,似乎有強化上面的寬松的效果。
11、懐
左面的心,右面那個點是有弧線的,不要忽略。右面,第一橫是仰勢,左短右長,我們一般在寫的時候不會這樣處理。線面的“衣”,橫非常斜,豎提是傾斜的。還有比較重要的是,右面中間那個小“四”,裡面的兩個小豎,變成點,右豎幾乎沒有自己的位置了。
12、仁
左部人,撇長豎短。右面兩個小橫很短,離左面的人很遠。很有空靈的感覺,如果筆畫寫長了一點點,都會有累贅的感覺。中間的大空間很誇張。
13、集
“隹”的第一橫是仰勢,那個斜的豎,會讓人初看起來很突兀,别扭。也許就是因為這麼一點點,這個字才變得不一般,活了很多。八大山人是把下面的“木”的豎勾變斜了,也很活。
再找幾個比較俏皮的字來看看。張宇翔教授講書法形式的構成要素時,說過這樣的話:“什麼叫做文人?我覺得就是這樣,不好好寫字,就是要在實用寫字裡面玩出點名堂來。”想想王羲之,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寫字很不老實!
我們看“晉”,首先給人感覺不老實的地方,是橫的角度大調角。用兩條紅虛線标示一下,上面的橫是向右上傾斜,很斜的。最後一橫,一下子拉下來,角度大變,一下子就活了。這叫有智慧,這是一招。下面那個“日”,還要搞個疏密變化,處處透出機巧。
14、将
兩個部分都傾斜,形成上合下開——反正就是不能夠老老實實寫字!
15、王
這個字有些不一般,要是不真想些辦法來,還真不容易看出什麼名堂。初一看,這個字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如果把它的外面邊緣線連起來,這個字的姿态還真是難弄,底座右移了,搞不懂王羲之是怎麼想出來的。
16、二
顯示一個斜,中軸線向左傾斜,再就是第一橫是偏向左,我們大多是偏向右來處理。
17、書
中軸線傾斜,長豎很明顯。橫畫角度變化,反差很大。第四橫的位置,要留神!處理得很特殊。末筆走勢向下。
18、蓋
極有智慧。
(1)上面兩筆的中間,與下面的“皿”的中心是對應的。
(2)中間那三個橫很不老實,向左跑出來。
(3)不僅跑出來了,還要搞個橫的角度變化。這叫招中之招,諜中諜!太厲害了。
還有個東西,必須得拿出來看看:
我們看看這幾個字的組合方式,“聞”與上面的“蓋”錯位,“蓋”有向左傾斜的感覺,“二”是向左傾斜的,與上面的字有錯位。“二儀”比較近,形成一組,這就有了字的組合方式的名堂了。換句話說,懷仁的集字,不是隻把字挑出來,弄在一起就行了,章法,他是很講究的。這就開出來,這個“集王字”,比那些個“集王字”,要講究得多。這也給我們學習書法帶來啟示,我們腦袋裡積累了很多古人的字,是不是能夠創作了呢?不一定,還要學習怎麼把它們弄在一起,有機的、很講究的弄在一起,這才有了些創作的味道。
每次研究聖教結構,都會對懷仁和尚懷有景仰之情,如果不俱慧眼,怎能夠挑選出這麼多書聖的精彩字,讓我們對着無盡的招數拍案叫絕。
19、儀
明顯是一個上合下開的處理,左面的“人”寫得極窄,豎是向右的筆勢,這要格外注意第一筆撇的角度,還要注意撇與豎的位置關系,整體向右傾斜。右面的“義”處理得很講究,從疏密上,上下松中間緊,三個小橫要非常短,非常短很重要,還要格外注意下面那個“我”提上去的位置,很高,圖中用紅線标示。最後一筆撇寫得很低。左右兩部分之間很寬綽,這個處理很有魄力。整個字不強調點畫的輕重變化,基本上是線。
20、有
撇與橫連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圈子,這個圈子,可以理解為一個模糊的三角形,當然每一條邊都是張力很強的弧線,下面的“月”,右邊的豎勾向左傾斜,為了看得更明顯,标示出一條紅線,左豎有微弱的牽絲與橫折鈎相連,兩個豎是相向筆勢。整個字是線條的感覺,輕重變化很微弱。
21、像
大的感覺是“中空”,右邊的“象”或可理解為上虛下實。有7筆是左上向右下的順勢書寫,下面的兩個小撇離得更近一些。
22、顯
因筆畫的輕重,形成了上松下緊,上面筆畫比較輕,下面的筆畫比較重。左部分“日”的橫有角度變化,下面那個橫向上傾斜的比較厲害,第一橫與第三恒成俯仰之勢。右面,那個“頁”上面的撇比較長,使得第一橫與下面的部分離得比較遠——脖子很長,也增強了上虛下實的感覺。整個左面部分有向右傾斜的感覺,兩部分一正一斜。
23、覆
左松右緊,右邊那個“複”寫的很窄。有兩塊比較大的空間,用紅圈标示出來。還要注意筆畫的俯仰向背,幾個小橫是直的,其餘都有弧線。
24、生
這個字寫得特别生動,整個字向左傾斜,上下兩個橫有明顯的角度變化,并且有明顯的俯仰之勢,整個字筆筆弧線,筆筆有勢,那個小圈,左虛右實。
25、四
這個字要特别注意“筆勢”,橫畫平仰覆,豎畫直向背,就這麼幾種。一切字的筆勢變化都在這個範圍。這個字要特别注意左右兩個豎畫,左豎向右彎曲右豎向左彎曲,兩個豎形成相向,就像人,面對面站着。歐陽詢的楷書喜歡用相背的筆勢,背對背站着。這個字的末橫是覆勢,像一條船扣着放着,這個不要忽略。帶弧線的筆畫寫起來會有順勢的感覺,比如這個字,橫折豎,寫豎時向外用力。
26、時
是這個字筆勢也很突出,左面那個“日”,整個向左彎曲。右面“寺”的兩個豎畫,也都有微弱的向左彎的勢,上面兩個橫,仰勢,寸的點,放得很低,造成中間部分很空,這就有了疏密的處理。
27、形
這個字,很講究,首先字形是略扁的,中間的距離很大,很寬闊,疏可走馬,這需要膽量,我們自己寫,很少這樣處理,為什麼?一般趨向于寫勻稱,寫老實了,大師們不喜歡老實,要用招數,創造趣味,藝術化。左面,由于那個豎的傾斜,這個傾斜很隐蔽,很不容易發現,我們有明白了,大師們不願意把招數弄得很顯眼,生怕别人不知道,這是一個“度”的把握,過了,怪;沒有招數,乏味。左面的傾斜與右面那個傾斜,形成了上開下合的結構!(又用一招)
28、潛
右面的水向左傾斜,右面由于下面那個“日”,突然間把橫的角度變平了,上面是向上傾斜的,兩點要明白,橫的角度變了,橫角度變了以後,這個右面的中軸線向右傾斜了,成了左右上開下合的結構。
29、以
左右離得很遠,左面第二筆低一些,右面的豎有微微的傾斜,不仔細看感覺不到。所以書聖的字難學,招數不容易發現,就像太極拳的推手,微微一動,人被掀了出去,你都感覺不到,這就是招數隐蔽的結果。具體到寫字,你感覺這個字很不一般,有味道,但不知道那個勁兒在哪兒。
30、化
也是有微弱的上開下合,兩個豎都是彎曲的,還有一點,右面撇的起筆筆豎高出很多們很特殊的處理。還要明白,左面的豎畫和撇畫搭接的方式,隻是挨着一點點。
學習古人,對古人的經典進行分析,始終是在皮相上做文章,還摸不着實質。但這是必經之路,沒有辦法,所以古人很少談技法,他們談韻味、氣質、品味等。
我們總是感逸少是那麼高明,總有他獨到的方法,讓字變得不流于庸俗化,而又不入狂怪。這個火候是極難把握的,要麼俗而無味,要麼狂怪幾近錯亂。這是書聖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31、物
以連綿看,這個字隻有兩筆,左面的豎,是S形曲線,整體是傾斜的——向右傾斜。右面的橫折鈎,是個橢圓,最精到的是最後兩筆小撇畫,他們的位置,造成了疏密變化。右面有四筆從右上到左下的順勢,氣勢連貫。
32、是
長捺以上的部分,是左傾的,這要看出來,寫出來,還要用出來。“日”的小橫化作小豎,這是書生慣用的手段,而且還不止于此,即使這麼狹小的空間,也不放過疏密處理的機會,搞個左密右疏的名堂來,這又讓我想起了張羽翔的那句話,文人寫字就是不老老實實地寫字。
33、鑑
首先,兩個部分都是左傾,金極力向左倒,右部分極力向左靠,右面的部分似乎有中間脫節的樣子,弄得中間空了,有了疏密的變化。
34、地
精彩的是右面那個“也”的三個豎,三個方向,如果我們自己寫字,很難這樣處理,實在是高。
35、庸
上面那個點,可不是一般的遠,這位讓我想到楊凝式的《韭花帖》裡對上部分空間的強調。
36、愚
首先是上下錯位,這是很明顯的,然後是上面是左傾的,再就是兩個折,一方一圓,一折一轉,還有,上面得小局部,也整出個疏密變化——大師随便出手就是個招數。這個字,用了四招。
關注【美術影音app】,獲取書畫圈裡更多新鮮資訊;加入【藝術圈子】,與更多藝術愛好者實時互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