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介紹一下你所喜歡的冬奧項目

介紹一下你所喜歡的冬奧項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03:30:34

介紹一下你所喜歡的冬奧項目(一次超越賽事的冬奧探訪之旅)1

8月4日,大學生記者與世界冠軍龐清(中)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梅從政/攝

介紹一下你所喜歡的冬奧項目(一次超越賽事的冬奧探訪之旅)2

8月4日,大學生記者參觀國家速滑館。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梅從政/攝

8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但在國家速度館和首都體育館内,依然保留着2022北京冬奧會标識的冰面散發着怡人的涼爽之氣。在這個北京冬奧會結束後的第一個暑假,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攜手尚赫公益基金會發起“2022大學生體育素養提升計劃·校媒體育記者訓練營”,來自全國10餘個省市的24名大學生記者齊聚北京,對國家速滑館和首都體育館兩座冬奧場館進行深度探訪。看着場館内無處不在的北京冬奧會标識,大學生記者仿佛感受到了幾個月前這裡曾經激烈、火爆的冬奧氣氛。随着探訪的深入,大學生記者對北京冬奧會的價值、冬奧遺産的使用、奧運精神的傳承等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他們将帶着滿滿的收獲回到校園,立志成為奧運精神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兩座奧運場館的精神傳承

8月4日下午,在走進首都體育館的那一刻,大學生記者胡月感慨,“這是我第一次參觀首體,從看到首體的外觀開始,厚重的曆史感就萦繞心頭。”

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首都體育館,因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落址于此,可謂是中國冰雪運動,特别是冰上運動的大本營。走過54年風雨的首都體育館,也見證了一次次重要曆史事件。講解員向大學生記者介紹,1971年“小球轉動大球”的中美乒乓球友誼賽正是在首都體育館舉行;1981年中國男子冰球隊在首都體育館連續戰勝強勁對手,頑強拼搏的精神第一次奏出時代強音;1990年,第11屆亞運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首都體育館也是當時的比賽場館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首都體育館承接的是被國人寄托獨特情感的中國女排的比賽。

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中國短道隊在首都體育館拿下中國代表團的首金,到花滑選手隋文靜/韓聰在這裡拿下中國代表團的第九金,為中國代表團的北京冬奧奪金之旅圓滿收官,使首都體育館成為網友口中“可能是響起國歌次數最多的冬奧會場館”。

首都體育館承載了太多的曆史故事,見證了一代代中國運動員的奮鬥與榮光。

讓大學生記者感動的還有他們在這裡采訪了兩位已退役的中國優秀冰雪運動員:中國第一位冬奧會男子短道速滑獎牌得主李佳軍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花滑雙人滑銀牌得主龐清。

“中國冰雪運動員早期的訓練和生活條件還是非常艱苦的。我那個年代,無論是訓練的器材、場地,還是訓練的科學性,甚至是營養飲食等,比現在差了很多。”回憶自己最初訓練的日子,如今已是國家冬運中心訓練二部副部長的李佳軍談到,中國冰雪現在的成績是幾代人奮鬥、努力的結晶,看着現在隊伍的訓練條件更加完善,隊員們得到的保障更加全面,他是既欣慰又羨慕,同時也相信,中國冰雪的成績還會不斷提升。

從幾代中國冰雪運動員為實現冬奧獎牌、金牌零的突破不懈努力,到本次北京冬奧會,中國冰雪奪取9金,跻身世界冰雪強國之列,中國冰雪的競技水平從量變到質變的背後還有冰雪運動在大衆普及、推廣方面的發展。龐清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接觸冰雪,嘗試冰雪,并喜愛上冰雪,這對冰雪項目的人才培養、人才選拔都有積極作用。而且,這對于中國冰雪運動的未來發展來說,還隻是開始,龐清借用北京冬奧會的口号說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更好地一起向未來。”

如果說首都體育館的傳承體現在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鈎沉中,那麼,作為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場館——國家速滑館,則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一種呼應。

國家速滑館的所在地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射箭和曲棍球場地。當年,中國神箭手張娟娟在這裡擊敗射箭傳統強國韓國選手,拿下中國射箭曆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14年後,中國冰上“飛人”高亭宇又在這裡完成了中國男子速滑59年的等待,兌現了自己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許下的誓言。兩屆奧運會,兩枚具有曆史意義的金牌在同一塊土地上誕生,讓大學生記者感歎,這不隻是競技成績的突破,更代表着奧林匹克精神在中國的傳承。

從“冠軍的冰”到“大衆的冰”

在國家速滑館和首都體育館,大學生記者不僅重溫了賽場上的輝煌時刻,還了解到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兩大标志性場館,其建造(改建)過程中體現的科技水平所代表的中國冰雪的創新追求。

國家速滑館的外觀設計以“冰”和“速度”為象征,3360塊曲面和平闆玻璃組成了透明立面,22根“絲帶”飛揚空中,國家速滑館又得名“冰絲帶”,其壯麗的外形令人過目不忘。

“冰絲帶”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索網體育館屋面,而且作為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的冬奧速度滑冰場館,同時能将制冷産生的餘熱用于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等方面,低碳創新使“冰絲帶”具有顯著的節能環保意義。二氧化碳制冷使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内,使冰面更平整、硬度更均勻,更加利于滑行。北京冬奧會期間,“冰絲帶”裡誕生了10項冬奧會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最快的冰”實至名歸。

大學生記者禹成炎在參觀“冰絲帶”的過程中不停地驚歎于自己的所見所聞,“參觀‘冰絲帶’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其建設所運用的先進科技。‘冰絲帶’是北京冬奧會和中國冰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來到這裡,感受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結合的魅力,可以對冰雪有新的認識和了解。”

在大學生記者參觀國家速滑館的同時,他們發現,同樣在國家速滑館内參觀走訪乃至上冰體驗的民衆絡繹不絕。人們不僅可以親身體驗冬奧冰面,還可以站上領獎台,或與頂流“冰墩墩”合影留念。

國家速滑館相關負責人向大學生記者介紹,國家速滑館自7月9日開放以來,秉承着綜合利用的宗旨,使得國家速滑館的開放集合了體育賽事、群衆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功能,完成了從“最快的冰”向“大衆的冰”的蛻變。

冬奧場館向社會開放、為大衆所用,已成北京冬奧會的重要遺産。首都體育館同樣已經實施了場館開放的計劃。

北京冬奧會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秘書長、北歐兩項國家隊領隊黃麗霞介紹,首都體育館的冰面已在周末接受大衆預訂和使用,并且整個場館群正在升級改造成為首都體育館體育公園。

中國冰雪的創新科技和使用令人矚目,到了後冬奧時代,中國冰雪還要在人才培養上創新。

北京冬奧會已經把中國人對冰雪運動的熱情點燃,也預示着整個冰雪行業的發展将迎來機遇。李佳軍向大學生記者發出邀請,“未來的就業可以考慮冰雪行業,這裡大有可為, 以滑雪項目專業打蠟師的稀缺為例,可以看出中國的冰雪行業仍有很多職位極度缺乏人才。冰雪運動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相關行業的專業人才的支撐。”

李佳軍表示,北京冬奧會将全國人民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國冰雪事業,确實帶動了很大一部分人直接地參與冰雪運動,但冰雪行業的繼續發展還面臨着人才匮乏的問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冰雪産業蘊含的商業價值和它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冰雪運動推廣後帶來的全新的就業前景值得廣大青年去思考、去選擇。

大學生記者孫淩宇對此有感而發:“‘上冰雪’并非僅僅意味着上場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産業前景廣闊,幕後專業技術人員在冰雪運動的發展中也充當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青年人,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走向冰雪行業的各個崗位發光發熱,以各種形式參與冰雪事業。”

龐清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冰雪運動的追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冰雪運動,他們不僅是參與者,也是傳播者,更是創造者。他們能夠給冰雪項目,尤其是花樣滑冰運動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體育精神的内涵正在擴大

8月4日下午,大學生記者在首都體育館的冰場上體驗滑冰,作為指導老師的龐清即興起舞。那一刻,大學生記者仿佛來到了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比賽現場,“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龐清用每一次滑行、跳躍向青年學生展示着花樣滑冰的美與張力。

龐清的這段表演為大學生記者當天的滑冰體驗做了一個完美結尾。活動結束後,大學生記者陳哲依然意猶未盡,“作為一個看不到雪、更接觸不到滑冰的南方人,我在第一次穿冰鞋時就遇到了麻煩,好在上冰之後就慢慢适應了,也感受到滑冰的樂趣。作為觀衆,近距離感受承載着中國體育健兒創造曆史的奧運賽場,給了我非常大的精神鼓舞。”。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體現,更賦予了中國冰雪運動以新的生機。龐清回憶,自己剛接觸滑冰的時候,各方面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這也影響到了冰雪運動的推廣。中國冰雪運動從那個艱苦的年代一路走到今天,也是中國整個國家發展的一個縮影。龐清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以及之前幾代冰雪人的努力,能夠把我們單一的冰雪運動競技體系發展成為大衆、競技、職業三個體系并行。

在國家速滑館,大學生記者看到,承包冬奧會速滑比賽冰面的已不再是為國參賽的運動健兒,而是龐大的滑冰愛好者群體。“一開始隻是覺得新鮮來體驗一下,後來就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所以經常帶着孩子一起來玩,國家速滑館是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一位市民向大學生記者這樣分享自己的感受。龐清認為,“現在,大衆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廣泛參與冰雪運動,是推動中國冰雪運動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

奧運場館的開放,讓更多人走進冬奧場地,冬奧精神也在不斷感染着青年人。冬奧會已告一段落,但有關冰雪的故事仍在繼續。谷愛淩、徐夢桃等冬奧冠軍受到廣大青年觀衆的喜愛,她們也已經迅速出圈。大學生記者粟思捷直言在谷愛淩身上看到了00後小将的朝氣與活力,“之前認為體育精神就是不斷拼搏,争金奪銀。但在這次冬奧會上,我看到了更豐富的體育精神内涵。”粟思捷說,“徐夢桃奪冠,她的對手送上擁抱,也讓人同樣感動;冰壺運動員能夠戰勝強隊,花滑運動員敢于挑戰高難度,這就是不負熱愛,突破自我;谷愛淩、蘇翊鳴在賽場上的自信與坦然,讓全世界看到了00後運動員的力量。”這些競技成績之外的元素,正在深刻影響着當代青年。

“熱血”和“青春無悔”是冬奧運動員給大學生記者靳雨瑩留下的最深印象。“體育比賽在決賽瞬間傳遞出的真情實感特别打動我,那是熱血的瞬間,也是讓我們備感鼓舞的瞬間。” 靳雨瑩認為,通過北京冬奧會,冰雪運動被更多國人知曉;通過北京冬奧遺産的利用,又讓更多年輕人親自體驗冰雪運動,增強認同感與自豪感。

随着時間的推移,北京冬奧會終将塵封于記憶中,但就像參加此次活動的大學生記者感悟的那樣,北京冬奧會對這一代年輕人的影響将不會隻與賽場有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校媒記者 惠心月 劉宇楠 姬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