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鄭魁山針法口訣大全圖解

鄭魁山針法口訣大全圖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9:54:31

鄭魁山針法口訣大全圖解(鄭氏針法經驗介紹及30例獨家驗方)1

中醫雜談,等你一起來談中醫,談學習,談養生,談經驗,談行醫故事!

鄭魁山針法口訣大全圖解(鄭氏針法經驗介紹及30例獨家驗方)2

導引:各位中醫同仁大家好,本期将為大家介紹鄭氏針法經驗介紹及30例獨家驗方,希望與君共勉!

鄭魁山針法口訣大全圖解(鄭氏針法經驗介紹及30例獨家驗方)3

前排左起:曲祖贻、邱茂良、孟昭威、馬繼興 後排左起:賀普仁、鄭魁山、葉庭光、楊廉德

鄭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國人,16歲跟随父親鄭毓林(1896~1967年)學習針灸醫術,1947年考取中醫師,1951年創辦北京中醫學會針灸研究班;1954年任華北中醫實驗所主治醫師,1955年合并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務院醫務室,為中央首長診療,并給外國專家班、國際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肅成縣醫院,1982年調入甘肅中醫學院,主持籌建針灸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研究會顧問,鄭氏針法研究會會長,日本後藤學園、英國東方醫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學術論文66篇,著有《針灸集錦》、《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灸補瀉手法》、《鄭氏針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鄭魁山教授,從醫60餘載,學驗俱豐,擅長針治疑難雜症,對針灸學經典理論和傳統針刺手法,研用頗彰。在針灸學"理、法、方、穴、術"各個環節的長期臨床實踐中,以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治療"八法"為指導,努力探索針灸配穴和針刺手法的應用規律,總結出一套獨特見解。筆者有幸跟師研讀,悉得傳授,茲将鄭老臨證針刺經驗整理如下。

1、雙手操作,重用左手

  左手揣穴,右手輔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針穴位處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進針的方向和深淺,并将妨礙進針的肌腱、血管等組織分開。遇到關節、筋骨覆蓋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體左右旋轉、滾搖、屈伸、升降、擡舉等活動,使穴位暴露,然後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膚,以備右手進針。

右手進針,左手候氣:為了使進針準确、無痛、得氣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針刺部位,右手持針迅速刺入0.1~0.3寸,再緩慢進針,左側押手保持不動,随時觸及針下氣至沖動,候到氣至,及時施用補瀉手法,不可錯過時機。例如針内睛明穴創用"壓針緩進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開上下眼睑,右手進針,在眼球鼻側淚阜邊緣半月形皺壁處緩慢将針壓入0.5~1寸(不做撚轉提插)。

  左手關閉,氣至病所:右手将針刺入穴位以後,左手一旦觸到針下氣至沖動,為使針感沿經脈向上傳導,左側押手用"關閉法",按壓在針穴的下方,并協同右手與針一起向上推進,兩手互相配合,同時努力,才能"氣至病所"或使感覺傳到預定的處所。此外,使用補瀉手法後,當患者有舒适感覺時,要用"守氣法",并根據病情需要保持感覺維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應用針刺手法取得療效的關鍵。

2.重視"八法"的應用

汗法:是選取某些經穴和針刺施用發汗手法,開洩肌表,驅邪外出治療表證的一種法則。如針治風寒表證,取風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燒山火手法,發汗解表,驅邪外出。若體虛患者,必須使用汗法時,可先刺足三裡補氣,或刺照海滋陰,然後再行發汗,以達到驅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針刺經穴和催吐手法,引導病邪從口吐出,治療痰阻咽喉,胸滿脘脹的一種法則。如針治中風閉證和小兒驚風,當痰涎壅盛、阻塞氣道、欲吐不得時,用左手拇、食指緊按雙側旁廉泉或單指切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嘔時,以"金鈎釣魚"手法速刺該穴,激起神經反射作用,上湧作嘔,即可将頑痰湧出。

下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瀉下手法,以瀉實熱、消積滞,排除腸胃宿結,除脹止痛,推陳緻新的一種法則。如針治胃腸實熱,大便秘結等病症,取中脘、天樞、足三裡、大腸俞等,用透天涼手法,使其産生涼感下瀉。若年老體弱,氣血虧耗,腸失潤養的虛證便秘,先取次髎、三陰交、照海穴用補法,以清熱養陰,潤腸通便。

和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平補平瀉手法,調和機體之偏盛偏衰,達到扶正祛邪的一種法則。如針治邪在少陽證,取大椎、液門、外關等穴,用陽中隐陰手法,使其先熱後涼,治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候。此外,針刺和法還廣泛用于調和氣血、調和肝胃、調和陰陽,使機體的生理功能達到平衡狀态,印證了古人"平則不病"之理。

溫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熱補手法,消除沉寒陰冷,補益陽氣的一種法則。如針治慢性腹瀉,取建裡、氣海、足三裡等穴,用熱補手法,使之産生熱感,以溫陽止瀉。

清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涼瀉手法,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一種法則。如針治痄腮、咽喉腫痛、多發性毛囊炎,先取風池、翳風、合谷穴,用"進水瀉法";繼則取大椎、身柱、脊中等督脈穴,采用叢針揚刺法,稱為"釜底抽薪"。

消法:是利用針灸經穴和不同手法,消堅散結,破瘀活血,消腫止痛的一種法則。如采用局部圍刺法或施熨艾灸,活血散瘀止痛,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疼痛;或取阿是穴用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膠狀粘液,治療腱鞘囊腫;或在瘿瘤、瘰疬、結節部位用圍刺提插法,或使針沿縫隙直刺及針向核邊斜刺後用蒼龍擺尾法,徐徐撥動,以活血散瘀,散結消瘿。

 補法:是利用針灸經穴和溫補手法,補益形體虛弱或氣血不足的一種法則。如針治久瀉不止、脫肛、陽萎等下元虛寒證,取關元、脾俞、腎俞、三陰交等穴,用熱補手法或針後加灸,使腹部和會陰部有溫熱感,以溫腎暖脾,澀腸固脫。針灸補法是調整人體生理功能,調動機體正氣,抗禦病邪的治療方法,故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

3.善用溫法治療疑難雜症

鄭師在臨床上常用的針法是溫法,運用最多的穴位是風池。溫法包括溫補法、溫通法、溫散法。如治療視網膜出血、青盲雲翳等眼疾,用燒山火手法針刺風池,使熱感傳導到眼區,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稱為"過眼熱"針法。若耳聾耳鳴及頭痛諸疾,也以風池為主穴行燒山火手法,并利用左手關閉配合刺手的推努手法,使熱感傳到耳中或頭頂部位,起到通竅聰耳的作用。另外對風寒濕侵襲所緻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為主施用熱補手法,針刺時左手拇指揣穴,押在針穴下方,右手持針從岡下肌下緣向上斜刺0.7~1.2寸,得氣後推努守氣,同時左手加重壓力向肩部推按,使熱感傳導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稱為"穿胛熱"針法。此外,對中風後肢體偏癱、痿軟和風濕痹症等,病在上肢部,取大椎、大杼、肩髃、肩髎、曲池、外關、合谷、後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腎俞、關元俞、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裡、懸鐘、足臨泣等,治療時按順序由上而下依次針刺,用熱補手法或針後加灸,使熱感傳導至肢體遠端,起到活血通脈、恢複肢體運動功能的作用,稱之為"通經接氣法"。

4.精簡操作手法

鄭師認為,針刺手法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之一,在《鄭氏針灸全集》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各類針法,還将他長期臨證實踐對手法操作上的心得體會及實驗觀察,都詳細加以說明,如提插、搓撚、關閉、搜刮、飛推、撥動、彈震、盤搖、循攝、搬墊、停留、壓按等行針手法的應用技巧和适應病證,并在實踐中把傳統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加以改進,删繁就簡,創立出獨特的"熱補""涼瀉"二種操作手法。其中"熱補法"是在針刺得氣後,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撚轉3~5次,提插3~5次,再反複1次後,針尖頂着有感覺的部位用撚按、推努守氣1分鐘,使針下沉緊,産生熱感;而"涼瀉法"的操作是在針刺得氣後,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後連續撚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0.1寸,再作慢(輕)插急(重)提3~5次,或再撚提3~5次,針尖拉着産生感應的部位守氣1分鐘,使針下松滑,産生涼感。這二種操作手法,簡便明了,易于掌握和運用,且同樣能産生"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效果。

5.改革研制新型子午流注臨床應用盤

元、明時期的針灸醫籍對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記載,多是用語言叙述和計算,由于内容複雜,運用不便,故長期以來這兩種方法沒有得到推廣和應用。為了使古代針灸醫學發揚光大,鄭師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體會,将子午流注"納子法""納甲法"及"靈龜八法"與公曆六十年日曆"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袖珍式"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臨床應用盤"。此盤具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易學易用的特點,包括有"納子法""納甲法"和"靈龜八法"三種優選取穴治病的用途,不用繁瑣推算即可找到六十年内每日的"花甲子",以及當日當時的開穴,稱為"鄭氏補穴法"。同時根據傳統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理論,增補了髒腑經絡辨證候時取穴、醫案和子午流注現代研究成果;尤其是對"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訣"中"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的訂正,不僅合理解釋了原文,也為臨床應用指明了方向。鄭氏臨床應用盤的研制,給針灸醫、教、研提供了既簡便又準确的工具,并将傳統子午流注與現代時間生物醫學結合起來,為臨證針灸治療優選穴組創造了條件。

6.小結

鄭師在揣穴、進針、行針候氣、守氣等幾個方面,有獨特的臨證實踐經驗,特别注重雙手操作,重用左手,注重用溫法治療疑難雜症,善于總結傳統針刺手法理論,将"燒山火""透天涼"等手法精簡成為易學實用的"熱補""涼瀉"操作手法;并在繼承古代"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理論精髓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臨證經驗,改革舊圖,研制出新型的臨床應用盤。更為可敬的是鄭師将三代人總結出的鄭氏家傳針法經驗,言傳身教,授以後學,名揚海外,不愧為當代針灸大師。

30例獨家經驗方

1、發散風寒方

風池、大椎、風門、後溪。

手法:風池、大椎、風門用燒山火法,不留針;後溪用當山火法,留針20—30分鐘;使其産生熱感發汗,以發散風寒解表宣肺。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無汗,鼻塞流涕。

發散風寒取風池,大椎風門與後溪。

四穴皆用燒山火,遍體發熱汗淋漓。

2、透表肅肺方

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每用透天涼法,使其産生涼感出汗;以疏散風熱,透表肅肺。

主治:風熱感冒,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透表肅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

合谷列缺齊雙用,透天涼法高熱除。

3、祛風活絡方

風池、地倉、人中、下關、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針雙風池,用燒山火法,使弈感傳到前額,出汗,不留針;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歲度;針健側地倉沿皮透頰車;下關,四白、合谷用溫散法,信其有溫熱感,留針15~20分鐘,以祛風散寒,疏經活絡;患病4天以後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樣手法,針患側,留針5-10分鐘,以通調氣血,溫潤經筋。

主治:面癱,口眼喁斜。

祛風活絡取風池,人中地倉下關施,

四白合谷燒山火,糾正口喁莫延遲。

4、祛風開竅方

人中、承漿、百會、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為度,承漿沿皮向下斜刺,百會向後沿皮斜刺,留針10。20分鐘。十宣點刺出血,以祛風開竅,蘇腦醒神。

主治:中風昏迷,痰迷心竅,小兒驚風。

祛風開竅取人中,以淚為度人蘇醒,

承漿百會十宣刺,中風昏厥有奇功。

5、祛風化濕方

梁丘、膝眼、陽陵泉、足三裡。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陽陵泉、足三裡用燒山火法,使膝關節和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祛風化濕,散寒止痛;通利關節。

主治:風寒濕痹,膝關節腫痛。

祛風化濕陽陵泉,梁丘膝眼足三裡,

痛痹施以燒山火,通關利節愈有期。

6、導痰開竅方

旁廉泉、天突。

手法:旁廉泉用導痰法。以左手拇食二指緊切左右旁廉泉,候至患者作嘔吐,用指切速刺法點刺左右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内髒反射,上湧作嘔,即可将頑痰嘔出,如不能嘔出,再以左手拇食捏緊雙側旁廉泉,中指摳天突穴,即可将頑痰嘔出。

主治:中風閉證,小兒驚厥,麻疹出而複回,痰阻咽喉,不能吐出與咽下的險證。

導痰開竅旁廉泉,捏緊速刺莫遲延,

若是頑痰嘔不出,急摳天突見奇功。

7、通結催吐方

中脘、幽門、内關。

手法:中脘用催吐法。以左手中指緊按中脘穴,其它四指排開,按在左右兩側,讓患者吞鼓腹中,右手持針向上刺,和左手壓按同時努力,随其呼吸向胸部反複推按、提插幾次,使針感向上傳導,使其氣上攻,激起内髒反射,上湧作嘔,促其嘔吐,迅速将針拔出。如仍不能嘔吐,可用左手食中二指壓按左右幽門穴,其它手指按在左右兩側,随其呼吸向胸部反複壓按幾次,候患者作嘔時,點刺幽門穴,即可促其嘔吐。

主治:食物中毒,食停胃脘,欲吐不出的險證。

通結催吐取中脘,吞鼓腹中幽門通,

内關提插施關閉,胃脘食物嘔吐空。

8、瀉熱通便方

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裡。

手法:大腸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腹部及下肢,不留針;天樞、豐隆、足三裡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腹部及下肢留針20~30分鐘,以瀉胃腸積熱,通便止痛。

主治:胃腸實熱,大便秘結。

瀉熱通便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裡,

諸穴均施涼瀉法,實熱便秘即可除。

9、潤腸通便方

天樞、支溝、上巨虛、三陰交、照海。

手法:天樞、支溝透間使、上巨虛用涼瀉法,使腹部有涼感,三陰交、照海用補法,留針10~20分鐘,以清熱養陰,潤腸通便。

主治:陰虛便秘,習慣性便秘。

潤腸通便上巨虛,支溝照海與天樞,

三陰交穴明補瀉,陰虛便秘即可除。

10、瀉熱祛毒方

大椎、身柱、靈台、筋縮、脊中、命門、腰陽關、腰俞、膻中、玉堂。

手法:以上穴位用鼠爪刺法出血,不留針先刺發病開始部位,後刺病的尾端,俗稱“截頭斷尾”,然後刺合谷,内關用涼瀉法,留針20分鐘,使涼感向肩部傳導,以瀉熱祛毒,止痛消腫。

主治:頭項面部疖腫,帶狀疱疹。

瀉熱祛毒腰陽關,大椎靈台膻中間,

止痛消腫鼠爪刺,瘡疖疱疹即可痊。

11、活血通經方

氣海、關元、氣穴、合谷、三陰交。

手法:氣海、關元、氣穴用補法,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使上下肢和小腹,産疫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理氣活血,通經止痛。

主治:經閉、月經不調。

活血通經三陰交,氣海氣穴關元竅,

合谷穴上分補瀉,通調月經療效高。

12、舒肝理氣方

膈俞、肝俞、膻中、期門、太沖。

手法: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胸部,不留針;膻中、期門、太沖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腹部和下肢,留針20~30分鐘,以舒肝解郁,理氣止痛。

主治:肝郁氣滞,胸肋脹痛。

舒肝理氣取肝俞,膈俞膻中期門通,

平補平瀉太沖穴,胸肋脹痛有奇功。

13、理氣定喘方

膻中、百勞、大椎、定喘、列缺。

手法:膻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勞、大椎、定喘、列缺用金雞啄米法,使其産生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宣肺化痰,理氣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氣管炎。

理氣定喘針膻中,百勞大椎定喘靈,

宣肺化痰列缺穴,金雞啄米喘咳平。

14、疏經鎮痛方

風池、百會、頭維、太陽、合谷。

手法:風池用溫通法,使溫熱感傳到前額,不留針;其它各穴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扶正祛邪,疏經鎮痛。

主治:頭暈、頭脹和各種頭痛。

疏經鎮痛取百會,風池太陽及頭維,

合谷穴中明補瀉,頭痛針效疾如飛。

15、活血明目方

風池、内睛明、球後、攢竹、瞳子髂、肝俞、腎俞。手法:風池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眼底,肝俞用平補平瀉法,腎俞用補法,不留針,内睛明、球後用壓針緩進法,攢竹、瞳子髂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眼内,留針20~30分鐘,以平肝補腎,活血明目。

主治:青盲、暴盲、雲霧移睛等眼病。

活血明目内睛明,風池球後瞳子甥,

攢竹肝俞腎俞穴,青盲暴盲療效高。

16、開竅聰耳方

風池、百會、翳風、頭竅陰、聽宮、支溝。

手法: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到耳區,不留針:百會、翳風、頭竅陰、聽宮、支溝用平補平瀉法,使耳區和上肢有疫脹感,留針20~30分鐘,以疏經活絡,開竅聰耳。

主治:耳鳴耳聾。

開竅聰耳頭竅陰,風池百會與翳風,

聽宮支溝明補瀉,耳鳴耳聾有奇功。

17、通鼻開竅方

風池、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手法:風池用燒山火法,使熱感傳到鼻腔或前額,不留針;上迎香點刺;上星、合谷、列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疏風活絡,通利鼻竅。

主治:鼻淵,鼻塞流涕,不聞香臭。

通鼻開竅上迎香,風池上星合谷當。

列缺穴處明補瀉,鼻塞鼻淵可安康。

18、順氣降逆方

天突、膻中、沖門、内關、公孫。

手法:将針捋成弓形,弓背貼向喉嚨,從天突向下壓入其它各穴用熱補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補益陽氣、溫中散寒。

主治:虛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

溫中散寒取中脘,下脘梁門足三裡,

脾俞胃俞用熱補,虛寒胃痛把身離。

19、溫腎壯陽方

腎俞、關元俞、上髂、氣海、關元、三陰交。

手 法:腎俞、關元俞、上髂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腰骶和腹部,不留針;氣海、關元、三陰交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腹部及下肢,留針10~20分鐘,以溫腎壯陽,固攝精關。

主治:陽痿、遺精、遺尿、腰膝痊軟等虛寒證。

溫腎壯陽關元俞,腎俞上髂三陰交,

氣海關元用熱補,遺精陽痿療效高。

20、溫經祛寒方

天樞、關元、氣穴、三陰交、大敦

手法:大敦灸20~30分鐘;天樞、關元、氣穴、三陰交用熱補法,留針20一30分鐘,使腹部及下肢有熱感,以溫經祛寒,理氣止痛。

主治:寒滞厥陰,陰囊腫痛,疝氣痛經等。

溫經祛寒取關元,天樞氣穴三陰交,

大敦艾灸二十壯,疝氣痛經當時消。

21、沮通經絡方

肩隅、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裡,懸鐘。

手法:肩偶、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裡、懸鐘,依次從上往下用燒山火法,使熱感傳到肢末端,以溫經活絡,通調氣血。

主治:癱瘓、痿蹙、半身不遂等。

溫通經絡陽陵泉,肩髑曲池合谷連,

外關環跳三裡穴,懸鐘癱瘓即可安。

22、清心安神方

巨阙、内關、神門、豐隆、公孫。

手法:巨阙、神門用平補平瀉法,内關、豐隆、公孫用涼瀉法,使上下肢有涼感,留針20~30分鐘,以祛痰降逆,清心安神。

主治:熱犯心包,神昏谵語,喜笑若狂。

清心安神取内關,巨阙豐隆與神門,

公孫穴用涼瀉法,神昏谵語即離身。

23、清心醒神方

内關、人中、合谷、豐隆。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淚為度,内關、豐隆用涼瀉法,使其産生涼感,合谷用怪蟒翻身法,以祛風豁痰,清心醒神。

主治:瘋狂、癔病、髒躁症、精神病。

清心醒神取内關,怪蟒翻身合谷邊,

人中豐隆涼瀉法,瘋狂髒躁即可安。

24、清肺止咳方

肺俞、大椎、尺澤、列缺、少商。

手法:少商點刺出血;大椎、肺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胸部,不留針;尺澤、列缺用涼瀉法,使上肢有涼感,留針20-30分鐘,以清熱宣肺,豁痰止咳。

主治:風熱犯肺,身熱鼻煽,咳喘胸痛。

清肺止咳取肺俞,大椎尺澤列缺瀉。

少商點刺幾滴血,熱咳痰喘即可解。

25、清熱理中方

尺澤、委中、中脘、天樞、足三裡。

手法:尺澤、委中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以瀉毒熱,止吐止瀉;中脘、天樞、足三裡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疏導胃氣。

主治:霍亂腹痛,上吐下瀉。

清熱理中足三裡,尺澤委中血幾滴,

中脘天樞理中氣,霍亂吐瀉效真奇。

26、清熱解毒方

翳風、頰車、合谷、商陽、少商。

手法:商陽、少商點刺出血;翳風、頰車、合谷用涼瀉法,使口腔與上肢有涼感,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痄腮溫毒,口唇生瘡,咽喉腫痛。

清熱解毒針翳風,頰車合谷涼感生。

商陽少商幾滴血,痄腮口瘡見奇功。

27、補中益氣方

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裡。

手法:中脘、天樞、氣海用熱補法,使腹部及會陰部有熱感,足三裡用熱補法使下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暖脾溫中,益氣澀腸。

主治:脘腹隐痛,消化不良,脾虛洩瀉等。

補中益氣足三裡,中脘天樞氣海居,

熱補留針和氣血,溫脾暖腹最适宜。

28、培元止瀉方

中脘、天樞、氣海、腰俞、會陽。

手法:中脘、天樞、氣海用熱補法,使腹部及肛門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出針後針腰俞、會陽,使熱感傳到小腹及肛門,以暖腹澀腸,培元止瀉。

主治:脾腎虛損,久瀉久痢,五更下瀉。

培元止瀉取會陽,中脘天樞氣海當,

腰俞适以熱補法,脾虛腎瀉得安康。

29、升提舉陷方

中脘、梁門、天樞、氣海、足三裡。

手法: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門向下斜刺透關門,天樞向下斜刺透外陵,氣海向下斜刺透關元,足三裡用熱補法,使腹部及下肢有熱感,以溫中暖腹,促使胃腑提升。

主治:中氣下陷,下元不固,胃腑下垂。

升提舉陷足三裡,中脘梁門透關門,

天樞氣海關元透,胃腑複位效如神。

30、養心定痛方

心俞、膻中、巨阙、内關。

手法:心俞用熱補法,使熱感傳到胸部,不留針;膻中、巨阙、内關用熱補法,使胸腹部及上肢有熱感,留針20~30分鐘,以補益氣血,養心安神。

主治:心血虛損,脈律不整,心絞痛等。

養心安神取心俞,膻中巨阙内關補,

四穴如能明補瀉,心痛胸悶即可除。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文中内容為轉載,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申版權明:由中醫雜談編輯部編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 審:彭家大小姐

校編:陳伏鳳

編輯:小郎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