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轼的《臨江仙·夜歸臨臯》,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情懷。全詞: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并稱“蘇辛”。
《臨江仙·夜歸臨臯》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當時是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烏台詩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獄”。 熙甯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改革。蘇轼與變法派政見不合,申請外任。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期間,蘇轼看到新法實施的諸多流弊,就随性訴諸筆端,結果被禦史彈劾入獄。出獄後,蘇轼被貶谪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經曆了烏台詩案的蘇轼,在創作風格上,由之前的抒發政治豪情為主,轉向了人生的感悟,《臨江仙·夜歸臨臯》正是這樣的一首詞。
1.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 “瑞鶴仙令”等,格律為平韻格,雙調小令。代表作有蘇轼的《臨江仙·夜歸臨臯》,李清照的《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臨臯:在湖北黃岡縣南江邊,蘇轼曾寓居于此。
2.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醒後再飲,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是三更時分。家童熟睡,鼾聲如雷。如何敲門也不應,隻好拄杖到江邊,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轼被貶黃州的第二年,生活更加艱難,朋友馬正卿目睹之後,在郡裡為蘇轼申請來棄用的營地數十畝,雖為荒地,但是蘇轼和家人可以用來耕作自救。蘇轼名之為東坡,還築屋名為雪堂。“東坡居士”的别号,也就是這時起的。
蘇轼寫過幾首以“東坡”為名的詩,其中的一首七絕:“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荦确坡頭路,自愛铿然曳杖聲。”
深秋之夜,蘇轼在東坡雪堂飲酒,醉而複醒,醒而複醉,可謂開懷暢飲。醉意朦胧歸來,記得仿佛是三更的時候。家童鼾聲如雷,睡得正香,或許是敲門不應,或許是不想打斷家童的熟睡,于是“倚杖聽江聲”。一代大家蘇轼的襟懷曠達、遺世獨立形象躍然而現。
3.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身在宦途不自由,什麼時候才能忘卻名利呢?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駕一葉小舟,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度過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引用了《莊子·知北遊》。《莊子·知北遊》有對話:舜問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營營:指追逐名利,出自《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夜闌:夜殘,夜将近時。縠(hú)紋:绉紗似的皺紋,比喻水波微細。江海:江和海,引申為歸隐,或者隐居之地。
詞的下阙,蘇轼先是感歎現實的無奈,希望求得解脫。受了牢獄之災,幾近死亡,又飽受饑困之苦,這是怎樣的人生滋味啊!回過頭來,“夜闌風靜縠紋平”,天地靜谧,身在其中,又覺得是不盡的享受!于是引發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曠達感歎,餘味悠長。
1.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2.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4.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羅貫中《大夢誰先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