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啟功臨帖的方法

啟功臨帖的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3 06:37:09

文/彧白 書法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我們之前對于書法中的“俗”與“雅”進行了一次讨論,這裡面除了技術層面,還有一個内在的書卷氣,書卷氣非朝夕之功,而技術卻是有一定之規的。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對書法中的筆法、字法等方面做了講解,今天我們就聊聊書法中的臨帖問題。

孫過庭說:“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

孫過庭這話指的就是臨帖,書法的學習可以通過臨帖而得,至于得多少,就要看你的天資和悟性了,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大書法家是不通過臨帖而把字寫好的。然後臨帖之道又另是一門學問,臨帖并不單單是自己拿着一本帖,寫的越像越好,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讀帖功夫。

現實中有許多人學書法不臨帖,想追求“自成一體”,殊不知任何的創新都是在不斷的繼承的層面上,沒有繼承的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再來談下面的話題就容易的多了。

至于有些不臨帖而自成一派的“書家”,并不在本文的讨論之列!

啟功臨帖的方法(學書法怎樣才能做到)1

啟功先生書法

啟功先生有一段著名的《書論》:

每筆起止,軌道準确,如走熟路。雖舉步如飛,不憂磋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碰者差幸矣。此義可同書法。

能将臨帖之法說的如此形象與透徹,不虧為一代大師,啟功先生說臨帖就想走路,路有平坦有崎岖,隻有将路走熟了才不至摔倒,路不熟就想跑起來,總會摔跟頭。

臨帖也是如此,隻有徹底掌握了(筆畫的軌迹),才能事半功倍

道路的起伏就好比用筆的提按,路有彎折,筆畫也有彎折,隻有充分去領會帖中筆畫的提按變化、轉折變化,結字變化,将這種變化爛熟于心,才能算是真正的臨帖。

初學者在臨帖的時候一定要慢,這種慢指的不是速度上的慢,而是要慢慢體會帖中字的用筆變化。這種變化應該如何去體會呢?

我們舉個例子:

啟功臨帖的方法(學書法怎樣才能做到)2

九成宮中的“九”字

我們從一個楷書中體會啟功先生所說的“軌迹”,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是《九成宮醴泉銘》中的第一個字,歐陽詢寫字沒有橫平豎直的,而是極盡巧思,造險功夫到達了極緻。

這裡插一句,很多人不明白把字寫的端正一點不好嘛?幹嘛寫得歪七扭八?其實這就是書法的韻味和藝術性,同樣的幾個筆畫,怎麼安排才能能使這個字變更“活”變得更有韻味,這才是書法的一大妙處。上一次我們讨論書法中的“俗”與“雅”的問題也可以從這裡得到佐證。

這個字從第一個筆畫起筆就決定了這個字整體的“軌迹”,注意筆順,第一筆乃是“撇”筆,第一筆方向為左下,第二筆方向也為左下,這個字整體的勢态便傾向于左下方,而右邊的“橫彎鈎”恰好能将這個字的勢态從左下方拉回,使之成為一個動态平衡。

從這個楷書的“軌迹”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歐陽詢用筆的巧思,我們再看一個行書,可以從軌迹的變化上去看這種巧思:

啟功臨帖的方法(學書法怎樣才能做到)3

這個字學王羲之的朋友都會很熟悉,我們這個字的第一筆的起筆就是斜的(如圖中箭頭所示),第一筆的起筆就決定了整個字的勢态并不是平正的,第一筆斜向右,下面幾筆就将這種勢态往左拉,這是這個字在軌迹上的特點。

我們再看用筆,這是啟功先生“軌迹說”的另外一個方面,也是臨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筆法

軌迹中有提按變化,有絞轉的變化(今人稱之為絞轉、古人稱之為使轉),我們看第二筆的起筆特點藏鋒按下後緩慢提起然後轉筆再接着這筆,然後再變重、再變輕,然後再折再轉。隻有慢慢體會這種輕重變化、提按變化的豐富才能漸漸體會到王羲之的用筆入神,才能領會到啟功先生“軌迹說”的精髓,才能知道為什麼剛開始臨帖要慢下來

很多人有着很好的天分,一下筆就能把這個字臨摹的的很像,但時常會被人說,“你的字有形無神”,關于書法的“神韻”我們在之前的文章的提到過多次,其實所謂的神采就是變化,就是線條的質量,就是對這個内在精神的把握。

那麼是不是臨帖的時候軌迹必須跟原帖一模一樣呢?也不完全是!

我們看王羲之的另一個字:

啟功臨帖的方法(學書法怎樣才能做到)4

這個字出自《蘭亭序》,随便在網上搜的,雖不是很貼合,但也能大略說明問題。

很多人在臨這個字的時候,為了刻意追求像,甚至苦練字裡面的牽絲,其實這種牽絲是需要很精深的運筆功夫的,對于一般人來講很難寫的像,就算王羲之複生也不一定能将這個字寫得一模一樣。許多人為了追求這個這個牽絲,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後收效甚微,甚至對此帖失去了學下去的信心。

其實臨摹這個字還要深刻理解啟功先生所說的軌迹。最左邊的牽絲,王羲之在寫的時候有時候會斷掉,有的時候會連起來,比如下面這個“是”字。

啟功臨帖的方法(學書法怎樣才能做到)5

還有很多字,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關鍵是要明白這個字運筆的軌迹是怎樣的,把握好了這個軌迹就如比把握好了這個字的精髓,這就是讀帖的作用。

現實中很多高手在寫字的時候,處處能見王羲之筆意,但是單單看某個字來講卻不是那麼像,這就是因為此人很好的把握了王羲之字中的規律,當你深刻理解了這種軌迹,至于像與不像就顯得不那麼重要的。

古代的書論不知凡幾,我選啟功先生的一段書論來講,是因為啟功先生的論述很接地氣,不裝,不做作,文意又容易讀懂,且比較實用。書法之道永遠是越學越覺得艱深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道理,我所談的隻是自己的一些理解,一定會有不到之處,限于水平,也隻能如此了!

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請點個“關注”吧。


本文作者:安偉波,别署彧白,書法網簽約書法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