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風暖
忙趁東風放紙鸢
天氣晴好的春日
是放風筝的大好時節
清明臨近
放風筝與踏青、蕩秋千一樣
都是傳統的節氣習俗
↓↓↓
風筝
風筝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東周春秋時期,已有2000多年曆史。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筝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筝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筝,稱為“紙鸢”。
如今
放風筝仍是很多人喜愛的
春日遊樂活動
手中一根線
不僅是春天的召喚
也是千年曆史的牽系
在西安放風筝
還能了解更多曆史趣事
↓↓↓
“紙鸢”在唐時發展成為娛樂活動
風筝的出現,最初是由于生産和軍事的需要,在唐朝以前,風筝就曾應用在軍事上。後來由于以木制鸢質量過重,人們便用紙來代替木料制作風筝,稱其為“紙鸢”。
小布通過查詢相關史料得知,紙鸢在唐時發展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郊外放紙鸢的活動在唐長安城十分常見。
唐代詩人元稹在《有鳥》中描繪了兒童放紙鸢玩耍的情景:“有鳥有鳥群紙鸢,因風假勢童子牽”,可見唐朝的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從紙鸢中尋找快樂;唐代作家劉得仁在《訪曲江胡處士》中寫“落日明沙岸,微風上紙鸢,靜還林石下,坐讀養生篇”,看來紙鸢不僅是孩子的最愛,也是隐者閑暇時的遊戲。
“紙鸢”新玩法出現在唐朝
唐人寫的《紙鸢賦》描繪了大唐百姓放風筝的情景:“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于掌握之中。”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放風筝的技巧。
不僅如此,唐朝還出現了紙鸢的新玩法。唐代趙昕的《息燈鶴文》裡提到,宮廷中有太監将燈籠挂在紙鸢上,夜晚放上高空,“紅燈遙映碧宵空”的景象,想來令人神往。
風筝從唐朝傳向世界
唐時國力強盛,長安城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據史料記載,正是從唐朝開始,中國的風筝相繼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阿拉伯、歐美各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就把風筝稱為中國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唐代晚期到五代時期,人們開始在紙鸢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筝鳴”,“風筝”之名開始流傳。晚唐名将高骈的《風筝》中寫到“夜靜弦聲響碧空”,就把風筝的聲音比作琴弦彈奏一般。
時光流轉,時代變遷
風筝不僅僅隻是娛樂工具
更已是文化民俗
和民間工藝的傳承
↓↓↓
在西安,有位風筝制作技藝出神入化的老先生,他憑借着精巧别緻的風筝作品火出了非遺圈。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手藝人,便是陝西省級非遺張氏風筝制作技藝傳承人、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師張天偉。
風筝自古随風而動,怎樣讓風筝自身變得靈動起來,則是張天偉起初探索的方向。張天偉創作的動态風筝形态各異,将機械傳動與古老的風筝結合,在傳統風筝的基礎上增加機械傳動裝置,以自然風為動力,經齒輪等巧妙設計,從而帶動風筝上某些部位的變化活動。動态風筝的誕生,不僅提高了觀賞性和趣味性,還成為了極具西安地方特色的風筝流派。
“我是西安人,兵馬俑是西安出土的國寶,1986年開始做風筝時,我就有了做銅車馬和兵馬俑動态風筝的念頭。”張天偉說。30多年裡,從長龍風筝,到“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及兵馬俑軍陣”“秦始皇萬裡長城”,張天偉沒做過重樣的風筝。每做一個風筝,要麼是新造型,要麼細節構造上有所改進。這位耄耋老人通過動态風筝,讓西安的匠人精神走向了世界。
(秦始皇銅車馬風筝骨架)
放飛風筝
讓心情同飛
春光大好的西安
也有不少放風筝的好去處
小布先推薦幾處
歡迎您在評論區補充
↓↓↓
記者 尚洪濤 攝
1.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西安城牆
3.曲江池遺址公園
4.曲江文化運動公園
5.杜邑遺址公園
6.漢城湖公園
7.新渭沙濕地公園
8.長安公園
9.興慶宮公園
10.西安奧體中心光影文化公園
小布提醒:
放風筝的同時
還有很多注意事項
需要您留意
↓↓↓
記者 王健 攝
1.不要選擇在有電線、大樹、鐵路沿線附近放風筝,空曠的地方利于風筝起飛和飛行,同時避免人多的地方,防止風筝線割傷情況發生。
2.風筝不宜放過高,難以控制,可能出現斷線情況。
3.選擇晴朗明媚的天氣,避免雷雨天氣遇到雷擊情況。
4.兒童放風筝需要選擇小型風筝,避免出現風大拖拉兒童等情況的發生。
5.在公園景區放風筝需要留意景區提醒,遵守園區相關規定。疫情期間還要做好防護,錯峰出行,避免聚集。
春意盎然
晴空萬裡
你看——
緩緩放飛的風筝
是希望
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願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克 | 編輯:談密 答案丨審核:馬悅 韓東辰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