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7月15日電 (李丹)午間,家住吉林省農安縣巴吉壘鎮南窪子村的56歲農民李立國忙着喂牛。突然間,他似乎想起了什麼……“拂面微風吹楊柳,金牛遍地耕。”李立國對着手機念了一句,靈感來了,怕忘,給老伴兒發個語音記錄下來。
巴吉壘鎮是有名的“詩鄉”,當地有許多像李立國一樣的農民,不僅能勞作,還會揮毫寫詩。朝霞、夕陽、種地、養牛……鄉村的風景和最樸實的日常生活,都是人們筆下的創作素材,這裡的農民把生活過成了“詩”。
“種地是我的主業,養牛是我的副業,而詩是一種生活方式。”李立國種了8垧玉米地,養了10多頭牛,一年下來家庭收入能有七八萬元,生活的富足讓他滿足。“有靈感就寫點詩,10多年了,自娛自樂,在詩社裡發表,還挺有成就感。”
“巴吉壘詩鄉詩社”成員在交流詩歌創作。 (資料圖) 李丹 攝
李立國說,寫詩讓他多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他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正如他創作的詩句:“萬裡碧雲天,四野畫峰巒。老漢山坡看,小兒地上歡。”
從最初的打油詩到律詩、絕句,李立國創作的體裁越來越廣泛,他還寫了不少歌頌家鄉的現代詩、散文詩:“美麗富饒的小山村,住着勤勞華夏子民。祖祖輩輩開荒種地,肥沃黑土遍地生金……”
巴吉壘鎮隸屬的農安縣有“黃龍府”之稱,是黃龍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獨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詩歌的沃土。從1958年至今,“詩鄉”共創作詩歌約15萬首,出版了近20本詩集。詩集《滿園草綠百花香》面向全國發行,農民詩人管成臣就有作品被收錄其中。
“我們的詩大都不太規範,但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對現實生活、對家鄉變化和對祖國政策的感受。”談起創作,72歲的管成臣頗有感慨。
最近,鎮裡的四合村進行了環保整治,新修了庭院外牆,村路邊還栽種了五顔六色的鮮花,管成臣有感而發即興作詩一首:“建房修牆書詩畫,鋪路植樹栽新花,門前放置垃圾桶,随時清理專車拉,鄉村文明樹新風,美好家園放光華。”
40年來,管成臣以詩為伴,每當喜悅之情湧上心頭,詩句便脫口而出。南窪子村村民李鐵梅,五年前也加入了鎮裡的詩社,寫了數百首詩歌。“和詩友們在一起‘碰撞’,能激發靈感,詩歌能夠陶冶情操,讓我這個圍着鍋台轉的婦女更有文化味兒了。”
今年5月,有感于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勝利,李鐵梅創作了一首詩:“風雨送春歸,節氣升溫到。鳥語花香翠柳柔,坡草芽尖冒。大地換新顔,鴻雁傳捷報。疫散霾消曙色新,盛世多驕傲。”
在“詩鄉”巴吉壘鎮,三五農民相約而聚,往往在桌上就開起了賽詩會,雖不似古人那般曲水流觞,但一人一句,對酒當歌,也會合作完成一首首“田園牧歌”。
巴吉壘鎮的農民詩人創作并吟誦詩歌,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當地的詩歌文化還打破了地域界限,小鎮打造的“巴吉壘詩鄉微信小程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詩友參與創作,平台已收錄作品7207個。
目前,以巴吉壘鎮為中心輻射帶動了周邊的長嶺、德惠等縣(市)七八個鄉鎮的農民進行詩歌創作,僅巴吉壘鎮就有注冊詩歌愛好者4000餘人。這些帶有泥土味兒的詩歌成了中國鄉村變遷的一面鏡子。
巴吉壘鎮宣傳委員王克佳介紹,為了滿足轄區居民對正規詩歌教育、詩歌理論的學習訴求,鎮政府完善了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詩鄉”文化站,幫助農民詩人開展詩歌分享活動。同時,也會在重要節日節點之際舉辦賽詩會等活動,為大家提供展示作品、以文會友的平台。(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