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與(不可知)的絕對化與相對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可知)與(不可知)的絕對化與相對論
【作者趙緻生(1943-2021),發表于2011-05-22】
我們講了六合中的短程與長程問題,把人類知識的(已知)與人類知識的(未知)通過六合,與形性數的整體一理化框架建立了一個(可知)與(不可知)的(相對未知)與(已知)(更相動薄)的起始點,以及(相對已知)與(未知)(更相動薄)的相對終結點。
這樣,我們發現:(已知)與(未知)之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是相互連通的。
(已知)之得到之來,我們用了(來從來處來),(已知)之連續認識被六合限定,
(已知)(更相動薄)為(未知)之去,我們用了(去從去處去)。
看似很不好理解。但是,它卻是一個(已知)與(未知)都适用的存在範疇表達。
(已知)存在于(已知)的(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
(未知)存在于(未知)的(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
(已知)的來處是(未知)的去處。
(未知)的來處是(已知)的去處。
(已知)生于(未知),沒于(未知)。
(未知)生于(已知),沒于(已知)。
相對論的(知識圓圈)得以構成。于是,
在六合之中為(已知),
在六合之外為(未知)。
就形成了一個知識結構體系,稱為六合内外的知識循環體系。
六合之外,(未知)之(可知性)可議而不可論。
六合之内,(已知)的(可知性)可論而不可議。
議為無定之論,
論為有定之議。
顯然,六合知識體系可以表達自然界的六合範疇。
但是,自然界的六合範疇,是如何與人身生命六合(二合而一)的呢?
人身生命的(知識圓圈),同樣是一個六合内外的輪回過程。
但是,自然六合與人身生命六合之間,存在以下不同:
(自然六合),我們可以用(上下,東西,南北)的方向屬性來表示它,稱為上方,下方,東方,西方,南方,北方。
也可以用面相屬性來表達它,稱為上面,下面,東面,西面,南面,北面。
也可以稱為六方,六面共十二屬相。
所以,(自然六合)也可以稱為十二屬相。
十二屬相中六方,可以三焦為八,成為八卦。再〖司天在泉〗變化之後出二十四節。
我們在後面會講到,這裡就不再擴展下去了,因為我們要講人身生命的六合與之相對。所以,大家現在隻了解什麼是六合就可以了。
人身生命過程中的(人身六合),我們可以用上下,前後,左右來表達它,也分方,面兩式:稱為
上方,下方,前方,後方,左方,右方。
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左面,右面。也有十二屬相。我們稱為人身生命十二屬相。同樣也可以以三焦分而為八。
這就是中醫理論中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産生的(屬性數學)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具有形性數一體化的具體數理邏輯與(認識方法)的産物。隻是三焦遺失後,這些内容則避諱後,無法鍊接了。
(自然六合)與人身生命六合,是一個什麼樣的相對關聯關系呢?
我們在較前期的文章中,介紹過它的相對性,(定巳動己)。
(自然六合)與(人身六合)之間存在一個相對變化關系,即“上下”是統一的。而前後左右與東西南北是可以變化的。
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向定,人體中六合與自然六合中前後左右一向定,則四方知。
早晨,我們面向太陽,前面就是東方,後面就是西方,左面就是北方,右面就是南方。
中午,我們面向太陽,前面就是南方,後面就是北方,左面就是東方,右面就是西方。
傍晚,我們面向太陽,前面就是西方,後面就是東方,左面就是南方,右面就是北方。
這樣,我們對太陽的(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變化關系,就可以通過(自然六合)與(人體六合)之間的一種變化關聯來記錄下來。這個記錄體系是由(自然六合)的六方,六面與(人體六合)的六方,六面構成的四六二十四個方與面的結構在一體的表達框架來表達的。
所以,人體應該有相對的十二對覺悟,感覺分支來分别用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來表達它。這與人體為什麼有十二對交感神經的結構性存在(屬性數學)的原理結構性是具有相關關系了。
人的記憶應該是兩個整體六合之間的相對關聯關系體系的變化性(二合而一)的過程。
人類的(思維方式)與判斷邏輯,都離不開六合的(運動抑揚,更相動薄)所産生的體系關聯關系綜合表達。
對具體事物所形成的(運動抑揚,更相動薄)變化的内容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六合體系的變化程序來表達。
因為(人體六合)與(自然六合)之間,存在一方定而六面合的屬性特點,所以,我們的記憶完全可以通過一方定的一個連續變化程序來作出體系性全過程的表達。
事物認識程序化是人類思維方式的特點。但是,這個程序并不是單純的線性認識論,而是六合一定之後,另外的五行形成的相對(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變化關系。
線性的思維過程是建立在五行相對(運動抑揚)基礎上的。兩個六合中的一定後,另外五個方面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相對變化的規則性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方與面屬性的結構,我們稱為十天幹。
我們可以認識與可以記憶而成為知道的東西,隻能在(六合之内)而不能産生于(六合之外)。
所以,
識者為論,
不識為議。
知識為無議之論,
識知為無論之議。
知識的(可知性)與識知的(不可知性),呈現了知識與識知的後繼連續變化的(可知性)。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吧,明天我們繼續講。
六合論中的時間與空間關系
【2011-05-23】
(現代科學)中的時間與空間的表達形式,通常以空間數學坐标與時間線性坐标而分别表示。
空間的幾何表達通常用XYZ三維坐标系統作為數學坐标系,
時間系統使用的則是T坐标系。
時間是時間,空間是空間,一清二楚。
計算空間問題使用空間坐标,
計算時間問題使用時間坐标。
可以說,空間問題沒有計算不了的,時間問題也沒有不可認識的。
但是,對于既包含時間又包含空間的問題,則沒有整體計算的方法了。所以,時間與空間的問題,隻能被(一分為二)地〖孤物獨識〗。
愛因斯坦雖然發現了相對論,但是無法徹底走出(絕對二元論)下的困惑。愛因斯坦試圖把(絕對二元論)中的〖孤物獨識〗,機械的堆棧在一起,把時間軸加在空間三維坐标中。
這種想法經過愛因斯坦與其後的很多數學家的努力,至今也沒有實現時空一體化坐标産生的可能性。因為空間坐标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空間認識體系與完整的數學計算表達形式,再也沒有可以堆棧上時間軸的可乘之機了。
那麼,根源在哪裡呢?
東西方對時間的認識理念與方法是不一緻的。
西方科學認為,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可用鐘表來量度的屬性,它具有過程表達的順序性與間隔性。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關聯關系是運動着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
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
時空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沒有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也沒有離開時空的物質。
物質是永恒的、絕對的,
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時空也是永恒的、絕對的,但時空的具體表現形态和特性是多樣的,可變的,相對的。
東方(傳統文化)認為,時,為運,為命,為節,為變。故有時光流轉,節序變化稱之為時的認識。所以,(時辰)并非僅僅憑借鐘表之數值所單純表達出來的屬性。它也存在形性數的一體結構性。
以太陽光移動規律計時的體系,我們稱為時光計時體系。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了日冕與日冕計時體系。但是,中國的計時體系在古代不僅是時光(時辰)體系。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的歸納為屬性聲色味的原始時間表達體系。
春季的春色用梅花迎春,萬物驚蟄,
秋天的秋色用萬物成熟,麥浪金黃等等。
最有趣的是,中國遠古人類用聲音來探索時律的記時方式,讓今天的人贊歎不已。
古時候,對時間變化的規律性研究,是從節氣的規律開始的,那麼節氣與聲音之間有什麼關聯關系呢?
古人設置了長短粗細各不同的十二個管子,以管子發出的不同聲音來分辨詳察八音之間的随着季節變化而産生的聲音變化規律性。并把它的規律通過律呂進行了規範性的記載。稱為時律。認為,律呂不正,則諸氣不和,律呂的結構性具有聲音屬性六合的結構性,分為:清濁,鈍挫,粗細,抑揚,強弱,高低。每個節氣的不同,八個管子的律呂并不相同。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八管律呂之定,定春律,夏律,秋律,冬律,來判斷節氣的臨而未臨。這種時律的時間度量方法,還可以通過相同時節的不同變化,定春之變律,夏之變律,秋之變律,冬之變律,來判斷律呂不正與(自然六合)中的諸氣和與不和的關聯關系。
更遠古的時候,還有一種時味記時法,時味:可以稱為應時的美味。它表達了世上萬物生長與季節之間的關聯關系。每種植物在不同的季節成熟,并發出一種特有的味道。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聞,嘗等方式,得到一種時味的季節對應性。這種方法形成了我們用“酸,甜,苦,辣,鹹”的味道識别方法來記錄各種不同物種在四季,四時的變化過程與規律。
中國(傳統文化)所表達的時間概念是一個多元性的變化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時光,時律,時味,時氣,時運……等多種表達形式。
但是,無論這些表達有什麼屬性上的認識規律不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達出來的東西,都是四季的季節輪回與時間的運行。
他們都在表達時間的線性程序結構性,通過時節,時變來認識時間的規律性。
我們通過這些不同的時間表達方式,可以得到一個共同的規律性存在。他們都在記錄着大自然中的氣象萬千,态勢萬千。
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講了(自然六合)與(人身生命六合)之間存在一個主程序的線性可表達性。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用本文中人類用聲色味屬性對大自然六合形成的線性感悟規律來表達時間呢?
回答是當然可以的,并且中國遠古人類對這種表達時間的應用過程與文字中的具體遺留。盡管它的具體理論與方法失傳了,但是中國人對時間認識的時态性,時勢性變化的連續連貫性認識,還是在各個學科中得到保留的。
所以,才有:春秋經世,之所以不辨,是因為(運動抑揚,更相動薄),時行有常,周而複始,定論于幹支,異議于經緯。二十四折節一出,則無再辨之間隙。
天之浩瀚,在(六合之外),可議而不可論。
天地人之合在(六合之内),可論而不可議。
時間與空間的理論,“可議而不可辯”是指辯論會使不同的議論走向對立相反的絕對認識,而違背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
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明天繼續講。
時間與空間的六合而一
【2011-05-24】
接着前面的文章講,上一講我們講到了,空間的六合屬性,在六合屬性中,人類的人身生命六合與大自然六合之間,存在兩個六合的相對性變化過程,我們稱為六合陰陽。
在(自然六合)的(上下,東西,南北)(六方/六面),與人類身體六合的(上下,前後,左右)(六方/六面)的(定巳動己),(定己動巳)變化過程中,我們可以依兩個(六方/六面)中的一個極端變化次序構成的程序來表達兩個六合體系之間的體系(運動抑揚,更相動薄)。
而且這個極端的選擇可以是人體生命六合中的前後,左右,
也可以是屬性的具體聲色味。用它的一個程序表達兩個六合之間的變化過程,是我們認識大自然的一種方法。如中國用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示法,不僅可以表達時間,而且可以表達大自然的空間變化規律。創造了六合之中,時間與空間統一表達的一個典範。
這樣,我們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大家會對時間與空間有了一個(新認識),
1、時間與空間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性的一個(運動抑揚)與(更相動薄)的變化過程。
2、沒有脫離空間的時間,也沒有脫離時間的空間。變化的空間産生時間,運動的時間産生空間。
3、時間不僅是鐘表可以度量的屬性,它同樣也可以用人類對聲色味的感覺連續性與連貫性來認識它。也可以用天體,自然中的萬物(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折節來認識它。4、時間與空間的認識可以通過形性數一理化,理法術一體化形成(屬性數學)的系列性理論,來認識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相對性。可以應用〖太極陰陽〗……八卦九宮屬性理論來系統的說明它,
也可以應用這個理論系統來分析與研究其它事物的具體空間與時間。5、中醫學就是建立在這種時空觀下的一個具體應用學科的時空邏輯分析體系。它具有以一個變化過程來系統認識人體整體六合變化過程的方式與方法。
6、時間與空間的一體化認識論,時間與空間的理法術一體性坐标,隻能在六合理論體系中産生,而不可能産生在三維XYZ坐标軸,與時間T軸的(二合而一)的天真幻想之中。因為三維坐标與時間軸無法(二合而一),是因為他們都是〖孤物獨識〗産生的靜止絕對化的認識理論體系。所以它無法反映時間與空間的運動變化本質。
顯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一個完善的相對論基礎上的知識理論體系。
從原始時代的〖壘石結繩〗,〖河圖洛書〗,〖天圓地方〗,〖周天曆度〗,一直到形成〖太極,陰陽,三焦,四象,五行,六氣,七價,八卦,九宮〗形性數一理化,理法術一體化的知識理論體系後。數萬年之知識積累,造就了(鐘鼎文化)的繁榮時代。盡管在商周有過一次文化斷檔,天子神權文化形成了(後天八卦),變革(先天八卦)的易經變遷。但是,中國的時空認識理論體系卻沒有改變。(黃道曆法),天幹,地支,十二屬相,六十甲子,二十四節氣等時空理論的基礎認識仍然被保留到現在。
盡管六合與八荒的(已知)與(未知)的時空理論相對辯證觀遺失了。但是,這個應用體系的規律與認識法則仍舊被延續了五千年。這個時空認識體系對中國農耕文化的作用,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迄今為止,這個時間體系仍然在農業生産上使用着,而且被世界上的許多農業生産國延用到現在。但是,這個時間體系是如何産生的,卻仍然是一個迷。但是,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理論,确實是一個時空一體化認識大自然的一種方法。
春夏秋冬既可以表達空間的狀态,
也可以表達時間的連續變化過程。
如春光,春色,都是表達空間狀态的,春季表達一年第一季。即從立春至立夏的三個月時間。中國的曆法上亦指農曆“正、二、三”三個月。所以在文獻記載的夏曆中,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是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打掃房屋,置辦年貨,貼春聯,挂年畫等。除夕夜,要守歲。節日期間,人們穿新衣,外出拜年。此外,還開展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跷、逛花市、賞冰燈等活動。這些民間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大家為什麼要如此歡欣鼓舞的來過節呢?
因為大自然從這個節氣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空間狀态,萬物也進入了新的一年發展變化周期。
(現代科學)的時間學,是單純以時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主要研究時間的性質、結構、形态、特點、計算、管理和使用的一般規律。雖然也包括“時差理論、時間周期理論、時間效應理論和模糊時間理論”等。但是其目的隻是提高時效,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時間學與時間空間學的人并不少,雖然也有科學家在繼續探索愛因斯坦在空間坐标上加個時間軸的設想,但是,并沒有人能夠成功。時空仍然是被分立認識的(二元論)。
那麼,為什麼沒有人研究研究中國古代人是如何發現二十四節氣的時空一體化結構的知識體系呢?
為什麼沒有人破譯中國時空一體化表達曆法的産生之迷呢?
根本問題的就是沒有瞧得起中國(傳統文化),嘴上喊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是抱着西方科學理論體系不放。
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吧,明天繼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