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元旦假期與家人一起外出遊玩,在公園的一個角落發現了幾株蠟梅,雖說大部分都還隻是圓圓的花苞,可零零落落地還是有一些已經開始綻放,還散發着濃郁的香味。
圖為盛開的蠟梅
我拿出手機正在拍照,突然聽見旁邊一位帶着孩子的媽媽在向自己的孩子說到,“寶貝,記住,這就是梅花,‘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說的就是它。”我當時愣了一下,随即才反應過來哪裡出了問題。
王安石的這首詩講的是梅花不假,但是這位媽媽卻用錯了地方,因為此時她面前正在綻放的這種花朵是蠟梅,而不是梅花,這兩者并不是一種植物。
關于蠟梅與梅花,在大家傳統的認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誤區:一種是認為它們本身就是同一種植物,隻是叫法不一樣罷了;
而另一種則是認為蠟梅屬于梅花,是梅花衆多品種的一個。
圖為盛開的蠟梅
長久以來,大家喜歡将蠟梅與梅花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它們的盛開時間,因為蠟梅與梅花雖然盛開時間稍微有一些差異,但是卻都是盛開一年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時間,此時百花凋零,隻有它們還淩寒盛開;
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它們的名字,因為不管是蠟梅還是梅花,它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梅”字,這一點使得大家認為即使它們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是最起碼也是有某種親緣關系的。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蠟梅與梅花在植物學分類上完全屬于兩種植物,其中蠟梅屬于蠟梅科蠟梅屬,而梅花則屬于薔薇科杏屬,二者并沒有什麼親緣關系。
圖為白色的梅花
而且如果仔細去區分的話,我們會發現,二者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就是開花時間不同。
雖說二者都是在寒冷的時候開花,但是時間上還是有差異的。
蠟梅主要是在隆冬臘月份開放,因此很多地方習慣将“蠟梅”稱為“臘梅”,由名字就反映出了它的開花時間;
而梅花則主要是在冬末春初時開放,所以又有“春梅”這一說法,盛花期一般都是在陽曆的2~4月份。
其次,就是花朵的顔色不同。
臘梅的花瓣有明顯的蠟質的感覺,顔色也多為蠟黃色,其他顔色比較少見。比較常見的主要有素心蠟梅和葷心蠟梅,其中花瓣顔色均為蠟黃色,花蕊顔色稍有差異。
圖為盛開的蠟梅
而梅花的花朵顔色就比較多了,比較常見的主要有深紅色、紫紅色、粉色和白色等,花色花型都比較豐富多樣。
圖為紅色的梅花
再者,就是二者的花香不同。
蠟梅在開花的時候散發的是一股較為濃郁的香味,而且聞起來甜甜的;
而梅花的香味要比蠟梅的香味稍微的清新淡雅一些。
還有,就是二者整體的形态不同。
蠟梅屬于落葉灌木,枝幹叢生,而且多為直枝的,叢枝的高度一般在2~4米左右,枝幹最高可以長到4~8米;
圖為臘梅,枝是叢生的,且多為直枝。
而梅花則屬于落葉的小喬木,整體形态與桃樹、杏樹等有些相似。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可以生長到5到10米,另外除了直枝以外,梅花還會有垂枝、扭曲枝等,枝條上還會有一些枝刺,整體形态與蠟梅相差較大。
圖為梅花,除了直枝外,還會有垂枝、扭曲枝等。
另外,就是二者的葉片不同。
我們知道蠟梅與梅花都是花先于葉開放的,當沒有花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它們二者的葉片進行區分,因為它們的葉片不管是從外部形态還是分布着生來說都有很大的差異。
首先,蠟梅的葉片是全緣無齒的,葉片的材質接近于紙質與革質之間,形狀為長橢圓形,上表面粗糙,呈綠色,背面光滑呈灰色,在枝幹上的分布方式是對生的,即兩個葉片相對而生。
圖為蠟梅的葉片,葉片革質,全緣無齒,對生分布
而梅花的葉片邊緣有細銳的小鋸齒,葉片形狀多為廣卵形或者卵形,幼時正反兩面都被有短柔毛,後期脫落,正在成長的新葉僅在葉背面脈上有毛,而且以腋間為多。葉片在枝幹上的分布方式為互生,即兩個葉片交互相見與枝條兩側。
圖為梅花的葉片,葉片上有短柔毛,邊緣有小鋸齒,互生分布
最後,就是關于果實的區别。
蠟梅開花之後是可以結果的,果實的形狀比較特殊,就像橄榄球的形狀,十分有趣。臘梅果在成熟前為青綠色,待7~8月份成熟後就會變成灰褐色。它的果實内部是沒有果肉的,而是有很多的種子,它的種子在民間有一個通俗的名字,那就是“土巴豆”,是可以作為瀉藥使用的。
圖為蠟梅的果實
而梅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花梅,一種為果梅。通常我們作為觀賞植物種植的梅花都是花梅,主要目的是觀花的,這種梅花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結果的。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發現,梅花與蠟梅的區别還是很大的,希望大家下次千萬不要再弄錯了。
我是頭條号園林郎中,大家可以關注我,每天為大家更新園林養護技術知識,以及關于植物的小秘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