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竹林雪景茅草屋七絕

竹林雪景茅草屋七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01:49:46

竹林雪景茅草屋七絕(靜淨黃河源草高)1

1月17日,一群藏野驢奔跑在黃河源區的草原上。新華社記者張大川攝

本報記者李亞光、張大川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黃河發源之地。昔日,規模畜牧、采挖沙金等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活動交織,使當地草場大面積萎縮,2000餘個湖泊幹涸,牧民整整過了10年“守着源頭沒水喝”的日子。

近年來,國家在黃河源區累計投入7.15億元,初步遏制了當地的生态退化趨勢。如今的黃河源頭什麼樣?數九寒天,記者驅車前往海拔超過4600米的黃河源頭,探訪雪境中的約古宗列。

天地無垠,銀裝素裹,一片蒼茫。行車于雪後黃河源,駕駛員很難分清哪邊是路,哪邊是草地和結冰的湖。車輪高高騰起陣陣雪霧,不一會車窗就結了厚厚的冰,記者一行3輛車相繼陷入齊膝積雪。

車外氣溫低于零下25攝氏度,夾帶着雪的狂風像刀片一樣打在臉上,記者用盡全力急促呼吸,仍感氣短心慌。

這裡是人類生命的“禁區”,方圓幾十公裡都難以尋見一個牧戶,除了陣陣風聲,安靜得令人心悸。

可這裡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遠處,一群藏原羚好奇地打量着行動笨拙、正搶救被困車輛的記者一行。他們在冰原上競逐嬉戲、自由覓食,絲毫不受嚴酷環境影響。

上車後,同行的瑪多縣生态管護員鬧哇告訴記者,近年來伴随着生态向好,黃河源區草場長勢喜人,盡管平均雪深超過15厘米,一些植被也能冒出頭來,供野生動物取食。過去冬天,當地生态嚴重退化,連家畜都吃不上草。

鬧哇的言語無意間觸動了自己的痛心記憶。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黃河源區植被大幅萎縮,失去水源涵養的2000餘個湖泊幹涸,源頭開始斷流,當地牧民整整過了10年“守着源頭沒水喝”的日子。

“牛羊餓得瘦骨嶙峋,牧民們每一個月就要帶着牲畜轉一次場,有人甚至前往400公裡外的青海省海西州放牧。”鬧哇說。

談話間,車已行至一處牧民聚居點,同車的另一名生态管護員剛周示意記者看向窗外。積雪中,一段殘破的土坯牆格外醒目,剛周說,這裡是他出生和長大的地方。

這位54歲的藏族漢子請駕駛員停下車輛。撫摸着老家的土牆,回憶起年輕時光,他眼眶中似有淚水打轉。

2006年,難以通過放牧來繼續維持生機的剛周一家,同瑪多縣584戶牧民一道搬離了世代生活的草原。一部分人選擇跨州遷移,前往更遠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生活。

剛周說,就在生态嚴重退化之前,黃河源人曾短暫擁有過一段驕傲而富足的日子。那時的瑪多縣草高齊膝、河湖豐潤,人均存欄牲畜一度發展到132頭,是全國聞名的牧業首富縣。

這片水草豐美的富饒原野還蘊藏着大量沙金,每年吸引全國上萬人前來開采。

短短30年間,生态優越的瑪多縣就迎來苦果。誰都未曾想到,腰包鼓鼓的牧民們會一下子淪為“生态災民”。

“如今我能再次回到故鄉,全靠國家下決心恢複治理黃河源生态。”剛周說。

踏着積雪,剛周帶記者一行徒步十多分鐘,來到一片可見的多年生牧草灘,遠處就是牧民口中的“黑河”。剛周告訴記者,這裡在20多年前曾沒水沒草,可如今冰封的河道比上世紀60年代時還要寬。

身旁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态保護處處長久謝說,2005年至今,國家在黃河源累計投入7.15億元,相繼實施禁牧減畜、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态項目,在101萬畝退化草場上種活了人工草,在2.94萬畝的遺留礦區覆土植草,有效遏制了當地的生态退化趨勢。如今,瑪多大小湖泊、坑塘恢複至44607個,“生态大縣”美譽複歸。

寒風漸止,太陽從雲縫中探出頭來,一縷陽光灑向大地,金黃色的雪原和泛着藍光的冰封黑河開始呈現出不同層次的顔色。此刻,身旁一直苦着臉的剛周眯眼笑了。

“你看,就算是冬天,我們黃河源也有外地人難得一見的美景吧?”剛周自豪地問道。

接近正午,勞頓饑餓的記者一行拿出随身攜帶的幹糧,在草灘上進食。附近牧民拎着茶壺裝滿積雪,燒開後給每個人都倒了滿杯,清澈而甘甜。

離開時,鬧哇用手指細緻地捏起掉在草原上星星點點的垃圾,放入塑料袋并裝到車上,随即又不放心地回頭檢查,多次确認後才上車。

“我們已經吃了破壞生态的虧,不能再讓子孫後代沒了活路。”鬧哇說,作為一名生态管護員,他除了保持環境衛生外,每周至少要巡護2次轄區,監測并記錄野生動物分布情況,遇到生态違法行為第一時間上報。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說,在牧民的協助下,最近20年,當地紮實踐行反盜獵、反盜捕、反盜采工作,共查處各類生态違法案件52起,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野生動物逐年增多。

向黃河源頭行進時,記者在車内累計看到500餘頭藏野驢,200多隻藏原羚,十餘隻大鵟、獵隼,2匹草原狼。一開始新奇而激動,不停按快門,後來司空見慣,漸漸減少了向窗外張望的頻次。

沿着鄂陵湖、紮陵湖,行車6個多小時,期間又經曆多次陷車,記者一行終于到達約古宗列。這是母親河發祥的地方,其中一處山尖上矗立着2塊石碑,上題“黃河源”。

以石碑為中心,記者向周圍環視,目之所及隻有潔白的冰川和積雪。正如去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白皮書所述,青藏高原仍是地球上最潔淨的地區之一。

在海拔超過4600米的約古宗列,記者仿佛看到了黃河源最初的樣子。千百年來,滄海桑田,這裡的涓涓清流不斷默默向低處彙集,徐徐東流不息。

當領悟到這股脈脈溫情時,記者一行早已寒冷不覺。在常年低溫的世界第三極,孕育着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源就這樣一直關照着人們的福祉,向下遊釋放着生命的溫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