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就是指大腦所需要的血液供應不夠,引起腦細胞缺血、缺氧,從而出現腦部功能障礙的疾病。很多時候醫生是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判斷得出腦供血不足的診斷,迄今為止,我國尚無統一的診斷标準。目前我國普遍采納的是2000年日本第16次腦卒中學會正式頒布的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診斷标準:1.有頭暈、頭痛、頭部沉重等自覺症狀;2.有支持腦動脈硬化的所見:伴有高血壓、眼底動脈硬化改變,或有時可聞及腦灌注動脈的血管雜音;3.沒有大腦的局竈性神經體征;4.頭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未見腦血管器質性病變;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狀;年齡>45歲;6.臨床腦循環檢測确認腦血流降低;7.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或經顱多普勒(TCD)提示腦動脈有阻塞或狹窄改變。其中,(1)-(5)為必備條件。
腦供血不足出現時先查找原因,由于大腦供血血管存在腦動脈供血和椎基底動脈供血兩套系統,這兩套動脈血管在頭顱内還相互聯結,以确保腦部的血液供應。因此,任何原因引起的這兩套動脈血管管徑變小或管壁變硬,都可減少大腦的正常供血而導緻腦供血不足的發生。最常見的原因是腦動脈硬化及頸動脈斑塊形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第二,血壓過高或過低都會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而不能确保腦組織的正常供血。第三,血液粘稠度增加會使大腦供血減少。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因素是煙酒、高脂血症、血小闆增多症、高血壓、糖尿病、運動過少等。由此可見,抽煙喝酒、肥胖、三高、運動過少、頸椎病是導緻腦供血不足的危險因素和重要原因。長期的嚴重腦供血不足會出現腦梗死及老年癡呆症。
所以治療上首先是去除危險因素 飲食宜清淡,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增加纖維膳食,合理搭配營養,保持心态平衡,适當運動,控制體重,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尤為重要。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規律作息,不可過度用腦,不要長時間玩手機和電腦。藥物治療主要是應用擴張血管藥物,如尼麥角林、尼膜同等改善腦部的供血。三高人群有腦供血不足時,必要時可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藥物進行抗血小闆治療,預防血栓形成;使用降血脂藥物,降低血脂、穩定斑塊,預防腦梗塞的發生。頸椎病所緻的腦供血不足可适當使用牽引、推拿、針灸等方式,頸動脈斑塊重度狹窄所緻的腦供血不足可以進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擴張血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