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莊子·内篇·齊物論第二》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内篇·應帝王第七》
人與現實之間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博弈,是利用現實,還是為現實所用,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有人說,子思的《中庸》便是依據莊子“中庸之用”的思想而來,究竟是否如此,也未可知。南懷瑾先生在解釋莊子這裡提到“庸”的作用,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并非是主張完全不用,還是應該用,用而恰當,用而适可,他下面就有“用”字的解釋:“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以《中庸》的來源差不多也有這個意思。
莊子所處的變亂的戰國,許多人對于現實都抱有同樣的思想——逃避現實。然而現實是逃不開的,隻有想辦法,善于用現實,不被現實所用,才能安身立命。用得好,便是“庸”;用得不好,就變成後世所謂的“庸碌”。“庸”不是馬虎,不是差不多,是“得其環中”,恰到好處,最高的智慧到了極點,看起來很平常,但“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内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