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
足迹踏遍大半個中國
卻最是鐘情馬鞍山
不僅多次遊曆,還選擇在此終老
李白自25歲第一次遊經當塗,38年間,曾7次來到當塗,駐足采石、青山,泛舟姑孰溪、丹陽湖…在馬鞍山境内留下大量遊蹤遺迹和民間傳說。
翠螺出大江 儲燦林 攝
據考證,馬鞍山地區共有李白遊所、遺迹22處、紀念勝迹10處,大體分布在境内的采石、青山、橫山和城郊4個地區。
橫山,又名“橫望山”
作為“聖朝之高士、當塗之旅人”
李白與馬鞍山、當塗有着不解之緣
緣何李白如此鐘情馬鞍山?
一、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平交天子,笑傲王侯,唯“一生低首謝宣城”。
謝朓畫像
“謝宣城”系宣城太守謝朓,南朝著名詩人,他對當塗青山特别衷情,稱青山為"山水都",曾在此鑿石為井、伐木建宅、廣栽翠竹。
大青山
李白視謝朓為偶像,曾多次登臨青山謝公故宅去憑吊,其詩作中有十餘首直接贊美謝朓,“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晖。”
謝公祠
二、千年一諾、世代傳承
李白晚年投奔其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其間,經常與好友谷家族長蘭馨公同遊青山。“臨風懷謝朓”,李白留下遺願,長眠于此,同謝公結成異代芳鄰。
大青山
公元762年,李白病逝于當塗。1000多年來,谷家子孫恪守先祖遺訓,世代接力傳承守護,留下了一段“千年一諾、世代傳承”的佳話。
李白墓
三、山水之都,風光绮麗
山不高而連綿蒼翠,峰奇嶺秀;水不深而曲折萦回,溪清魚肥。馬鞍山橫跨長江兩岸,境内山水縱橫,是曆史上文人騷客偏愛的山水之都,李白也流連于此間山水美景。
霞光普照三元洞 王曉越 攝
在李白的筆下,馬鞍山樓台亭閣星羅棋布,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呼應,青山、牛渚矶、丹陽湖等優美的自然景觀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
航拍采石段長江
李白一生
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60首(篇)
幾乎吟遍了馬鞍山的山山水水
其中《望天門山》、《橫江詞》等名篇
成為千古絕唱
1.《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坐落在蕪湖與馬鞍山之間, 雄奇險峻,公元725年,李白乘舟東遊吳越經過天門山,被深深吸引,寫下《望天門山》,這是李白歌詠馬鞍山,也是歌詠安徽的第一首詩歌。
天門山 陶建 攝
2.《姑孰十詠•牛渚矶》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
亂石流水間,回波自成浪。
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
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采石矶作為長江三矶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千古一秀。李白一生曾多次遊覽采石矶,寫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詩篇,并留下“跳江捉月,騎鲸升天”的美麗傳說。李白《姑孰十詠》其八“牛渚矶”描寫的就是這裡的風光。
采石矶三台閣 唐焱 攝
3.《姑孰十詠•姑孰溪》
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
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
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
何處浣紗人?紅顔未相識。
當塗淩雲橋,跨姑溪河
這是李白寓居當塗時所作,詩中所描寫的風光景物即是今天當塗城南青山北麓的姑溪河,古稱姑孰溪,貫穿當塗境内,被當塗人稱為母親河。
姑溪河
4.《下途歸石門舊居》(節選)
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
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鸾駕鶴又複遠。
何必長從七貴遊,勞生徒聚萬金産。
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
橫山
橫山環境優雅、景色秀美,而引得曆朝曆代文人雅士前來隐居修煉,賞景抒懷,因此也被稱為“隐居山”。李白身臨橫山石門峽谷,深有感觸,在橫山寫下此詩。
橫山
5.《姑孰十詠•謝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謝公宅。
竹裡無人聲,池中虛月白。
荒庭衰草遍,廢井蒼苔積。
唯有清風閑,時時起泉石。
大青山
青山位于當塗縣城東南7.5公裡處,古迹甚多。南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酷愛青山,稱譽青山為“山水都”,并築室于山南,即謝公宅。人們為了紀念謝朓,将其宅改建為謝公祠。
李白既迷醉這當塗青山的風景,又敬謝公品格,于是留下夙願“宅近青山同謝朓”,後人就将其遷葬于此。
李白墓園
千古人文地,一城山水詩
如今
被李白熱愛的這方熱土
已是一座宜居宜業宜遊
煥發着勃勃生機的
美麗濱江城市
馬鞍山主城區航拍
雨山湖 童祖鳴 攝
秀山新區 陶建 攝
節慶廣場 唐焱 攝
采石矶景區秋色 童祖鳴 攝
薛家窪生态園 童祖鳴 攝
楊樹林步道 儲燦林 攝
濱江傍晚 唐焱 攝
濱江航拍
采石矶航拍 唐焱 攝
當前,馬鞍山正搶抓機遇、奮力拼搏,攻堅克難、一馬當先,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設“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升級版。
歡迎來馬鞍山
在這裡邂逅長江的“胸襟”
感受一江流韻兩岸美
感受“山水詩都”的風情
你也會和李白一樣
愛上馬鞍山
文字整理:劉岑
責任編輯:劉岑
核校:傅中平
值班總監:王小明
審核:秦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