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離我家最近的盛姓村坊,是上市的盛家木橋,我沒有去過,但常常聽到。桐鄉土話,盛有兩個讀音,姓盛的盛、茂盛的盛,讀如“長”。盛飯的盛,讀“成”。
盛姓源于盛國。盛國,《左傳》寫作“郕”,《公羊傳》寫作“盛”,《史記》寫作“成”。盛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的第七個兒子叔武,春秋時期,盛國被齊國所滅,其區域大緻在今山東省的菏澤一帶,這是盛姓的發源地。
據《元和姓纂》記載,盛姓還有一個來源,出自燕召公,本姓“奭”,後來改作“盛”,這個說法于史無征,不太可信。當然,要是追溯上去,燕召公本就是周文王的本家,說到底,奭、盛也是一家人。
東漢三國時期,江浙是盛姓的一個重要分布區。這個時期,盛氏出過兩位名人,一個是盛沖,廣陵人,學問淵博,擔任過吳王孫休的老師,廣陵後來也成為盛姓的一個郡望。一個是盛憲,字彥章,官至吳郡太守。據《三國志-孫韶傳》裴注引《會稽典錄》記載,盛彥章與孔融關系特别好,孔融曾經寫信給曹操,說:“彥章,天下之雄也。”曹操準備征召盛彥章做騎都尉,可惜文件還沒下達,盛彥章就被孫權殺害了。
六朝時期,盛氏最著名的文化人當數盛弘之,他寫有《荊州記》三卷,後世引用率特别高,《水經注》、《史記》三家注、《漢書》顔師古注等等,都引用過《荊州記》,如果要付版稅,盛弘之的後裔可以衣食無憂。
《荊州記》中,寫到一個古老的縣——都梁縣(今湖南武岡縣),說都梁盛産蘭草,當地人把蘭草叫“都梁”,縣便以植物命名了。這是一條特别有價值的古代方言材料,要不是盛弘之,“都梁”也許會成為地名學永遠的謎。
五代十國至北宋時期,餘杭盛氏為海内望族,出了盛蟠、盛豫、盛京、盛度、盛申甫等不少名臣。按譜牒、志銘記載,杭嘉湖地區的盛姓,大多系出餘杭,盡管明清兩代的盛姓,喜歡以“汝南”為其郡望,但這隻是民間傳統觀念,不等于家世所出。
康熙年間,桐鄉人盛爌《前珠村記略》記載他們家的家族史,即以餘杭盛度為始祖,盛度有一支後裔遷居長興縣竹木巷,明朝初年又分遷桐鄉,盛爌的曾叔祖盛振谷又從前珠村遷到烏鎮,是為民合、烏鎮兩支盛氏的大概情況。
杭嘉湖的盛姓,寫到祖上,大多會指向同一個人:盛度。盛度(969—1039),字公量,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任參知政事,四年知樞密院事,都屬于副國級領導,盛度去世後,谥号“文肅”,所以家譜都稱“文肅公”。《宋史-盛度傳》說他:所至,下貧無賴,多所縱舍,稍有資者,一切繩之以法。有點像明朝的海瑞。
盛度曾推薦過司馬池,司馬池就是司馬光的父親。盛度的兒子盛申甫,官至福建轉運使;他的女婿掌禹錫,官至工部侍郎,學問淵博,主持國學考試的時候,喜歡出奇怪、冷僻的題目,考生都怕他,所以稱他為“難題掌公”。
桐鄉盛氏分布較廣,民合、烏鎮兩支為明初自長興遷至,在此之前,桐鄉已有盛氏,且為地方望族。宋孝宗淳熙年間,盛師文考中特科,類似于明清兩代的舉人。
我疑心盛師文大概與盛師聖為堂兄弟,據南宋樓鑰《盛夫人墓志銘》記載,盛夫人的父親盛師聖,與盛度同族,但這一支盛氏已遷居“嘉禾”,這個“嘉禾”是指整個嘉興府,當然也包括桐鄉。可惜樓鑰寫得太大了一點,盛師聖家族究竟住在嘉興府的哪個縣,難以考證了。
附帶說一下,樓鑰所寫的盛夫人,即丹陽洪懷祖的妻子,她的公公就是吏部尚書洪拟,谥号“文憲”,《宋史》有傳。《楚辭補注》的作者洪興祖,就是洪拟的侄子。盛、洪聯姻,可謂門當戶對。
明朝時期,桐鄉盛氏頗多有功名者,比如盛謙,永樂年間的貢生;盛經,正德年間的貢生。清朝一代,石門縣(今屬桐鄉)就出了二十六個盛姓秀才。從南宋的盛師文,到清代光緒三十一年的盛國梁、盛國棠,桐鄉盛氏書香綿延不斷,是地方少有的文教望族。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