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16:09:34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在心,不也是君子所為嗎?”

這句話的解釋很清楚了,告訴大家要做君子,要心胸寬廣。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是絕對不會錯的話。但是,大家一定有經驗了,這裡面肯定還有玄機。有什麼玄機呢?


第一個字就有玄機:這裡的“人”是什麼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從甲骨文中的“人”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人的側面站立形象。到了戰國以後,人幾乎都快趴在地上了。這裡面傳達了什麼信息呢?為什麼不用一個人正面站立的形象呢?我們看春秋戰國的古裝劇就知道,人們見面行禮都是“稽首禮”,穿着寬袍大袖、拱手彎腰行禮。這個字正表現的是一個行禮的人。“人無禮,無以立”,“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人而無禮,不知其可”。這些經典名言,都在告訴我們,人要講“禮”。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别是什麼?就是人講“禮”。我們原來學的都是“人能使用勞動工具”,其實這是極其片面的,缺乏對人性的基本思考。聖人都是從哲學層面進行終極思考的,而不是從技術層面去分析。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脫離了獸性。如何脫離了獸性呢?因為講禮。講什麼“禮”呢?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禮”。這裡面就包括最基本的天地、國家、社稷、君臣、宗族、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朋友、生老病死、冠婚喪賓等等,隻要和人一生相關的方方面面,聖人都考慮到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可以說細化到了毛孔。動物會這樣嗎?不會。

最基本的一個夫妻之道,必須經過三媒六聘才能結為夫婦。反觀動物世界,沒有人倫之道,沒有禁忌。我們現在受西方自由文化的影響,其實是人性的倒退,回歸了獸性。《三字經》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這是聖人對人性進行引導和改造的美好願望,并不是事實。基督教就主張人性本惡。那到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呢?你問問自己的内心深處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後天的道德教育,把你置身于一個食物匮乏、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你的本性會是善還是惡呢?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變成惡人。環境使然,你得保證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權。兩個出生不久的嬰兒放在一起,肚子餓得呱呱叫,你在中間放一瓶奶,看看他們會禮讓還是争搶呢?必搶無疑。禮讓,都是後天習得的。這也告訴我們教育的重要性。


花了大量篇幅把“人之所以為人”講明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後面的内容。這裡的“人”就是一個前提,應該懂“禮”。“人不知而不愠”,“這個人”或者“這些人”“不知”,不知道什麼呢?通常解釋為“不了解我”,我們都容易怪罪别人不了解自己。但這句話不會放在這裡講。“知”有兩個讀音,讀一聲的時候就是指“知識”,讀四聲的時候就是通假字,通“智”,表示智慧。首先排除“智慧”這層意思,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不應該是君子高不高興的理由。這裡就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知這個字很有意思,是一個形聲字,又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知”表現的是一個孩子張嘴說話,語言像箭頭一樣快速。這其實形象地表現了孩童學習時期的狀态,記憶力好,喜歡說話,喜歡表現自己知道了什麼,藏不住話。秦漢以後的“知”就隻剩下“矢”和“口”,直觀地表現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意思。這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有很大關系。諸子百家的理論競争和縱橫捭阖,讓那些巧舌如簧、能言善辯的人成為了“智者”,加上他們都博聞強記,因此都是“知道很多”的人。放在儒家這裡,首先你得是一個“知禮”之人。這句話稍作調整為“人不知禮而不愠”,是不是瞬間就說得通了?!


什麼人會不知“禮”呢?聯系前面一句“有朋自遠方來”,從“遠方”來的“人”,從華夏周邊地區來的“人”,他們很有可能不懂中原的衣冠禮儀制度,可能也沒有帶合适的“見面禮”。這對于講“禮”的國家來說,那是極其不尊重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感到惱怒生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那為什麼不說“人不知而不怒”呢?關鍵點就在這裡,如果都快要“怒”了,那就是已經要表現出來了。“怒目圓睜”、“怒氣沖天”不就是這樣嗎?“怒”的狀态就是心裡有火,已經沖上腦門,眼珠子都鼓出來了,随時要爆發。“愠”就不同了,“蘊涵”、“溫和”都是同一個字根,說明雖然生氣,但還在肚子裡憋着,表面上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這就叫“隐而不發”。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君子”所為。那誰是“君子”呢?任何人都可以嗎?當然不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君”是手持權杖發号施令的人。商周時期,“君”都不是指後世的帝王。周朝對帝王的稱呼為“天子”,周天子自稱“餘一人”,天子的權力象征是斧钺,也就是“王”的本意。除了周天子之外的貴族、諸侯、方國國君就稱“君”,是具體管理一方土地、可以發号施令的人,就是“君子”。為什麼不單說“君”,要說“君子”?我們知道凡是被稱為什麼“子”的都是大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等等,子是非常尊敬的稱呼。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兒子的意思。你肯定想這不是罵人嗎?還真不是。“天子”就是上天之子,能是普通人?“君子”就是“君之子”,至少也是諸侯、封君的後代,屬于貴族序列。周朝的分封等級就為“公、侯、伯、子、男”,其中就有“子爵”。把整句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對待那些不懂禮儀的“遠方”之人,就應該用懂得禮儀的貴族君子的行為來對待他們。

隻要是人,都應該講“禮”,對“君子”來說,“禮”的複雜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本人的家族就是宋國貴族出身,到他這一代屬于貴族階層最底層的“士”,在春秋末期已經是沒落貴族。所以,他其實很想恢複祖先的榮耀,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他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在了學生們的身上,希望學生們能夠以“君子之禮”來要求自己。所以,這第三重要的一句話,其實就點明了《論語》的宗旨,也是儒家思想的宗旨,那就是:教人做君子。如果人人都像君子一樣講禮、懂禮、守禮,這個世界不就和諧了嗎?這就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儒家“克己複禮”的要義所在。


到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來,這開篇三句話就是在講“禮樂”,從個人學習的“禮”,到待人接物的“樂”,再到處理邦交事物的“禮”都有了。這三句話其實已經暗含了“修身”“齊家”“治國”的基本修養,真正是“微言大義”、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值得仔細品味!


2021.6.19淩晨 緻遠 作于成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