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間,我國的三名航天員大概還在我們頭頂工作,将近400公裡高的軌道,想一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我國是僅有的三個可以獨立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之一。此次空間站的建設也是八方來賀,我們自己人也是興奮異常。楊利偉在談到我國空間站的時候也忍不住羨慕,當年他飛天時可沒有這麼大的空間。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奉命進行我國首次載飛天任務,當時的備份航天員是翟志剛和聶海勝,如今三位航天員都執行過重磅的航天任務,翟志剛執行了中國人的首次載人出艙行走,聶海勝則作為航天員三入太空,如今以神舟十二号的指令長進駐空間站,和劉伯明、湯洪波開展空間站的前期建設工作,而且是我國目前飛天航天員中年齡最長者,虛歲已經57歲。
楊利偉飛天時由于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設計的在軌活動時間比較短,隻有21小時多一點,所以飛船的空間并不大,主要包括載人艙和上部的軌道艙。載人艙是發射和着陸時航天員待的地方,軌道艙内有一些科學和衛生等設備,當時航天員也可以在軌道艙内方便,但是楊利偉飛行時沒有進入軌道艙。一天的時間已經可以在太空中進行進食、艙内活動、睡眠等各種體驗活動。
原本計劃是讓楊利偉在太空中休息5個多小時,因為發射當天楊利偉2點就已經起來做各項準備工作,發射是9點多,入軌後也就九點半左右,而返回時間設定為着陸點太陽升起的時間,總共飛行大約21小時左右。2點多起來到第二天6點多,一天多的時間不睡覺,人還是會比較疲倦的。但是當時楊利偉在太空卻隻睡了半小時左右,并非是沒有條件睡覺,而是這首次載人航天太寶貴了。
楊利偉在太空中睡得時間短,有多個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是方位感。本身在入軌之後,航天員基本處于完全的失重狀态,此時人不論何姿态都不影響方位感。但是楊利偉當時卻感覺到自己頭朝下,雖然是感覺上的卻依然很不舒服,就像我們在地球上倒吊着一樣,感覺肯定難受。楊利偉花了一個半小時才逐漸調整過來将這種感覺消除,這對後來的休息也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楊利偉自己的興奮,首次載人航天,激動的心情無論如何也是難以平複的,雖然他的生理狀況很穩定,但是他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手持相機從太空拍攝地球,在攝像頭的盲角還嘗試了太空翻跟頭等,他一共在太空進食三次,食物主要包括太空小月餅、紅燒肉、果汁等。所有的感受體驗都需要記錄下來,同時他也記載了一些目前還難以解釋的現象,可惜的是當時沒能進入軌道艙活動。
當時楊利偉在太空中不時地聽到類似敲擊的聲音,這種聲音沒什麼規律,頻率不穩定、間隔時間也不等,迄今為止也不知具體原因,後續的載人飛行中也出現過,專家解釋可能是密封構件在飛船壓力以及太空晝夜溫差下的形變引起的;楊利偉還在舷窗外看到一些類似棉絮的東西,由于不能捕獲這種東西,所以現在也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什麼。所有的這些事情都被他記錄了下來。
最驚心動魄的可能是發射和返回兩個階段,發射時經曆了6G過載和8赫茲的低頻震動,在26秒的時間内楊利偉感覺自己的内髒要撕裂了,整個人也十分萎靡,好在他撐了過來;返回時是虛驚一場,在進入大氣層後,楊利偉發現舷窗外部有裂縫,裂縫還不斷擴展,過了一會另一側舷窗玻璃也出現了這個問題,讓楊利偉吃了一驚,又覺得自己要交代了。返回地球後專家告訴他那是舷窗外隔熱塗層,并不是舷窗玻璃。
楊利偉的一些經驗和經曆,對我國載人航天幫助很大,解決了發射時由于燃料流動導緻的共振問題,後續的發射中再沒有那麼危險的時候了,不過在首次載人出艙行走的時候,卻有軌道艙火警警報,不過後續證實為誤報警,虛驚一場。當年的困難為如今的舒适提供了很多豐富經驗,如今空間站上有專門睡眠的艙室,到時試驗艙發射上去後,還會有3個睡眠艙,我國空間站最多可以維持6人在軌駐留。
所以楊利偉也表達了對這批航天員的羨慕,當時他可是隻睡了半小時,而且是像嬰兒一樣蜷縮在座椅上睡的。現在空間站上的艙室,能讓航天員有更貼近躺姿睡眠,應該要舒服得多,航天員也采取和地面相同的作息時間,上六休一,每天一天假期,航天員也可以和家人通話,還可以拍點地球美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