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18:56:26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許多人如今對這個社會最大的感歎。這背後,或許讓許多人想起了那件令所有人唏噓的案件。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

南京市民彭宇扶起了摔倒老人,反而被老人指認是他撞倒了老人,一紙訴狀将彭宇告上了法庭,最終證明沒有證據顯示是彭宇撞倒了老人。

可是法院仍判彭宇要賠償40%的治療費用,這樣的結果令社會各界輿論一片嘩然,一句“你為什麼要扶”成為每一個人心裡的問題。

多年後,彭宇終于親口承認,其的确撞到了老人,真相大白,可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心裡都存着一點芥蒂?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

經驗式論斷與媒體的推波助瀾

“彭宇案”一開始交由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法官王浩審理。他也是作出被稱為“史上最無語”判決的始作俑者。

老人被撞倒在地骨折,送醫後鑒定為8級傷殘,醫療費用達到13多萬元,這對于一個2008年的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異于是一筆巨款。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3

摔倒老太太

老人的兒子遂将彭宇告上法庭,讓其承擔部分費用,法庭上,老人堅持認為是彭宇下車時撞倒了從車後方往前走的自己;

彭宇則堅持認為自己下車時,老人從後方撞了上來,自己摔倒的,然後自己伸手去扶。雙方各執一詞,口述又無法達成一緻。

證據上,老人的兒子提供了一份當時摔倒後警方出警的筆錄照片,可是警方擁有的原筆錄卻意外地丢失了,法院因此認為老人兒子提供的證據無效,無法證明真實性。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4

眼看着案件向着利于彭宇的方向發展,卻因為法官王浩的一句話,出現了改變。

法官王浩問向彭宇,“既然你說不是你撞的,那你為什麼要去扶呢?”當場把彭宇和在場的人問的啞口無言。

随後法官王浩又得出結論,彭宇如果是“見義勇為”,那麼一般情況來說,不應該是僅僅扶起老人,而是抓住撞倒老人的人才合情合理。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5

法官

彭宇如果是“做好事”,那麼完全可以在原告家人來之後就選擇離開,而不是陪着其一同就醫為其墊付200元醫藥費。

一審判決,雙方均無過錯,但彭宇應當給予原告老人一定的經濟補償,因此,法院判決彭宇賠償受害人損失的40%,共計4.5W餘元,結果一出,輿論嘩然。

用所謂的情理分析方法,指出彭宇違背情理,這種邏輯推理方法,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司法史上的一座墓碑式審判”。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6

按照法官王浩的邏輯,孔融之所以讓梨,是因為他提前偷吃了一個,否則怎麼會把梨讓給别人?不符合常理;司馬光為什麼砸缸?肯定是他将别人推進去的。

如果說用“情理”代替“證據”開啟了司法審判的先例,那麼,無良媒體們的推波助瀾,則是造成“世風日下”、“思想滑坡”的催化劑。

彭宇做好事卻反而被誣陷為施害者,一時間各個媒體平台和網絡,形成了一股“見死不救”的惡劣影響。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7

事情的起因,源于彭宇找到了媒體主編周桂華,聲稱自己“好心沒好報”,希望可以在媒體和網絡上報道一下。

周桂華一聽,這種可以調動社會輿論,具有話題性的新聞,一定可以大爆,他向南京十幾家媒體記者發了短信。

随後具有傾向性的偏頗報道,出現在各大新聞頭條,标題就用結論性話語引導《扶人被判撞人,南京小夥好心沒好報》《南京彭宇案一審判決引發網友質疑》。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8

在如今看來,彭宇親口承認了其的确與老人發生了碰撞,媒體們的捕風捉影,帶動節奏就顯得那麼居心不良。

一個普通的民事案件,演變成為沖擊中國人道德底線,中國司法不公,公權力不彰,老百姓被迫自力救濟的全民道德事件。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媒體都選擇推波助瀾,也有題為《彭宇案喧嚣未盡,真相仍撲朔迷離》這種客觀公正的中立報道。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9

可相對之下,清醒的聲音早已被傾向性報道淹沒,最終促成了中國人對“見義勇為做好事”内心深處的猶豫和冷漠。

在群體效應之下,民衆往往選擇随大流。“常理性論斷”的法官,加上引導輿論的無良媒體,造成了一種暗示,“做好事要承擔後果”成為每個人心裡的難題。

當“彭宇案”變成一種現象

“彭宇案”發酵這麼多年,人們在真相大白之後,仍然沒能放下心中的疑惑。“信與不信”的問題,已經成為心中深深的烙印。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0

不管彭宇當年如何,在見到老人摔倒,人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走上前去幫助,而是在心裡思考一個問題:

“我扶起來之後呢?”

2013年的四川蔣老太太,摔倒之後大腿粉碎性骨折,老人聲稱是被3名小孩撞倒,3名小孩辯稱自己隻是扶起老人,并沒有撞人。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1

事件最後結果,在3名目擊證人的作證下,證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3名小孩無責任。而蔣老太太還曾發毒誓說自己沒有撒謊。

公安機關對于訛人的蔣老太太拘留7天的處罰,卻因年齡超過70歲,不予執行,對于3名小孩的行為給予嘉獎。

類似的案件還有許多,廣州2歲的女童小悅悅,在路邊玩耍,遭到2輛汽車的碾壓,7分鐘内18名路過路人對其視而不見。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2

最後在一位拾荒阿姨的上前幫助下,小悅悅被送往醫院搶救,7天的搶救卻沒能挽回小悅悅的生命。

該事引起了網友一片聲讨,直言:“麻木的中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了,就算不出手相助,打個電話報警或者120總該是可以的吧。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3

騎車路過的男子

天津市民許雲鶴,行車途中路遇橫穿馬路摔倒在護欄處的老人,下車幫忙卻被起訴,法院判許雲鶴賠償老人10萬餘元醫藥費。

大巴司機殷紅彬,看到被壓在三路車下的老人出手相助,被老人指責是其撞翻,所幸大巴車上有監控視頻,還了殷紅彬一個清白。

層出不窮的“好人被反誣”的事件,背後反映出嚴重的社會問題,究竟是“壞人變老了?”,還是“不該有好人?”。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4

“彭宇案”和許許多多的類似案件,起了一個不好的示範效應,讓熱心熱情的中國人,逐漸涼透了心。

獲得幫助的老人,應該是心存感激的,可是在巨額的醫療費等現實問題面前,讓他們不得不找一個“替罪羊”。

無論是自己摔倒的,還是肇事者逃跑的,倒地的老人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最後留在現場的“好人”,道德在金錢面前逐漸崩塌,直至蕩然無存。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5

在網上關于“假如老人摔倒,你會去扶嗎?”的投票當中,95%的人選擇“不會”,隻有5%的人選擇“會”。

救助者承擔着巨大的風險,讓本來願意助人為樂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冷漠,法律的缺失問題,是首先需要反思的。

“好人”急需法律保護

在法律層面,規定見義勇為者,不用承擔風險,從而有效保障助人者的基本權益,才是緩解“社會冷漠”的有效辦法,“好人保護法”應運而生。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中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條規定被譽為“好人保護法”。救助别人不用再害怕擔負責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害怕救助”的社會局面。

可是“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還是有80%左右的人選擇“不扶”,這一方面是法律宣傳的羸弱,多數人并不知道這條規定。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7

另一方面,這條規定還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議,如何判斷是不是自願救助?造成損害是什麼程度的損害?是救助之前還是救助之後的損害?

理論上,規定還存在着漏洞,可是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向社會傳遞一個訊息:法律是用來保護好人的。

“道德的土壤”不能隻依靠法律來灌溉,社會冷漠現象的形成,社會媒體難辭其咎。民衆受到強大的“媒體誘導”,從而喪失了信任。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8

新聞報道依靠強大的信息導向,影響着人們對于事情的正确判斷,在錯誤的信息輸入下,假如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不明真相的民衆很容易産生一邊倒的傾向。

媒體應當是公立的,公正的,而不是放大輿論的聲音,引爆公衆心理。在最後的結果沒有定論之前,新聞報道不能擅自替社會作出結論。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19

在“彭宇案”過去多年後,南京市政法委書記說出了真相。彭宇的确承認了他曾與老人發生了碰撞。

隻是後來雙方達成了庭前和解,彭宇賠償1W元,老人家屬撤訴,并且雙方協議“不得在媒體上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言論”。

可見新聞和輿論所知的“彭宇案”并非真實真相,也不是什麼“好人被冤枉”、“好心沒好報”的經典案例。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0

新聞媒體,從來都是社會輿論的先行軍,擔負着掌舵手的職責,如何指引其開往好的方向,是媒體工作者們應該做的。

扶與不扶,從來都不是選擇題

這樣的案例,也給了社會一個警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以誠待人、樂于助人、仁愛之心”正在丢失。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似乎離現代社會越來越遙遠,“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似乎隻能徒增感傷。

2018年,一位年輕的杭州姑娘姜雅婷,面對着在雨中摔倒的老人,毫不猶豫地上前扶起,還自費送老人回家,見到老人家人之後才獨自離去。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2

姜雅婷收到老人的感謝信

在攙扶老人時,不少人都勸她莫管,萬一扶起來老人訛詐她怎麼辦。可是姜雅婷堅決地回答:

“必須扶,萬一我媽媽倒在這裡,我不希望沒有人幫助她”。

扶,與不扶的問題,在姜雅婷這裡似乎沒有第二種答案,她的事迹也被廣大網友點贊,年輕人勇敢善良,成為社會風氣改變的先驅。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3

合肥一位劉女士,在騎車途中,遇到了行動不便的李家珍老人,她主動提出讓老人搭上自己的車,送她回家。

可是意外地,在離老人家門口不遠處,劉女士的車子側翻了,倆人當時雙雙倒地,老人撞倒了頭部,經送醫搶救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劉女士心裡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向老人家屬賠償,可是卻被老人的兒女一口拒絕了,甚至連老人的醫療費用都不用劉女士承擔。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4

“人家本身是做好事,絕不能讓好人沒好報!”老人兒子的一句話,感動了劉女士,也感動了許許多多人。

善良應該獲得善意,而不是行善良之舉,懷惶恐之心,一件好事雖小,但卻會形成巨大的效應,社會也會得到改變。

2020年,關于“假如有老人摔倒,你會上前扶嗎?”的社會調查中,有6成的人選擇“不敢上前,害怕擔責任”,有4成的人選擇“會上去攙扶”。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5

在幾年前,還有近8成的人選擇拒絕。社會在改變,人們的心理,也在改變。“扶不扶,從來都不是一道選擇題”。

做好事,會有風險,可是并不意味着人會喪失良心,不做好事,放棄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和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守望相助。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6

唐山打人案許多人伸出援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主動幫助,勇敢上前。無論是唐山燒烤攤,店主和客人勇敢幫助,打電話報警女生痛哭離去。

還是最近鄭州一女子,被男性抓頭發拖拽進廁所,現場的年輕人施以援手,都是社會道德的提升,是中國人敢于見義勇為的體現。

南京彭宇案真實事件社會影響(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27

現場年輕人上前阻止

善良,就是為了去維持這個世界的溫暖,也是彰顯着人性光輝的一面。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善良的人出現,來溫暖整個中國。

當我們放棄伸手,那麼我們就放棄了生而為人的“人性”,就成為了魯迅先生口中“麻不不仁的中國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